寻找哲学启蒙达人|从“共话生死”开启
我从哪里来
会到哪里去
为什么会死
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
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学前教育信息部
联手
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
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向家长们发出
《寻找身边的儿童哲学启蒙达人
——后战疫期,你的家庭里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有奖征集活动
征集每期话题下
家长启发儿童进行哲学或思辨对话或活动
▶ 具体征集要求及投稿方式请见文末 ◀
快来
跟随我们的步伐
一起看看这些家庭的智慧吧!
还有专家对精选案例的解析和答疑哟~
本期试刊话题
妈妈:疫情里死了很多人,我们会死吗?
孩子:不会的,我每天都有好好吃饭,有抵抗力的。
妈妈:好好吃饭是一方面,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孩子:对。不要出门,不乱跑,我们就不会死。
妈妈:为什么呀?
孩子:外面有病毒。
妈妈:还有呢?
孩子:医生和护士已经很忙了,(我们)再生病,他们就来不及给我们看病,这样(我们)就会死。
本对话源自:钟欣宇小朋友家庭(5岁,中班,上海市,莱阳幼儿园),由宁夏儿童成长与互动支持工作室选送,图中头像为工作室原创。
本对话源自:Sophia Huang小朋友家庭(4岁半,中班,上海市,世纪昂立幼稚园),由宁夏儿童成长与互动支持工作室制作并选送,图为工作室原创。
本对话源自:Seven小朋友家庭(3岁半,小班,上海市,银联幼儿园),由宁夏儿童成长与互动支持工作室制作并选送,图为工作室原创。
本对话源自:马天翊小朋友家庭(4岁,中班,上海市,虹鹿幼儿园),由宁夏儿童成长与互动支持工作室制作并选送,图为工作室原创。
本视频来源于抖音@Biu宝日常,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Q1
和这么小的孩子谈生死有意义吗?
共话的意义
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幼儿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接触“死亡”一词,然后便会产生“爸爸妈妈会不会死”、“我会不会死”、“死了以后去哪里”、“可不可以不死”等一系列的疑问和困惑,因为“担心失去”、“害怕孤独”、“不知所措”而恐惧。
有些父母则因此给“死亡”一词打上“晦气”的烙印,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看似是暂时“保护”了孩子,但当孩子长大成人、终有一天不得不独自面对时,他会变得更加惊慌失措、极度恐惧,甚至难以自我调节。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在言说死亡,证明我们并没有死;如果我们死亡,则无法言说。共话死亡的意义是为了帮助孩子未来积极地面对。每次“死亡”一词的出现,每个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都给予了我们一次与孩子探讨死亡、探讨生命的教育契机,也给予我们成人不断建构、丰富对“死亡”的认识与启示。
Q2
这个话题很难,怎么和孩子谈呢?
共话的智慧
► 智慧一 为孩子构筑一个温暖、情感延续的亡灵世界,帮助孩子正向面对“死亡”。
成人过于理性的话语并不能帮助孩子理解“死亡”,因为孩子年龄和认知的局限,使得他们很难理解成人的理性。通常,能帮助人们走出亲人离世的悲伤,不是彻底隔断与逝者的一切,而是去寻找自己与他的联系,一张照片、一封信。
对于孩子而言,将爱的亲人的生命赋予身边可见的物体,就如今天所呈现的Sophia小朋友与母亲“关于人死后会变成小星星”的对话一样,这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延续。
► 智慧二 共话是需要共话的人保持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通过“共情”以帮助孩子理解与感受。
怎样才能让成人与孩子平等对话,不是以成人角色来灌输孩子,而是要把自己还原成孩子,形成“孩子”与孩子的对话。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回忆我们儿时关于第一次听闻“死亡”的情景,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分享。
Q3
和孩子聊,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
关于这一点,这就一起来看看,我们对一些成人的采访吧!采访话题:我们儿时第一次听闻“死亡”。
回忆人 筱云(化名)
我第一次有死亡的概念,大概是在一二年级的某天晚上。楼下邻居去世了,灵堂的哀乐一直回响,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死”这件事,感觉人死了就会掉入一片漆黑之中,所有人最终都会分开、离我而去,感觉身边一片漆黑,前后什么都没有。我开始害怕,怕和父母分开,怕自己死掉,非常非常伤心地坐在床上大哭,完全停不下来。后来,爸爸就一直抱着我,不停地拍我的背、安慰我,我就逐渐缓过来了,紧紧抱着他,感受到一丝光亮,慢慢哭累了,就睡着了。长大后,当我无助时,我也会去找寻心里的这束光。当我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也会以这样的方式陪着她,成为她心里的一束光。
回忆人 蔚蔚(化名)
回想小时候,我好像记不起来有某个特殊的、让我突然对死亡有认知的事件。但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外婆过世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我没有妈妈了。”这一句话,包括她当时伤心和无助的眼神直到现在都很触动我。对我来说,更多的时候可能不是担心或害怕自己的死亡,而是会担心亲人会怎么面对。
推荐电影:《寻梦环游记》
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
该片的灵感源于墨西哥亡灵节,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和落魄乐手埃克托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如果一部动画电影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面对死亡的故事,很难有一部电影会比《寻梦环游记》更活泼、感动和轻松有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小伤疤。最大的伤痛莫过于亲人的离去。面对亲人的离去,孩子的心灵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是一本从孩子的视角和感受出发的绘本,它让孩子明白:生命有缺口,爱却无畏惧。
推荐绘本:《当鸭子遇见死神》 作者:(德)沃尔夫·埃布鲁赫
一只无忧无虑的鸭子遇见了大名鼎鼎的死神。死神的出现预示着什么?离开这个世界又是怎样的感觉?如果死神就站在你面前你又会作何反应?这是一个生与死对话的故事,一段温馨感人的生命历程。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们无法回避当孩子问起时……便给予了我们一次探讨死亡探讨生命的教育契机接下来我们还有许多话题期待你与孩子的共话智慧
Q1:这个活动征集什么?
围绕每期哲学话题,欢迎大家投稿“自己或家人与孩子的讨论或思辨事例”。
接下来, 第一期正式征集话题:如何和孩子讨论歧视现象?
比如,疫情期间,孩子听到一些新闻或身边大人交流的话题后,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有点害怕武汉!“ 到 ”哎呀,现在英国很可怕。“
从“戴口罩的人都是生病的人“到”不戴口罩的都是会传播病毒的人“
你的家庭里发生过上述情况吗?你会怎么看、又会怎么办?期待你将自家经历的案例记录分享推荐给我们!宝贝们的成长过程虽各不相同,却有所共通,你家的小故事或许能带给其他宝爸宝妈启发哦!
Q2:哪些人可以投稿参加?
沪上在园3-6岁萌娃的家长看过来!活动找的就是你!
Q3:征集什么时候结束?
我们会有多轮征集,第一期正式征集活动从即日起开启,到4月21日中午12:00结束。Q4:对投稿的案例形式有什么要求?
形式包括:纯文字,或是纯漫画,或是图文,或是文字+音/视频
* 需注意以下要求:
① 文字内容500字左右,以和孩子的对话或和孩子共同的游戏活动为主,可适当附家长思考、感悟。
② 为保证图片清晰度,上传的图片、照片大小须不小于500K,不大于7M。
③ 视频拍摄横竖屏不限,须mp4格式,长度在2分钟以内,文件大小不超过20M,并需附100字以内文字说明。
Q5:投稿通道哪些?
✔“育之有道”APP✔ 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官微✔ 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官微以上投稿通道同时开启。您可以在上述3个通道中任选一个进行投稿,但需注意“一稿多投或重复提交的作品将被视为无效哦!”
1、“育之有道”APP征集专区
强烈推荐通过APP投稿,不管是纯文字、图文,还是视频,方便快捷,自查效果直观,分分钟搞定!有多方便,一起来看看!
① 故事征集活动开始后,在APP首页点击【寻找身边的儿童哲学启蒙达人】进入征集专区,点击【评论】。
▲选择上传形式
▲纯文字上传效果
▲图文上传效果
▲视频上传效果
Tips:各位家长可以提前下载安装“育之有道”APP,以便参与征集活动。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载“育之有道”APP。Q6:每轮家庭事例征集后有何作用?
经过专业评审,将遴选出优秀案例发表在活动发布平台(“育之有道”APP、上海科学育儿指导官微、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官微),并邀请专家进一步支持或点评。Q7:被选为优秀案例有何奖励?
入选案例的投稿者将获得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0-7岁教养困惑90问(第二版)》系列图书1册。除此之外还有哦!活动会务组将会在入选案例展示后,开展“网友试用体会”征集以及 “家长影响力”网络票选活动。精美、丰厚的奖品已为大家准备好了,具体细则将陆续公示。敬请期待吧!
温馨提示
1、所有应征的“寻找身边的儿童哲学启蒙达人”内容(以下简称内容)须保证均为来自投稿人本人的原创内容,有版权争议的内容不得参加此次活动。如涉及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等权利,活动会务组保留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2、应征内容一旦提交,即视作提交者同意,活动主办方对内容拥有使用权,在项目相关的官网、官微、APP上有使用、刊播等权利。
3、所有投稿的内容仅可用于上海科学育儿指导项目及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所作的宣传与公益教育活动,不用于商业用途。
4、所有获奖内容,活动工作组除根据本征集方案向获奖者发放相应奖品外,不再另外向创作者支付其他报酬。
5、本次征集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工作组所有。
本次《寻找身边的儿童哲学启蒙达人——后战疫期,你的家庭里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有奖征集活动,由上海科学育儿指导项目组指导,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学前教育信息部、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
希望家长朋友可以把疫情当做一次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助力孩子们养成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好习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学会体谅、尊重、感激他人,成长为更加智慧、温暖、美好的人!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李旭,李静.现象学视域下儿童生活世界的含义及认识路径[J].全球教育展望,2014(7):83-90.
本文执笔:宁夏
中国福利会信息与研究中心(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教育研发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哈佛大学简易互动(SI)项目中国区首席讲师,拥有1项国家发明型专利。
版式丨 钱啸云
原创插图丨朱静
— END —
责编:七月 | 主编:吉页 | 指导:听
声明:
本文由活动工作组原创,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进行转载、摘抄/摘录、改编/二次改写。
联系我们:kexueyuer@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