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鸟类观察》杂志发起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发布的“2021年自留地观鸟大年”活动开展以来,在整个一月份,有985个观测点被509位用户设为自留地,1820篇自留地报告成功上传。
1月,自留地的精彩才刚刚开始。我们对已有的数据作一个简单的概述,目的是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也为“自留地”活动之后更好的开展抛砖引玉。
“自留地”地块概览
“自留地”的观测点地块方面,我们根据省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排行。北上广毕竟还是王者。要是考虑到地域面积和地块密度,这三个地区前三甲的地位更是难以撼动。当然,顶级流量的地位也和这些地区的观鸟活动推广力度、普及程度是相符的。
(黑龙江、辽宁的鸟友们、港、澳、台的同胞们,记录中心呼唤你们的到来!)
但是,北上广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留地”扎堆的现象,比如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就被8位鸟友设为了“自留地”。
在985块“自留地”中,提交过2篇及以上的记录报告的只有299块,占全部“自留地”地块的30%的。如果按每周一次,全月超过5次的频次来统计,只有69个地块达到计入标准。下面图表选取了提交8篇及以上报告的“自留地”的鸟种图表。传统热点的上海南汇东滩和福建福州森林公园分别以100种和98种的鸟种数遥遥领先。但是,这样的热点地块,似乎和我们小区、校园这样的“自留地”,也不在一个维度。
其中,校园及城市公园占了大部分,“自留地”嘛,跑得勤才算得上。仔细看,报告数量排行榜上有两个“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这是不同用户在同一区域创建了两个名称相似的观测点作为了各自的“自留地”。在这里我们也提醒了大家:一、创建新的“自留地”前,先查找一下是否有前人已经贴心地帮你建好了想要的观测点。二、每次选择“自留地”时,选择相同的观测点上传记录,便于统计。
如果单纯按鸟种数量排行,盈江的洪崩河一篇“自留地”报告就提交了超过161种鸟种。考虑到活动门槛设定的比较低,以及用户对“自留地”有不同的理解,类似“洪崩河”这样的地块是否合适作为“自留地”?我们暂且把这个作为一个话题,文后留给参与“自留地观鸟大年”的各位一起来讨论。
1月份的20种常见鸟里,多少是留鸟?多少是冬候鸟?和“团队大年”活动比较一下,有没有共性,有没有不同?有没有真正反映“自留地”的特色?每一位参加“自留地观鸟大年”活动的用户都可以登录记录中心的PC端查看自留地活动在菜单“报告查询管理”——“自留地”页面可以看到个人的数据统计。左侧展示的是个人的自留地观测点,以及各观测点提交的报告和鸟种情况。右侧则是用柱状图呈现各月份的记录情况。
(我们欢迎开辟多块“自留地”,只要能跑得过来)
活动刚刚进入到第2个月,迁徙季的精彩还没到达“自留地”,短短一个月的数据,还远不到能反映整个活动的风貌和意义的时候。“自留地”的风貌需要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进行观察,一个季度、一年甚至几年。“谁跑自留地最勤奋?谁家的自留地最‘香’?现在还远不是揭晓答案的时候。但是,一个月的活动和数据,倒是给我们对活动带来了一些思考。怎么让自留地活动更有意思,呈现更为科学的比较,作为活动的组织方,我们需要更好的办法。在之前的活动启事中曾给出过一个关于自留地的“定义”:“所谓‘自留地’,是你自己方便经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别人不知道或不方便去的地方。如果你不去看鸟发记录,别人很难经常性地去看鸟发记录。比如你家小区,单位旁边的公园绿地,你们学校;或者,奶奶家的菜地,姥姥家的风水林,远一点但也能至少一个月去一次的乡下农田、荒地、林地等等。‘自留地’生境可以多种多样,一处园林,一座小山,一片湿地,一段河流,都好,自己选。但相约定一个标准,就是步行在两三个小时到最多一白天,可以转个差不多,不能太大,更不要跨区县。如果确实有很大片地方是你的“自留地”,可以考虑分解成几块生境相对不同的观测点,分别发记录。”这样来看,以鸟友群体“扎堆”的城市公园和面积广大、生境复杂的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自留地,是否失去了自留地独特的意义?自留地记录作为区别于普通观鸟记录的玩法存在,是否需要在观测点设置上加以限制?这都是留给记录中心技术团队的问题。不同的用户对”自留地”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根据1月份的数据,在后面的自留地活动的报告提交方面,我们将引导大家对将“校园”、“住宅小区”、“城市公园”、“待开发荒地”、“保护区”、“区县全域”等分别进行标识,鼓励开发身边不为人知的“自留地”,方便不同地区的用户交流和比较。用更规范的手段,将更好玩的科学活动带给大家。技术团队将持续对后台进行优化和开发,也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区写下你对“自留地”的见解和需求。
朱雀会昆明市朱雀鸟类研究所,简称“朱雀会”,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搭建观鸟组织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的平台,通过公众科学的方式,深入和多方位推动鸟类与自然保育工作。
关注“朱雀会”,了解更多“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