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黎平:广告式微,炼成专业型新媒体才能活下去

2017-03-17 Call me ☞ 社群经理


16日晚上20:30,社群经理第十一节《群咖课堂》如约而至,请来国内唯一文言文时事大号“刘备我祖”的主笔,人称“太史刘”的刘黎平老师为大家作题目为《如何打造专业型新媒体》的干货分享。


以下是经理为大家整理出来的演讲以及答疑精华,细心的朋友应该能发现,有一些内容是刘老师昨晚没讲的,因为刘老师只对经理传授了这部分秘笈。




刘黎平


如今很多媒体都在强调,2017年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在下降、阅读量在下滑以及传播范围在收窄。当然,和去年八九月份相比确实是如此。


如今正值3月份,我已经有几篇文章没有过100000+,但这不是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的现象。近期“十点读书”粉丝破1500万实际上算是“逆势增长”了。


所以,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思考“公众号到底能红多久”、“之后还能走多久的问题”、“怎么样去转型”等问题。



微信用户已经审美疲劳


微信的阅读量、打开率下滑不是偶然的。用户对微信现在已经出现审美疲劳,原来在微信可以看到各种各样文章,可以看到其他门户网站包括传统媒体看不到的东西,现在用户已经厌烦了。


厌烦的原因,第一,自媒体里大量不良新闻轰炸,第二,很LOW的文章泛滥,这两者自然会导致公众号打开率的下滑。发布信息不够权威性,文章专业水准不够,是如今公众号的一个状态。


另外,在我自己的文章不是屡屡爆出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接下来该如何操作。


“刘备我祖”主要是一个文言文评论号,实际上很难要求它上升到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粉丝量。所以,我就把心思放在怎么样能让我的公众号被更多人注意到。我发现,一些机构和个人找到我不是因为我的轰动效应而是专业效应。



专业自媒体有福了


专业这个领域应该针对原创自媒体而言的。换句话说,专业自媒体有福了。只有专业的东西才是长久的、能吸引读者的、能吸引铁杆粉丝的。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我是以国学领域切入自媒体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把我的一些古代文学的文章搬到公众号上,当时阅读量也并不高。但经过我和新媒体的反复磨合,我才发现用古文写时事评论最受欢迎。于是,我开始模仿太史公把事情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大众的心里以及受众心中最柔软的角落用文言文表现出来。


《郭美美传》奠定了我在文言文时事评论的江湖地位,在这之后,慢慢地我笔下出现了更多100000+。但是很惭愧,说实话我的粉丝不是很多,只有十三万多,和那些粉丝动辄百万的营销号比起来真不咋地,和六神磊磊、咪蒙、黎贝卡比这些原创号比起来也差很远。但是,把这十几万粉丝利用好了还是能够养活自己同时转型自己。



广告已经不是生财之道


“刘备我祖”的盈利主要来自打赏,“《郎平传》被打赏了两万块钱,最差的《赵薇传》也有4000块钱。广告方面此前也接过医疗、金融p2p这类“钱来得很快”的广告,但是风险很大我现在不敢登了。


下半年以来,除了p2p补肾增高这类广告还有需求,其他的广告基本处于式微状态。很多的厂家公司慢慢觉得在粉丝不上五六十万的的非原创公众号打广告效果是很尴尬的。我这个十多万粉丝的号打广告时最高阅读量才几万,最少一万,但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有些在公众号打广告的阅读量不过几千,让厂家很尴尬,小编也很尴尬。其实广告现在在公众号上也不是一个生财之道了。



在我拿到好几篇100000+的时候,已经有线下约稿业务找上门来了。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内容形式也是一种内容。


我现在的经营模式主要来自社会对语言美、文学美、形式美的刚需,而我恰好有这方面的写作水平。是我捕捉到了市场,市场也捕捉到了我。通过写史记他们找到了我,而我通过公众号的表达也向社会释放了这样一种文字表现形态,恰好这种表现形态也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就使我的公众号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具备专业性的公众号。



现在,我的工作已经形成了循环,有热点的时候我还是会写些应景的热点文章放在公众号上推保持自身热度和维系读者,线下业务则接一些宣传文章。高峰的时候也能达到月收入四万,当然这和咪蒙比起来差远了。


我想我多多少少是摆脱公众号下滑状态下的迷茫与局限的,因为我有线下的业务。打赏和广告迟早会萧条,而专业是永远不会失败的。



出奇制胜更适应细分的自媒体市场


所以以后不管有没有公众号,或者以后出现一种新的新媒体或者公众号的改良,我给大家的劝告是,搬运工式的营销号将来空间会越来越小,投身新媒体首先要想清楚你的特长在哪,并且要坚决走特长之路,才可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未来,我打算应市场需求成立一个的小密圈教授古文,收费不是很高,但起码又是一笔固定收入。你们也可以,小密圈的大小可暂且不管。



关于专长我有一个忠告,不要动不动就育儿、健康、情感处理,特别是育儿这一块已经很泛滥了。我个人认为除非你的小孩考上哈佛清华北大、真正成才,否则之前你是没有资格去写育儿的。我见过一些特别的公众号,讲的是都是些被蛇咬后怎么处理、被虫咬后怎么处理,虽然他们粉丝不是特别多,但是特别管用。自媒体市场未来会愈来愈细分。


还有一个现象是,有些专业不是在自媒体上可以盈利的,我见过有的人专业是历史却在自媒体上教别人读英语原著。出奇制胜未来也许更适应细分的自媒体市场。


对于正在投身自媒体创业的90后,我觉得目前你们更重要的是积累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老老实实琢磨透,另一方面也要在自媒体上继续摸爬滚打,通过和自媒体的磨合、与读者的互动,慢慢知道读者需要你给他们提供什么。


有时候你想要做的,不一定是你的读者希望你做的。假如某一天你的某一篇文章特别多互动,也许市场就来了。



Qa
&


Q:如何看多平台覆盖的问题?是单平台还是多平台发展?


刘黎平:我现在重心还是在公众号上,也有布局今日头条和企鹅号。多平台肯定是好事,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形式和对于收入方面的焦虑。



Q:思维卡壳时如何让脑子动起来?


刘黎平:作为一名公号狗,脑子卡壳是经常性的事情。第一,要很清醒地提醒自己“不更新就下滑”;第二,一定要休息好;第三,可以选择性听一些音乐。比如我在写比较激情的文章时会听《命运交响曲》《男儿当自强》,如果写感情类文章可以听爱情歌曲,或者看看其他书籍。你的灵感和激情可以通过一些特点符号刺激起来,说不定听听音乐就贯通了。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



Q:线上结合线下的做法,通常有哪几种套路?


刘黎平:隔三差五还是要推出质量好的文章,要追求形式美、艺术美。比如我前阵子的《雾霾传》,使用了大量的写作手法去表现。因为好的作品在公众号推出之后还能继续传播,这是拓宽线下业务范围的重要手段。


套路也是有的。比如不想接廉价业务的时候就一直以“很忙”为理由推却。总而言之,出品好的内容是接业务的最根本套路。



Q:蹭热点有什么技巧?


刘黎平:热点是有分类的。有些热点不适合你公众号调性,就不适宜趁。我的公号就适合写娱乐类和时事类的热点。


但是近期的萨德我就不敢写了。写得不好,第一,怕得罪公知,第二,怕得罪精英。


还有行内的一些刷屏事件,比如最近的“咪蒙助理月薪5万”,但因为不是一般大众关心的信息,所以也不是我的热点。


姚明当篮协主席这个热点我是追失败的,因为他当主席实际上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不会像刘翔一样那么有争议,所以这篇文章我也没有获得100000+。


另外还有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这个热点在写之前我就已经判断了不会有100000+,但是我还是决定去写,因为这背后可能会被很多官员看到,有助于我开拓市场。


总结而言,热点归热点,但对你的平台来说未必就是热点。同时,追热点对于文章标题要求比较高。另外,追热点的文章观点一定独特,不能大众化,与主流价值观违和的文章可能很容易就爆起来。最后,你的语言最好是简单粗暴又含蓄。



Q:您说您一个人做公众号,一个是基于您学的专业,古典文学,这一方面比别人都有优势,那对于文笔一般的人来说,有没有一些方法去提高呢?


刘黎平:经历很重要,我的文笔和新闻敏感度来自于我在《广州日报》的几千个日日夜夜。


学古典文学不一定就比别人有优势,用“之乎者也”也不一定能把文章写得漂亮。大家不妨多读读《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三国演义》,学习它们当中惊艳的语言。


不过最符合网络调性的还是莎士比亚,他的语句经常能够一针见血,比如“女人啊,你的代名词是什么?”“这个倒霉的时代偏偏让我承担它的重任!”


总之要有大量的阅读,并且用心塑造你的语言,让大家读起来兴奋,感觉很提神。




看不够?社群经理推荐您(点击)阅读:

卫龙 | 芒种计划 | Q群 | 培疯 | 项目管理 | 老公创业 | 董新尧 | 日推 | 低频消费 | 付费订阅 | 情人节 | 创业迭代 | 头条圈 | 装X | 小程序 | 豆瓣 | 海尔 | 心里话 | 李叫兽 | 预算 | 直播 | 情怀 | 趋势 | 雾霾 | 素菜包 | 内容品牌 | 套路 | H5 | 热点 | 搏击 | 分答 | 罗尔 | 短视频 | 圈子 | 地域号 | 故姐 | 职场 | 补肾 | 广州 | 金V | 正和岛 | 内容增粉 | 太史刘 | 不可描述 | 粉丝迁移 | 皮皮虾 | 春节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