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毕业季丨吴翊睿:上海之壁
我拍摄的这组作品名字叫上海之壁。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这片土地还是会有一些感情的。但是正是因为是土生土长,这种感情往往被这个城市那种快节奏、规律性的作息掩盖了,变成习以为常的观看和行走。但是你总会隐隐地感觉到这座城市的不一样,就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的时候最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气味。所以我这次用一种温故欲知新的心态去观摩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角落去发现一些奇特的场景和建筑等等。
我一开始想这种寻找是虚无缥缈的。那我要给自己定一条线路,所以我决定说沿着黄浦江畔,这样一条贯穿这座城市的母亲河的路径沿途拍摄。这就是我的拍摄路线,有时候很多点都是靠走出来的,好在我前期啊去年因为一些原因沿江拍摄走过很多地方,所以对路线还是比较熟悉的。有时候找点一是网上根据摄友给的拍摄地寻找,二是百度地图有一个卫星图的功能我可以更客观地观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靠实地的行走和发现捕捉画面,不夸张的说浦东浦西两条滨江道我都走遍了。
吴翊睿:应该是从2019年暑期就有所计划了,但是途中经历了挺多变动还参加了其他的展览之类的活动,一直到2020年初的时候才开始投入创作,前面只是零星地拍摄。2019年暑假的时候正好也穿插了两场在大理和平遥的展览,完成了另一套作品,也从完成另一套作品的过程中获取了一些经验和灵感,整套毕设分为构思和拍摄两部分,虽然穿插在一起比较混淆但是从最开始来说是从2019年的暑期就开始了吧。
吴翊睿:我记得本来选择的主题是和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有关,后来因为爆发了疫情,我在一家科技公司的门口看到了一幅壁画,内容是一只海龟。在我的作品里也有啦,然后当即就触动到我了,因为门口放了一排架子专门给疫情期间的外卖和快递放的,就像牢笼一样把那只虚拟的海龟遮挡住。然后我就决定用“壁”这个主题,去描述我想描述的内容。
吴翊睿: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是林路教授,同样的我们专业的戴菲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强调的更多不是技法或者内容上的,而是在拍摄初期的构思,拍摄的理念上给我了启发,引导我用自己的思路去完成自己作品,我觉得这方面对我来说影响是最大的,教会了我如何独立思考以及独立用这一套思路去完成不同的作品。戴菲老师经常和我讨论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之外的生活也好舆论也好,但是摄影就是这样嘛!拍摄这个动作反而是最最简单的事情,真的要去钻研和学习的从来都是照片之外的东西。
吴翊睿:疫情对我创作最大的影响可能是心理上的,我外出拍摄的时候还是挺恐慌的,但是为了完成毕设我也是“豁出老命”,拍摄的时候挺担惊受怕的,除此之外就是有些地方不能像平时那个随意进出了,然后城市的面貌感觉和平时不太一样,疫情带给了城市一种新的姿态,特殊的姿态吧!我在我的作品里也记录了一些这种“新面貌”,除此之外对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现在的摄影还挺复杂的,各类门派都有,但是摄影因为手机的关系普及率比过去好多了,是一个全民拍照的时代,但是绝大多数人也只是停留在拍照。要说摄影的话还得继续深入才行,现在的摄影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单纯地用摄影本体语言表达,它结合更多的材质,融合更多的元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像20世纪初人们从没想过摄影会展出成2*2m这样巨幅的样子在画廊里给我们观看吧。也想象不到会有数字模型或者是3D技术结合在作品里展现给观众看,至于未来的摄影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也想象不出,能想象出来那我现在一定是个了不起的摄影家了呢!但是摄影的本体语言一定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那是真正经典的东西,无论哪个时代的摄影都无法磨灭传统摄影的手法和痕迹。
吴翊睿:喜欢的太多了,尤金·阿杰特、罗伯特·弗兰克、史蒂芬·肖尔、艾利克斯·韦伯、埃里克·索斯这几位,我脑海里第一浮现出来的就是他们几位了。摄影作品的话我喜欢史蒂芬·肖尔的《不寻常之地》(Uncommon Places)。摄影书对我影响比较深的是林路教授的《摄影思想史》,应该是我学习摄影的启蒙读物了,我建议所有学习摄影的不管是初学或是入门都可以反复阅读,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找到你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