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遵义的乡村里,有你向往的生活……

发布君 遵义发布 2021-08-07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优质稻、烤烟、果蔬

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这里是遵义湄潭县的乡村田园

这里是山水相依、山水环抱的

“最美新农村”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正成为一种向往和生活时尚



走出国门的湄潭茶


在湄潭县核桃坝村的七味茗香进出口有限公司,库房里堆放着的16吨CTC红碎茶即将出口马来西亚。而在生产线上,来自巴基斯坦的2000万元CTC红碎茶订单正在加紧生产,还有1个多月时间,这批红碎茶就要交付。


这样的场景同样出现在湄潭县黔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接到800吨价值3600万元的功夫红茶订单,产品将在11月底交付中亚五国商家,现在公司的生产线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



“这个订单生产完成后,还有一个3000多吨的订单,我们正打算联合几家茶企一起完成这个订单。”湄潭县黔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福俊说,随着湄潭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茶叶品质的提升,现在接到的国外订单越来越多了。


目前,湄潭在茶园中套种桂花树等经济林木10余万亩,形成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良好生态系统。通过建立“企业+农户+基地”管理模式,举全县之力打造清洁茶园,通过开展欧标茶园建设工作和雨林联盟认证,推动绿色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现在的湄潭茶叶基地不仅实现了规模化,而且正在实现从规模化向生态化的转变。


通过多年的发展,湄潭县目前已经拥有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年茶叶总产量7.25万吨,年产值52.6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到139.45亿元。


全县共有8.8万余户35.1万余名茶农因茶增收致富。目前,湄潭县拥有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共计72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1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级4家、省级22家、市级24家。


全县年茶叶加工能力7.5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抹茶、茶多酚等15类。建有茶青交易市场36个,建成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商务部定点出口市场“中国茶城”,2019年交易额达20亿元。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李天席是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居的小香葱种植能人。除了种好自家10亩地的小香葱外,他还在村里成立的集体经济组织——湄潭县适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任职,负责管理80亩小香葱,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我们目前拥有小香葱核心种植基地4000余亩,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香葱7000多亩。小香葱一年可种3季,现在全居有1100多户农户都在种植香葱。今年8月,我们的小香葱已进入上海市场。”湄潭县黄家坝街道官堰居党支部书记李洪刚说,下一步,官堰居将把小香葱做成大产业,打造万亩单品香葱种植基地。



官堰居位于湄潭县打造的桃花江精品水果带和绿色蔬菜种植带。在湄潭县,如官堰居这样的果蔬基地常年保持在34万亩左右,并拥有省级龙头企业3家,专业合作社41家。该县通过构建“南烟北茶中果蔬,湄江流域优质稻”区域化、特色化、多元化农业发展格局,推动散户种植向大户、合作社、专业化、规模化种植转变。


永兴镇共和村村民何家茂今年为湄潭县怡泉香米业有限公司种植优质水稻100多亩,并与公司签订了保底价2元每斤的订单种植合同。这100多亩优质水稻全部采取“稻+鸭”的生态种植方式,不仅保证了水稻的品质,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今年,湄潭县共种植优质水稻20万亩,其中“稻+N”绿色生态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拥有优质稻龙头企业12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同时,湄潭县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块块小农田变成成片的产业基地、集约的产业园区,推动了农业基地化、标准化、科技化建设,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治理有“管家”


在兴隆镇庙塘坝村上杨柳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地内,庙塘坝村大口坝一寨“寨管家”周德隔三差五就领着保洁员周正华去检修水泵,确保该寨1000多名村民的安全饮水;在兴隆镇梁桥村水体坝区,寨长陈刚不是弯腰捡垃圾,就是提醒来此的钓鱼爱好者保护环境卫生。每天活跃在寨子,无论大小事他都管。



在湄潭县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寨管家’服务村寨每一家,大事、小事、烦心事,尽管去找他。”今年3月,湄潭县出台了《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寨管家”正式在全县推广。



“寨管家”是“3+N”的构架。“3”即镇党委指派1名镇干部担任“指导员”,村支两委选派1名村干部担任“包保员”,寨子推选1名寨长或副寨长担任“管理员”;“N”即保洁员、管水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寨管家”不仅解决了基层治理人手不足的问题,更让村民自治、法治、德治得到有机融合,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活力。

目前

湄潭县已划定寨子1112个

共推选“寨管家”成员4408名



除了“寨管家”,“群众会+”也是湄潭县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形成了“群众会+”网格服务、村规民约、公共安全、流动法庭“1+4”的城乡社会治理新模式。“群众会+”以群众所想、所急、所需为出发点,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位于湄潭黄家坝街道的岩坪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自然环境恶劣。为了说服群众走出大山,在整村搬迁的启动阶段,村支两委分组召开群众会,累计召开不同形式的群众会300余场次,向群众广泛征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各种意见100余条,到2017年,岩坪村503户1946人全部搬出了大山。在完成整村搬迁后,村里继续通过“群众会+”进行就业培训、信息传播等,帮助村民就业、创业,同时加强法律、卫生等知识的讲解,实现村民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村规民约接地气


“哟、吙、喂,高师傅来少先生,村规民约问你们,什么形象很重要,什么更要讲文明,什么酒水不乱整,敛财收礼笑死人……”这是一首《盘歌》,也是湄潭县永兴镇茅坝村的村规民约。为了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茅坝村通过一问一答对唱的形式,将村规民约中的一些关键条款融入到《盘歌》调中。



自《盘歌》传唱以来,村里的公共卫生得到了大家的维护,每家每户的院落都保持得干干净净,“垃圾不落地,茅坝才美丽”成了村民的共识。近两年,村民们再也没有吵过架、乱办过酒席,红白喜事都是按最简单的方式操办。


茅坝村发生的变化

是湄潭县促进乡风文明

推动乡村和谐的成果

而这样的变化

在湄江两岸随处可见


此外,湄潭还兴建乡村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完善休闲健身场所,同时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法治讲堂等宣传教育平台,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得到大力弘扬。


绿色发展美家园


在马山镇工农村海拔1200多米的高石坡地段,2000多亩的杉林郁郁葱葱,最大的杉树直径已有80厘米。工农村人说,这是村民曹成刚一家三代30多年种树、护树、守树的绿色成果。



位于湄江街道办事处的金花村,自2017年开始就着手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改厨、改圈、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电和增加农村绿化带举措,成了生态治理的典范村。


同金花村一样,兴隆镇龙凤村污水处理采取雨污分离,通过植物净化达标。全村6个垃圾收集点对垃圾采取集中分类,由镇里转运统一处理。6700多亩有机茶遍布山岭,所有的闲置地一律进行全面绿化,龙凤村成了诗画家园。

……



湄潭县把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于一体的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生态修复工作中,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实施退耕还茶,带动了全县发展茶园面积60万亩,年茶产值87亿元,实现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在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上,湄潭县以打造“云贵小江南·天然大公园”为目标,保持“山绿、水清、天蓝、地洁”,成功创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湄潭县着力实施“清新空气、源头活水、增绿添彩、清洁能源、净土肥壤”五大工程;在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上,湄潭开创“水生态联合保护问责”模式,重点加强河道生态和渔业资源管理,深入开展环保利剑行动、环保执法“风暴行动”。


最美乡村新湄潭


在金花村大青沟组七彩部落民居间,村民徐学良一家的生活十分惬意:开了一间大铺子,铺子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每逢周未,从湄潭县城乃至周边的客人便涌进他的农家乐,一家人从早忙到晚。“卖茶叶,开餐馆,一年我都要找30多万元。”徐学良说。



七彩部落大门前,300多把七彩伞悬挂在茶园间,陪同采访的金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经理刘建顺告诉记者,2015年,为把大青沟建成生态旅游家园,300名群众自发筹集股金1000多万元,政府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运作模式,建成七彩部落乡村旅游示范点。开园以来,七彩部落人流如织,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田仁江,2013年从沿河县中寨镇杨坪村搬到核桃坝村居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租了7亩地种茶,每天一早出门采茶青,下午6点就有人上门收,每天能卖100多元,可以一直卖到11月底。”在春茶采摘的时节,田仁江每天卖茶青的收入比现在要多好几倍。一年下来,7亩茶园能为他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现在,田仁江和两个儿子在核桃坝村买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子。3个孙子在核桃坝小学上学。“我们和本村人没什么不同,共同安居乐业。”田仁江说。



核桃坝村监委会主任刘庆说,现在来核桃坝村做茶的外地人有200多户1100多人,他们与本地人一样享受着同样的各项优惠政策。他们已经充分融入到核桃坝村的生活,邻里和谐如一家。


粮仓满、茶飘香、花果丰、百姓富……这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湄潭县依托自身生态和资源优势,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这是湄潭农民

幸福、安康的真实写照


审核:袁航遵义日报社记者:周俊南 樊明富 杨刚

吴凡 任然

编辑:丁一、甘露瑶
投稿邮箱:914606321@qq.com

为您

精选


【关注】474人!遵义公开招聘编制内中小学教师喜报!@遵义人,这个展览不要错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