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登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大城市战略——兼论“十五五”及后多规划期大城市发展主要聚焦点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甘肃社会科学”
原文刊于《甘肃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第187-195页。
郭先登,青岛市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提 要
更新时代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全域空间里历史性主体地位凸显。党的二十大后,大城市要坚定不移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纲”,以现代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导向“增量扩体”为主题,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更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率先站上党和国家指引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台阶;要深入研判新机遇、努力抓住新机遇,向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踔厉奋进;完美实现在时代演绎逻辑中前进;在时代演绎潮流中高质量发展。
关 键 词
大城市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主体地位;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其鲜明的五大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代化。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理论指导新实践。随着中国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以高质量发展“增量扩体”为主题的更新时代的到来,大城市更加凸显在国民经济全域空间里历史性主体地位的大趋势,大趋势决定了“大城市要有新样子”,唯有深入实施大城市战略,遵循大城市发展规律,才能形成大城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样子”。大城市要率先站上党和国家指引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台阶;要深入阅读新机遇、努力抓住新机遇,向着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踔厉奋进;要在时代演绎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演绎的潮流中牢固把握好“增量扩体”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性大趋势,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一、科学认识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火车头”地位
城市是人类经济与社会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第一空间载体。现代城市本质功能加速演化的成果是越来越淡化“城”的防御功能,越来越强化“市”的市场活力。围绕城市“顶梁柱效应”“头雁效应”生发强大中心带动力。“增量扩体”是城市生发中心带动力的不竭之源。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富裕水平,首先是以经济体量强弱为标准予以评估,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量的强弱直接决定着省域或其他类型行政管辖全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至今10余年的时空发展演化锻铸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至2022年形成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84个两类型大城市的新格局;建制市行政管辖的城乡一体化全域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国土空间;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经济总量几乎等同于国民经济总量,不断赢得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据华顿经济研究院2022年6月30日在上海发布的《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国百强城市实现GDP总值80.4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超70%。资料显示,继2006年上海率先进入“城市GDP万亿元俱乐部”后,2011年城市GDP突破万亿元的总数达到7个;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城市经济体量增长进入“扩体”新阶段,至2021年其城市达到24个,实现GDP总值占全国比重超40%;上海、北京成为率先突破4万亿元关口的城市,形成“富可敌国”新格局。实证研究证明,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火车头”地位。2022年城市“GDP万亿元俱乐部”虽然没有“扩编”,但是成都市实现GDP绝对值首超2万亿元,进入“GDP两万亿元俱乐部”,使其成员由6个增加到7个,建制市经济总量接近于国民经济总量,更加强化了大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大城市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越来越鲜明的历史性新气象。新气象显现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大城市在GDP增加的同时,绝大部分城市发展潜力水平与之同步提高。据初步核算统计,2022年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实现GDP绝对值/发展潜力指数(以北京为100),按GDP绝对值排序依次是:上海44652亿元(发展潜力指数为97.5)、北京41610亿元(100)、深圳32387亿元(95.2)、重庆29129亿元(66.0)、广州28839亿元(94.7)、苏州23958亿元(74.1)、成都20817亿元(74.6)、武汉19002亿元(67.5)、杭州18753亿元(77.5)、南京16907亿元(73.1)、天津16311亿元(54.6)、宁波15704亿元(60.5)、青岛14920亿元(57.2)、无锡14850亿元(59.3)、长沙13966亿元(60.8)、郑州13391亿元(60.0)、佛山12698亿元(62.8)、福州12204亿元(52.1)、泉州12102亿元(47.6)、合肥12033亿元(62.5)、济南12027亿元(57.2)、南通11597亿元(48.1)、西安11486亿元(61.0)、东莞11200亿元(61.7)。
在大城市中,副省级城市普遍发挥着区域或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但是存在着经济实力比较明显的差距;据统计(初步核算),2022年实现GDP绝对值排序(上述已显示同口径数据,不再重复)深圳、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济南、西安、大连(8431亿元/46.1)、厦门(7802亿元/56.1)、沈阳(7695亿元/47.3)、长春(6744亿元/46.4)、哈尔滨(5490亿元/46.1);排序显示城市之间存在着经济实力比较明显的差距,如哈尔滨GDP仅相当于深圳的17%;从发展潜力指数比较看,副省级城市的厦门超过福州、泉州、南通等城市。大城市还有接近GDP万亿元的城市常州(9550亿元/51.9)、烟台(9516亿元/44.4);超过8000亿元的城市唐山(8901亿元,未进50强)、徐州(8458亿元,未进50强)、大连(8431亿元/46.1)、温州(8030亿元/49.6);还有厦门、沈阳、昆明、绍兴、潍坊、南昌、扬州、石家庄、盐城9个城市超过7000亿元;按照正常发展规律预测,“十四五”规划期末,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能够接近或超过30个;2035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第一步任务指标之际,届时会有超过50个城市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
2022年中国实现GDP(初步核算)1210207亿元,10年时间由60万亿元增加到120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计算,约折合18.3万亿美元,占世界101.5593万亿美元的18%,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GDP在2021年突破8万元人民币之后,2022年达到856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连续两年超过世界银行2021年最新设定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 12695美元的标准;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大城市的人均GDP亦远超世界标准。
二、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大城市战略,要不断提高“增量扩体”的水平
理论与实践揭示,更新时代从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新视角看,谁赢得了大城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谁就能形成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谁拥有大城市强大核心竞争力,谁就能赢得未来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多的份额。实证研究集成的所有案例指向的聚焦点是:更新时代大城市要为市民带来更加幸福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以“真金白银”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发展“增量扩体”。案例显示,在“GDP万亿元俱乐部”演绎“增量扩体”更新大剧的进程中,作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获得“增量扩体”新成绩,四大国家直辖市实现GDP绝对值排序是: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序发生了变化,依次是上海(79610元)、北京(77415元)、天津(48976元)、重庆(35666元),最低是最高的44.8%,存在明显差距。五个省直辖的国家中心城市GDP占省域比重排序是:成都(36.4%)、武汉(35.2%)、西安(35.1%)、广州(22.7%)、郑州(22.0%)。
2023年是落实落地党的二十大工作部署的开局之年,大城市要以新战略观和实践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顺应人民对追求未来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热切期盼的民意;要遵循实施大城市战略的发展规律,以“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中心”的科学论断为指引,不断演绎以“增量扩体、精准定位、更新再造、五个统筹”为主题,加快力促越来越多的大城市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不断演绎“增量扩体”的更新大剧,永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和名副其实的“火车头”地位的强大活力,五大突出指向是。
(一)更新时代深刻认识大城市是国民经济相对独立竞争空间主体的基本单元,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力作用
创新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生发强大活力的“不竭之泉”,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擎力作用,在全时空、全方位、全领域发展的进程中处于首位要素。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体量的进程中,以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主题,突出科技创新由线性范式演化为系统范式的基本特征,实现科技创新成为完善产业链、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首位要素;强化积聚城市经济优质发展的核心动能,形成以新形态、新模式为主体的“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持续性发展新格局,显现城市经济强大核心竞争力。
中国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趋势显示,大城市科技实力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城市唯有把突出锻铸强大的创新引擎力放置于城市发展全过程的首位,加快创建国家或大区域科技平台,才能带动行政管辖全域建设“城市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创新高地。我们通过调研形成大城市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如2023年1月,西安市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继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集群后的第四个“双中心”城市,不断提高发挥创新“引擎力”的水平。再如,大城市普遍围绕“命运共同体”主题,不断创新推出与世界相关城市建立越来越密切经济联合发展的新运行模式与新合作形态;围绕“利益共同体”主题,不断创新推出与国内相关城市通过城市经济圈等新运行模式与新合作形态实现共同发展。
(二)更新时代大城市需要不断提高以“城市发展潜力指数”为鲜明标志的创新水平
通过上述进入“城市GDP万亿元俱乐部”的排序,其发展潜力指数依次排序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佛山、合肥、东莞、西安、长沙、宁波、郑州、无锡、青岛、济南、天津、福州、南通、泉州。其中天津、福州分列23和25位,南通、泉州两市没有进入前30位,分列第33、36位。这种发展潜力指数排序与按GDP绝对值排序客观存在的差异,提醒我们,更新时代大城市在追求实现GDP绝对值的同时,更要关注“发展潜力指数”的高低问题,这样才能高质量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西部大城市除重庆、成都、西安市外,其他城市还没有进入“城市GDP万亿元俱乐部”;但是在发展潜力指数排序前50强城市中,西南、西北大区域则有8个城市进入全国发展潜力指数排序前50强,分别是:成都(潜力指数位次第6位/潜力指数为74.6)、重庆(第10位/66.0)、西安(第14位/61.0)、昆明(第24位/53.2)、贵阳(第34位/47.8)、南宁(第35位/47.7)、乌鲁木齐(第40位/46.5)、兰州(第46位/44.2)。前瞻30年,可以断言,未来西南、西北大区域必然会有更多城市进入“城市GDP万亿元俱乐部”,且发展潜力指数水平会有较快提高,力促城市不断演绎“增量扩体”的更新大剧。
(三)更新时代大城市需要以“五个统筹”为纲,实现城市全时空相对完整与理想的统筹运行生态
实践证明,坚持统筹发展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一运行;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密切衔接;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同一释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作用合力发挥,以“五个统筹”为纲,实施大城市战略,最关键的是把握好“归一”性新观念,更加聚焦以伟大的斗争精神“把改革进行到底”,永葆“闯”的精神、“先”的劲头、“干”的作风,充分展现城市通过改革、拥有的制度与机制生态力,锻铸越来越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进行政全域由善政向善治的历史性新跨越。
(四)更新时代大城市要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的新理念,引领城市经济社会长期接续平衡发展
实施大城市战略,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历史接力是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的,党和国家事业是一程接着一程向前推进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接续平衡发展做了系统科学地论述,提出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的科学论断,指引中国在接续中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充分与平衡发展。平衡是发展的必然走向,在演绎中必然会出现时空上的断续与接续、失衡与平衡相互转化的新矛盾,从而形成(断续)失衡—调整—(接续)平衡,再(断续)失衡—再调整—再(接续)平衡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格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能够创造更强大的生产力,促使城市在新发展阶段由强大制度性优势加快形成接续平衡发展新格局。接续平衡发展新格局决定了实施大城市战略要更加提高城市政治与制度生态水平,以“两个维护”为指导,绘就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行政管辖空间布局新版图,实现由制度组织力、创新执行力、洞察行动力组合的“三力”综合发力的制度性政治生态新体系。“接续平衡发展新格局”决定了实施大城市战略,要遵循城市科学合理空间布局规律,更加强化建成区与行政治理的建制区及市县城乡共存空间规划开发建设水平;要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一协调运行规律,更加科学规划全域人口增长与财富增长的合理比重,使两者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过去40年,中国大城市在每个规划期都普遍实现了正增长,但从经济发展体量演化趋势看,增长态势出现高低不一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成两大效应力强弱决定了经济发展体量演化力度水平的差异。实施大城市战略,不断提高城乡共存空间规划开发建设的水平,要突出以“三力”为基本抓手,不断提高城市经济体量高质量发展水平。
(五)更新时代大城市要精准把握新方位发展的坐标
更新时代站在历史方位的新起点上,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实体,要精准把握新时代发展的坐标方位和发展环境,洞察发展内在逻辑,科学分析和精准判断发展大趋势。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越来越左右着不同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局部繁荣与衰退并存。大城市在国家与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要以挑战与机遇并在、竞争与共赢并存的“基本科学判断”为准则,精准判断本域有可能碰到的风险,以妥善应对挑战,瞄定机遇“窗口”。紧紧抓住稳中求进总基调,在竞争中抉择精准的新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紧跟新一轮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科技革命,以创新为抓手,解决发展动能不足的问题;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持续提高公共开支水平;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解决好局部区域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过低甚至停滞的问题,以中国特有的“速度模式”造就发展的深度与高度。
三、构造大城市相对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
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大城市战略,要突出大城市率先建立相对完整的以产业链为前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造大城市相对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更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鲜明标志的全新的历史阶段;支撑这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通过实施大城市战略,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构造大城市相对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对标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对标世界先进水平,使所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各链条、各节点、各层面、各领域之间形成内在联系,在城市全域通过多维度配置生产力,使之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对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新形态与“基石”。以打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起点,健全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制度保障体系,建成由科技与大文化平台型新经济、实体新经济、现代商贸消费新经济、杠杆型新经济、新兴与未来产业新经济为主体的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推动建立多维度配置城市生产力新形态的“基石”,使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一)发挥科技与大文化平台型现代化产业新经济在“基石”中最强引爆力作用
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包括由科技产业、信息与大数据产业、大文化产业为主体集成的科技与大文化平台型现代化产业新经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强大引擎,建立多维度配置生产力新形态的进程,就是不断强化“最强引爆力”的过程。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制约,从根本上补足芯片缺“心”、软件少“魂”的短板,使现代经济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心”与“魂”。促进以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为标志的中国智造、智慧产品占据世界高价格、高品质市场销售榜的前列,解决领跑支撑技术弱化的现象;加快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解决基础技术不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后,大城市聚焦迎接数字文明新时代,普遍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数谷”,优化大数据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加快做大做强大数据核心、关联、衍生三类业态,完善大数据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和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的“双创”新模式,形成完整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创造大数据“东数西算”智能应用示范区。
突出人才空间合理布局在大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使科技生产力空间布局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形成多模式积聚人才的“硅谷”与“慧谷”,建成高智能“新磁场”型人才创新经济轴带,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持久开展,补齐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短板。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新型智库建设,生发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深入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依托“互联网+”,建设“新文创”和“数字娱乐”等产业核心区,以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文化+”发展新模式。提高文化出版传媒图博产业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融合水平,使之成为人类从文明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推动力。大力推进体育与健康产业充分发展,使之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化产业实体新经济在“基石”中始终是最强支撑力
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包括由智能制造业、智能交通运输业、智慧型农业为主体集成的现代化产业实体新经济。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工业新经济,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商品流,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看齐世界先进质量标准,创造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强国新模式;突出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要素变革、管理变革、质量变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同时发力,形成科技主导型产业集群,加快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
交通运输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发展以“大港口”为标志的智能交通运输新经济,建设以海港(包括内陆通航的江河湖港)、空港、陆港及信息港为主体空间的枢纽型大港口,加快形成立体化现代交通网络体系。聚焦种植技术、农机装备、农资套餐、粮食储备、农业金融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型农林牧产品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新经济,多途径提高农业现代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聚焦农村三次产业高度融合、农业要素集约集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形成“粮、油、棉、畜、果、蔬、(中)药、渔及种”的“8+1”现代农业新格局。围绕功能农业和功能食品开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建设以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和功能农业示范区为标志的“农谷”,助力农业现代化。
(三)现代化产业杠杆型新经济在“基石”中始终是最强杠杆力
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包括由银行、网银、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用与担保等新业态为主体集成的现代化产业杠杆型新经济。以建立现代普惠性金融体系为导向,力促银行、网银、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用和担保“八大”杠杆性主体,合力发挥为现代经济体系“输血与造血”的巨大功能。一是充分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新金融产业核心区,全面提升金融现代化普惠性服务水平。二是高度警惕国际性金融风险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及时弥补“金融缺陷”;坚定去杠杆,使杠杆率保持在合理区间,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客观存在的“金融缺陷”问题,从制度上避免国内金融系统性和区域性塌方事件的发生。三是把握好承载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数字货币载体的区块链发展趋势,适时调整金融政策以适应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加快解决基金过多过滥的问题。四是深化保险业制度改革,创造适应新时代保险消费新模式。五是强化对证券业、期货业的监管力度,创新基金、信用和担保业的发展模式。大城市要在建立现代普惠性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现代化监管水平,实现“八大”杠杆稳定合力,推进形成由最强杠杆力决定的杠杆型新经济。如,2023年3月党和国家决定的在新一轮改革中,包括深圳、大连、宁波、青岛、厦门五市在内,通过设立人民银行计划单列市分行等重大举措,锚定重塑金融新格局,形成大城市以强大的金融环境生态力为纽带的金融生态圈,让金融真正回归本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惠性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标杆示范性作用。
(四)现代化产业商贸消费新经济在“基石”中始终是最强拉动力
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包括由国内商业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共享经济为主体集成的现代化产业商贸消费新经济。现代商贸消费新经济既包括实体经济的内容,也包含虚拟经济的部分,还涉及杠杆经济的运行,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最强拉动力。大力发展智慧型服务,以满足新产品供给和新业态普惠运行,实现消费由有形物质产品为主向更多服务型产品为主转变、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实现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形成现代化新服务消费经济。搭建国际国内消费中心平台,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化、品质化和现代化水平,着力完善消费供给体系、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注重解决流通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建管并重,鼓励支持共享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大健康产业核心区。创造国际经贸新业态、新模式,聚焦生产服务、流通服务、消费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建立多维度配置生产力新形态的步伐。
(五)现代化新兴与未来产业新经济在“基石”中始终是最强推进力
大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包括由引领性与探知型为鲜明标志的新兴与未来产业为主体集成的现代化产业新经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地球空间经济与太空经济在融合发展中逐步形成越来越多高端新业态,推动经济社会迈向“天陆海”一体化多维度配置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新兴与未来产业合力形成的新经济不断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消费方式。《2022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排序显示,中国综合评分位居世界第二名,中国在最具影响力未来产业企业项目排序中,占世界入选城市上榜总数的17.5%;北京在“未来之城”综合排序中位居第二名,在科研设施指标中位居第一名。比如,在太空产业领域,量子科学技术的突破促成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形成未来型量子产业经济巨大商业价值。中国正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2018年,以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为依托,联合12个研究所建设国家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加快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创造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新经济提供了最强推进力。更新时代大城市通过以建立全链型至品名牌生产与消费同一运行平台为鲜明标志,构造相对完整的城市现代经济体系,使之成为以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追求幸福生活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之源。
四、中国式现代化大城市战略要与其他“导向性战略”和“三多性”战略共同形成完善的发展战略体系
任何一个付诸实施的战略都不是孤立运行的,而是与其相关联的战略合力结成战略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形成了以“双循环”发展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发展大战略等及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大战略和大城市战略等为主体的“导向性战略”;形成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等为主体的、具有全局性特征的多领域、多空间、多属性的“三多性”战略。随着实践的发展,由“导向性战略”和“三多性”战略合力集成“新战略体系”。新战略体系在运行中形成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推动形成更新时代实施新战略的“基本发展样态”。在“基本发展样态”中,大城市战略既属于“导向性战略”的范畴,又具有“三多性”发展战略的鲜明特征。加快实施大城市战略,不断提高“三位一体”发展演化水平、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完美融入新型城市圈群、持续提高军民融合发展水平、全域打造成“山水间家园”。
(一)更加精准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大城市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三位一体”的发展演化水平
大城市是深入实施“双循环”国家大战略的主体空间,中国内需市场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市场,缔结着越来越多造福于世界人民的丰硕成果,展现着人类共同渴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美好愿景。要牢牢把握多边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必然在中国主场进行;只有把实现生产总过程的落点放在以拥有人口规模最大和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为支撑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顾及国际市场需求,形成中国与世界互联互动新发展格局。实施大城市战略、不断焕发城市的生机活力,要特别关注在全方位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牢固把握好大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三位一体”的演化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生发日益深度融合和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大城市发展演化规律,力促城市发展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三位一体”始终成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活力。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在运行中显示出“三位一体”基本样态,创造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决定了要彻底从既有思维决定的“过去式”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抓住新视角决定的聚光点,在精准创新提升“三位一体”运行水平的同时,创造适应大城市生产力正在发生变化的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使“三位一体”合力运行不断推进深入实施大城市战略。比如,山东以“半岛城市群”的七个省辖大城市的沿海港口为空间,组建了现代商品经济联合体式的“山东港口集团”,其在与山东自贸区相联、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相通、与辐射力达到的空间等相依中,不断集聚越来越大地发展新能量,形成省域“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不断强化自贸区临港片区的辐射带动力,拉动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整体联合优质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新成就,成为以新形态、新方式、新模式“三位一体”合力运行、深入实施大城市战略的范例,也为党的二十大后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板性经验。
(二)更加精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全方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体系、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22年年末,中国已同151个国家和30余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协议与备忘录等。更新时代大城市作为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战场,要深刻认识大城市作为相对独立的行政实体,要以“支点城市”的新姿态,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布局,打造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空间的新型城市圈群,带动形成更多节点城市。通过建立以利益共享体为基本模式的城市商品经济联合体,推动支点与节点城市合作发力,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开放型新高地。更新时代聚焦加快大城市新方位发展,要突出以多形态、高水平、高标准为主题、加快建设自贸区与自由贸易港,使之成为开放型新高地的鲜明标志。要聚焦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带对接型陆域开放性“新高地”,形成国家级新区、自贸区、自由港、示范区、试验区、主体功能区、合作区等“多区一体化”同步推进建设“新高地”;突出多模式运行的自由港建设,力促全域国土空间联合发展的新体系。
(三)促进大城市融入新型城市圈群的发展中
现代城市圈群是城市化与新型城镇化共同演进形成的域际空间一体化高端发展新形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地域性单体城市联合参与世界性竞争分工发展新模式。更新时代实施大城市战略,要推动区域与城市协同发展,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城市圈群整体发展。在建设不同规模的城市圈群中,充分发挥大城市的“火车头”作用,以大中小城市与国家级新区为纽带,中心城市为“顶梁柱”,现代化新型城镇为骨架,形成科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在城市圈群日益强化“波纹效应”的过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以区域发展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统一为基本原则,调整生产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一体化、融合化、特色化新格局。大城市要准确把握城市圈群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的历史性地位,突出城市圈群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空间密切关联的脉络,塑造城乡交相辉映的风貌特色,构造科学的区域生态空间体系;强力推进圈群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运行;建设高品质文化项目,不断提高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水平。持续关注大城市空间布局的建成区与行政管辖的中小城市及新型乡镇的空间规模问题,通过政策导向,建立大城市在其行政管辖全域国土空间内的中小城市合理规模结构,实现一定历史阶段大城市发展的多维度科学配置生产力的新布局。以城市建成区人口居住数量为标准,正确认识以人口规模确定城市规模而产生不同政策给城市发展带来的限制问题,遵循城市经济发展体量演化规律,因地制宜建立“能大则大、能中则中、能小则小”的城市发展新规模形态。
(四)突出大城市成为以军民融合发展为第一标志的、不断强化国防生态力发展的主体性空间
军民融合发展经济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形态。更新时代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升国防生态力水平。要充分发挥大城市拥有的、不可替代的强大创新力,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使之成为打赢现代人民战争的伟力之源泉和打赢未来不得不打的战争的“胜利之本”。实证研究案例显示,大城市拥有领先的科技力量,是国家重要的研发基地和最大的智力密集区;是承载国防生态力与城市创新力共融、成为经济社会不断强化发展的主体性空间。
进入更新时代实施大城市战略要更加突出以军民融合型经济发展为第一标志,使之成为实现“秒内决策与有效行动”的硬核型物质技术基础。主要聚焦点是:要深刻认识军民融合是构建国家“强起来”战略体系的重要元素,是建设中国式现代经济体系的“强国大计”,是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建成世界一流武装力量体系,唯有以全民智慧为支持的军民融合型新经济,才能更加强化军民科技融合、教育融合、装备后勤保障生产运行新模式,形成拥有强大战力的国防科技工业实力;要高度关注发达国家军民融合度达到80%以上的大趋势,全力支持提升新质国防资源配给能力;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实现建立“互联网+”与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实施大城市战略与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完美结合,永葆强大的“融合型战力”。
(五)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把生态“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
更新时代大城市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积聚环境生态力的新征程。新征程的伟大历史使命之一是要把生态“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主要指向的聚焦点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再造,这是造福当代、流芳千古的系统性记忆性传承性工程。从一般理论与实践意义上讲,强化“更新再造力”具有操作性的“最高境界”是:“更新”展现修旧如旧、旧形新貌、文脉传承、更加环保;把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密为一体,显现强力完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文化体系的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城市的更新再造起始于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导向,建设“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再到深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指向,建设以光明新区为空间的未来之城;进而引发全国进入以把“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为标志的“更新与再造”的热潮。进入更新时代后,大城市普遍加快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地方法规和政策,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以加快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体系,形成城市能源与气候和环境“三位一体”、互为表里、有机统一的新格局。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大城市通过以建设“山水间家园”为基本抓手,坚定地实施大城市战略,全方位实现把生态“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建成不同运行模式的大美中国标杆城市。如,杭州加快城市更新再造,锚定建成大美中国标杆城市的目标,不断提高积聚强固环境生态力水平,把生态“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擘画成现实版的、把城市“轻轻放在自然中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再如,西部重城兰州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其核心城区全域的城市,其以“四水定位(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基本原则,积聚更新再造力,全力建设“沐浴天上来水的公园型新兰州”。还有,青岛通过城市更新再造,演化把“海市蜃楼”幻想版的“整座城市放置于浪花之上的美丽海洋城市”、使之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海洋城市”的特质型定位,擘画成“世界海洋中心城市瑰丽画面”。上述三大城市都成为把生态“绿色烙印”完全镌刻进城市基因、打造成“山水间家园”的新案例。
责任编辑:马大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