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务论坛】中外出版人论道学术出版“走出去”(国内篇)

2014-08-15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8月13日,第二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张元济讲堂隆重举行。围绕本届论坛主题——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和路径”,与会专家深入分析国际学术出版的新趋势,总结各自在中国学术“走出去”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中外出版商“走出去”的新战略,特别注重“走出去”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提出鼓励和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项。


出版商务节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德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范晓虹等国内出版人发表演讲的内容,以飨读者。


“走出去”要有影响还要有效益

韩建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平台,建立国际书展活动,出版代表中国水平的经典力作,使“走出去”的影响最大化。


“走出去”需要学者参与


依托中国特色和交大优势学科,与国际出版商共同策划出版原创高水平著作。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另外,过去我社自然科学“走出去”较多,但这两年我社加大了人文科学“走出去”的力度,像《东京审判》、《诺丁汉的中国校长》、《教育思想史》,等等。我们也支持外移项目。和其他上海几家出版社,也在交流怎么把学术变成大众化和国际化的问题。


学术出版“走出去”要有效益。积极开拓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学术出版“走出去”,虽然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市场行为。“走出去”一是成本高,二是难度大。因为首先体现在稿费方面,比如中翻英稿费是英翻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要实现学术出版可持续发展,一是国家支持。不仅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还包括规划上的支持,通道上的支持。二是学界也要积极参与。没有学界的积极参与便是无米之炊,因为许多大学也意识到,大学的国际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出访或交流,有多少著作被世界同行所引用、学习,这对大学更重要。另外,渠道保障。没有渠道的“走出去”也只是叫好不叫座。在渠道保障方面仅靠一个出版社难度很大,这方面希望可以与外方合作,把渠道打通。


数字化嫁接很关键


学术出版的发展最关键一点是要学会运用数字化嫁接。国际出版“走出去”没有数字化嫁接还是原始的传统的传播方式,有了数字化嫁接便事半功倍。爱思唯尔收入为何如此之高,很重要原因就是其数字出版占很大的比例,因为爱斯维尔已不仅仅是简单放在网上销售或者和网站平台合作,他们已完全按照数字化放大来做,因此数字化嫁接非常重要。除此,很重要的一点,国内的数据库是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而国外很多高水平的数据库则达到了高于科研的水平,产生一种新组合甚至是创新的状态。


学术出版“走出去”不仅是政治文化工程,也是市场行为。我们要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交大出版社这几年版权输出虽然很少,有150万左右,但毕竟由小变大。未来不仅要有影响,还要有效益,逐渐开拓两个市场。在这方面为出版社,尤其国内大学出版社未来发展找到一些新的盈利模式或者发展模式。



“走出去”应做好充足准备

王德耀(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


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文化与大学紧密相连,大学水平的高低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高低,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学术要有深度研究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有三点经验跟大家分享。我认为,学术出版不仅是简单的“走出去”,还必须要做好准备第一点是要做一些比较深的研究,正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的科学研究在世界排名当中总量不低,但并非是一个科学的强国。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大学、科研院所具有潜力,因为我们重视在比较过程当中抓住主题,如说复旦大学的地理所、人文所,以及其他学校的中文和新闻学科,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原创性为主再进行策划,这些成为学术出版良好基础,我们还有一批院士、学者一直保持着学术前沿。


我国每年学术作品种类800种左右,重版再印2000种左右。我做了一个统计,最近几年先后引进和输入的图书有246种,其中引进的图书一般来自欧美发达国家,以国外经典教材和优秀的学术著作为主;我们输出图书的输出地也是以英国、美国、德国、韩国、港澳地区为主。在这些方面,复旦大学大学社一些书在国内获得了一些殊荣,如《中国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国史概要》《简明的中国文学史》等,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首先要注意该领域的比较研究,除此,但凡一部好书,一定要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中国的文化、科学走向世界要有丰富的积累。复旦大学出版社建立了出版研究所,为我社选题的策划,以及精准掌握国外动向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要有广阔出版视野


关注人类和世界和当代和未来的重大课题,以此进行该领域的研究和策划。文史哲选课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我社近期的选择是交叉的,包括安全、环境、人口,以及未来的影响。安南先生讲过一句话,“我们都是地球的分子,要为世界的和平去努力,要不断的探索当前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宗教问题”。这方面,大学有潜力。但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应该由多个大学的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使命。

未来,我社在实际过程当中有三点小建议,第一要注意培植出版社的境界和视野,提升编辑的策划能力和运作能力。今天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是科学问题,是当代研究过程当中的一个时代的节点,这些研究过程中出版社要有品位,出版社要有一种认知感。出版社是我们思想的早晨,为什么思想还没有展露灵光,我认为这需要我们文化人和出版人去探索,要敏锐的掌握我国在学术或者科技出版当中的要素,大学出版人在这方面有经验要进行提升。第二点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有一位国内最好的著名科学家,他说青藏高原或许就是我们人类的摇篮,这个话题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研究,比如人口、地理、环境等时代变迁。因此,一个课题的研究很可能变成很大的课题,这方面需我们要去开拓。第三点是协同合作,我们高校出版社,在选题和拓展性方面有新锐气质,今后我们要以联盟形式选题策划,一起繁荣,从而体现我们中国的文化之光。



积累“引进”资源发展“输出”

范晓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


“引进”为“输出”打基础


谈到国际合作,学术出版“走出去”实际上是在借船,借在学术出版世界范围内都有相当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机构,借他们的能力,借渠道,借平台,借资源来做。


国内学术出版是不是只能借船?假如借船还是很重要的一条路,是不是能借得更好?国际合作假如只是很浅的借船,最终一定受制于人,虽然我们做不了很大平台,但我想给大家一些借鉴。我们需要更好地运用好的学术专业出版平台。因为他们都有相当的体量和影响力、渗透力,目前外研社与这些公司也都有合作或者正在进行合作。


搭建平台有效沟通


做一些有特色的事情。如国际文化创意、传播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多语言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对外翻译与传播平台,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培训平台。


同时外研社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与传播基地再落户海外,如我社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的公司,如果做成了,不仅是外研社自己“走出去”了,也希望这个平台可以服务于诸位。


我们希望形成互动,让国内的出版社可以在这个平台展示希望送出到海外的作品,让国外的出版社可以在这个地方更好的找到适合海外传播的中国作品,让译者可以在这个地方看到他的翻译被别人评论,让出版社也可以很好的到达译者。无论何种出版,要“走出去”,翻译是重中之重。


基于外研社广泛的国际合作,我们也在探讨与我们已建立联系的出版机构和大学出版机构共同建设出版平台,希望这样的平台将来可以被我们大的学术出版联盟能够贡献棉薄之力。



运用数字出版与按需出版的新技术助力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

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院长)

学术出版面临5重困境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困难和挑战有5条:1、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比较弱,学术著作评价缺乏科学依据和标准。2、学术出版缺乏出版规范标准,出版体例很不统一。3、学术出版机构注重经济效益,相对轻视学术效益,特别是学术出版如何能形成像艾斯威尔那样的专业出版巨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的问题是学术出版的销量有限,经济回报有限,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4、学术出版水平不高,原创性不强。5、国际应该力不足。


对于以上困难的解决,需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要建立国家级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第二要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术著作出版的规范标准。第三要充分的运用数字出版的新技术,顺利实现学术成果低成本高效率的走出去,我们以为如果完全靠补贴和扶持不足以使我们自己的学术产生内在的力量。第四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国际出版传播平台,借船出海。

按需出版推动学术出版国际化


2012年,美国数字图书的品种超过了传统出版社的图书品种,可以说他们的按需出版模式已经成熟。学术出版是按需出版最适合的图书门类之一。主要原因是基于长尾理论考虑,最适合的门类是以小众读者为对象的长销出。比如剑桥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百种学术专著,平均销量只有几百册,而这几百册图书库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掉。按需印刷技术就解决了这些困扰传统学术出版的问题。一本起印,小销后产,以销定产。剑桥大学出版社以每年需要补贴数百万英镑的学术著作重印项目,现在反而能够为出版社贡献数百万英镑的利润。这样就是推动学术出版转型的最佳方式。现在国际很多知名出版商都采取了这种技术。


目前,新闻出版研究院开设了一个平台叫众书网,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国际化按需出版数字传播平台,充分结合国际技术和主流营销网络,将中国的出版物输送到国际主流发行体系进行推广,获得的订单直接在当地印刷和配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出版、发行,营销和结算。在开发了学术出版项目之后,就在国际各大国家的主流平台进行传播和销售,有了订单就地配送、印刷,就解决了很多毛病和弊端,比如说库存、退货、坏帐,成本和风险也比较低。他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版权输出,也不属于版权交易,也不是传统的出口。这种产业形态有内在的力量和生命力,先卖后产,先销后产,先订后产。


此外,众书网发起建立了一个中国学术精品文库,这个项目本身有4个方面的框架,第一是评价体系,第二是形成了很好的价值链和生态圈,第三是打造专题学术文库,推动精品出版,第四是将学术成果向国际主流的渠道进行推广和传播。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和节约化,确实做大把学术出版“走出去”。



按需印刷为“引进来”提速

朱洪涛(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走出去”方面国内出版人非常困惑,处境也非常尴尬,但是好在这两年“走出去”开始提速。尽管现在形势很不好,但还是在以每年2050%的速度增长,很快可以做到5百万,然后再进一步向前提速。


从实体书和数据库的出口方面来说,实体书出口现在以20-50%的速度在增长,尽管国外实体书店也在倒闭,也在下降,特别台湾、东南亚地区都在减少,但是中国这方面还是有所增长的。数据库出口的增长远远高出预期,国外大学的馆配对中国开发的大学数据库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版权贸易方面,教图公司投入一部分资金来购买在中国的出版商好的产品。目前做一个试点,中国有一本科幻小说叫《三体》,在国内的发行量很大,教图公司把他的英文版权买下来,把英文的版权卖给了美国贝塔斯曼集团旗下的一家出版商,应该说是在国外第一科幻品牌的出版商,今年10月份要正式出版。目前已经定出了3万册左右。


在财政部重点支持下,教图公司建设了中国教图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平台,今年6月30号已经试投产了,现在一部分国内外的出版商也在做样书了,今年8月28号BIBF开放之后我们正式把这个平台推出去,他的目的不在于印刷,而是为“引进来”提速。进口的速度太慢了,从订单到客户的手里大概需要23个月,严重影响了外文书市场的发展。有了这个平台之后,将会把速度缩短为710天左右。那么这个平台就为我们走出去搭建了平台,中国出版商的数据可以通过按需印刷的平台跟国外的发行商、POD厂商建立一个联盟,POD连接世界。接下来我们就地生产了,只要传输数据就可以了,这样将来我们可以为中国的出版商走出去,扩大受众面打下基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