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一带一路”愿景 看民建如何行动
编者按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以来,民建中央经过国内调研、出国调研、形成报告、高层建议、两会提案建议、媒体宣传共六个环节的参政议政途径,响应国家共商、共建、共享“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倡议。
民建作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参政党,关注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创新、金融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并把对“一带一路”的思考带到了参政议政舞台。
高位推进
2017年3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就民建中央“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提案接受第一财经电视《两会问道》节目专访。
2016年8月以来,民建中央将调研与参政议政相结合,初步了解了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走出去”的基本情况。调研发现,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风险性的系统工程,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机遇。
据有关专家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正进入加速期,投资总规模或高达6万亿美元,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已达100多个,我国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建立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3.1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潜力。
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因素,我国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风险。
部分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存在疑虑或误读,“软”“硬”件方面“联而不通”,民营企业海外经营的金融体系尚需要完善。企业海外拓展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政治、经济和宗教多重风险叠加,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通盘考量
2017年3月9日,民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就《关于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等相关建议和提案接受了《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10余家媒体采访。
企业走出去后,跨文化管理是另一个挑战,我们要学习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主动适应,不能生搬硬套国内的管理方式。
消除文化隔膜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的问题,沿线60多个国家有14个讲阿拉伯语的国家,有几个讲俄语的国家,其他国家使用的都是通用性较差的地方性语言,必须加快培养通晓相关语言和文化的人才,既要做好跨文化的翻译工作,又要培养这些国家的“中国通”,促进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同时,要提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使者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加对跨文化交流差异性的理解,培养多元文化意识,适应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宗教观、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理念。从长远看,经济和文化“两轮双驱”可以使 “一带一路”建设更富成效。
“一带一路”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而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是眼下的当务之急,只有解决好这“两通”,通过投资解决当地就业、设立经济合作区、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才能很好地推进当地的中国项目建设,帮助当地社会更好地接纳中国企业。
企业走出去不应只重视投资,应该推动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包括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治理体系,更好地保障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投资。
有的放矢
1
应当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走出去”,建立境外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2
要利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不同特点,让不同市场主体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
要构建国际化、市场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和中间组织,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和维权服务;要完善“一带一路”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牵头、金融机构跟进、民间资本参与的方式,推进银行海外拓展与企业走出去互动。
4
要成立投资保险公司,强化风险评估、预警和管控,切实推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5
要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完备高效的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企业海外拓展生态环境,特别是对高风险问题要有预警和研判,提高企业海外拓展成功的概率。
本文素材来源于民建中央网站、新华网
点击下方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