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业3年的真心话

假斯特 假斯特 2022-04-23



作者 | 假斯特 


来源 | 假斯特(ID:JustLab)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JustVix)


这是我创业的第3年,不时有人问我,想不想再回去?

有过特别难或者特别累,想过放弃,“就这样吧”。

后悔,是真的没有。


创业维艰,回看这2年多的时间,是一条和此前的职业生涯截然不同的路线,走过弯路也走过泥泞的路,有教训也有收获。有几个Learning是不经历过学不到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找到合适的合伙人很难,但找不到的话宁缺毋滥


合伙人这件事,我吃过“将就”的亏。

以为一起写过商业计划、谈过融资跑过业务,是可信任的伙伴就可以合伙。真正合作起来,发现真正做事的“三观”和“做事原则”截然不同,难以形成合力。

在畅聊梦想和未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激情澎湃的,但真正落地干活,成年人都是权衡利弊算过投入产出比的。


算投入产出比很正常。只是创业这件事,尤其在前期,他是一件有可能你付出了也不一定能收获回报的事。一共就这么点人,这么点资源,如果在前期都不能All in,1+1就难以>2。



后来,不管是找合伙人还是找高阶的管理岗位,我都会提议“做一个小项目试试”,不管是提案还是合作执行,你聊再多次都不如“在事上见”。

对于营销业务来说,项目试合作大概是成本最低的,判断是否能合伙的方式,有一点像恋人结婚前的“一起旅行”。


另一个影响到合伙关系的原则,就是坦诚沟通原则


我自觉算是一个“真诚没套路”的人,但,是人就会有私心,有私心就会有自己的小算盘。

合伙,一定不是一个零和博弈,一定是想一起把蛋糕做大。

公开直接地把私心摊开来说,反而是提高沟通效率实现1+1>2的最好方式。

这一点是我从我合伙人这里学到,在一件一件共同面对的事情中收获到的。

我很佩服她,也很庆幸在遇过这么多“坑”之后可以找到合适的合伙人。

因为业务的需求发展,我和合伙人共识,期望物色新的业务合伙人(Base上海),在能力和资源互补的基础前提之下,希望ta是一个可以“坦诚沟通”、可以“求同存异”的人。


2


迭代成长的能力,是对抗35岁危机的真正法器


虽然我还觉得自己挺年轻的,但35岁可真的是近在咫尺。

和以前的同事聊天,我说“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他吐槽“我女儿都已经少年了,你还少个啥年”。


后来我发现,少年或者少年感这个东西,年龄和状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内在活力”。

而在职场里,内在活力,就是你迭代成长的能力。


还在鹅厂的时候,我记得我在一次通道面试的PPT里自我介绍写的就是“迭代成长者”,源自瑞·达利欧的《原则》。



那句很经典的话,“大部分人都不是有10年工作经验,而是前2年的经验用了10年。”


我自诩是一个“迭代成长者”,但当我切实地感受到“迭代”这件事的重要性是在创业的第一年。


因为合伙人的关系,第一年我们接到不少娱乐营销的项目。


虽然以前没有正儿八经地搞过“娱乐营销”,但是觉得自己好歹也干了快10年的品牌,营销的本质是相通的,娱乐营销应该没有这么难吧。


然后就被“提案中标率”狠狠打脸。


大部分的方案反馈都是很认可策略,这是我的长项,鹅厂的品牌经理训练的最多的就是策略逻辑推导。但创意的落地不是说“不够飞”就是“不够娱乐”。


这时候我知道,我该迭代了。


营销的本质是相通的,但是对娱乐行业和“社交媒体”的理解GAP却是现实存在的。


我原来熟悉的是游戏行业。虽然也爱看综艺爱追剧,但要理解透彻这个娱乐行业的玩法是截然不同的。


用了1年多的时间,除了浸泡在各大社交媒体里,更带着目的去找里边的思路和解法。


既然方案败在“不够娱乐”,那就从提案到演讲都让自己“飞起来”。

这一年,我提了33个方案。

不到一年,我们中了行业头部的综艺和晚会。

真实地感受“能力”长在自己身上的过程,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你会感觉,你迭代了一个新版本的自己。



刘润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能力的能力。


深以为然。


迭代能力和年龄有关吗?


当然有关,越是有经验的人越是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藩篱。


这是为什么在一个需要创造性的行业,我们更愿意招年轻人。年轻人经验少,自我设限也少。学习吸收能力快,转变也快。


但是说实话,我也不能接受一个资深的职场人“装傻白”,工作10几年了还号称“我是来学东西的”——等你学好啥时候才能发挥价值呢?


我认为属于成熟职场人的最佳迭代方式是——

你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成熟业务能力,

且仍然有吸收转型的愿望和更高效的迭代方式。


你和小朋友的迭代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迭代成长后能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人,才是人才,来一打要一打。

真正有智慧的老板和领导,完全可以识别的出“老油条”和“成熟人才”的差别。


回到35岁的话题,诚实的说,大部分人遭遇35岁危机,而不是转型成更有价值的“35岁黄金人才”。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大多数是赶上了时代的某种红利,或者应了某种趋势,比如全球化你学了英语,互联网浪潮你学了计算机。


但是时代发展太快,一浪高过一浪,你没有适时地迭代转型,或者没有延展你的能力谱图。


时代发展太快,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再幻想找到一艘“安稳的船”,我们需要造一艘属于自己的船,驶出一条自己的航线。


部分图片:emptylu



“努力迭代成长”的假斯特继续招人!!!

立志要将我的团队打造成最强的Social营销Team,从华东走向全国。

这些岗位在热招,如果你身边有热爱营销,想搞事业的“迭代成长者”。欢迎推荐!



——/往期优秀内容/——

用时间和身体换钱值得吗|34岁的人生意义奇遇记

吴青峰:在无花果树里寻花,在生命的裂缝里歌颂

《奇葩说7》薛兆丰的职场金律:你不能既要又要

当我们问“工作的意义”,我们问的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