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阅读类APP的加减法
观察丨阅读类APP的加减法
数字阅读的主要渠道正在大举向移动终端转移。据某些数字阅读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的收益至少有50%来自移动终端,有的公司甚至能达到70%。因此,阅读类APP的竞争也就成了各家数字阅读公司的重中之重。拼功能、拼体验、拼兼容性……阅读类APP正在变得“越来越重”。
但这些“重担”真的有必要吗?当一个用来阅读的APP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时,其中用来阅读的比重还有多少?当年亚马逊推出Kindle的时候,很多人曾感慨:我们真的需要专门用来看书的硬件吗?有个ipad不就够了吗?结果亚马逊的Kindle如今在全球落地生根,大家确实需要一款专门用来阅读的硬件;当年国内的电子阅读器纷纷在硬件上增加功能,上网、听音乐,甚至有的还可以聊QQ,结果如今全部都偃旗息鼓,只有Kindle依然凭借着纯粹的阅读功能笑傲江湖。
这说明一个问题:阅读确实是一件比较纯粹的事情,所谓全面的功能、极致的体验如果成了噱头而非阅读本身的需求,就是一种浪费。如今的阅读类APP刚好就在功能和体验上走上了费力不讨好的局面:产品越做越复杂,但用户增长却越来越难。如果阅读类APP能够做做加减法,或许会让自己轻松许多的同时,也能让用户更加满意。
首先要做的一道减法是:去掉诸多花里胡哨的功能。现在的阅读类APP功能不可谓不多:扫二维码、云端服务、签到、插件、批注、书签、分享、书评、笔记……但我们在使用阅读类APP的时候,用得上这些功能吗?对于绝大部分的阅读人群而言,阅读正在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尽管“阅读碎片化”的说法有很多争议,但读者对于阅读的需求越来越简单是不争的事实。拿目前几乎所有阅读类APP都具备的分享功能来看,这个功能支持用户把自己阅读时看到的内容分享到自己常用的社交应用如微博、微信上,但真正用到这个功能的微乎其微。阅读本身就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情,又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公诸于众?当然,这个结论不是绝对的,比如豆瓣的阅读人群可能就喜欢写分享内容。但如今在阅读APP的市场上,豆瓣排在什么位置?
其次要做的一道减法是:降低所谓的极致体验的标准。两大推崇极致体验的阅读类APP--多看阅读和字节社先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小米公司对多看阅读做了管理架构和发展方向上的重大调整之后,放弃了此前极致排版体验的思路;字节社则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不再更新软件,新书上架也已经停止了数月……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所谓的极致体验在用户需求和成本考量方面站不住脚。从成本考虑,极致体验需要的排版时间、人力、成本都高得多,且效率很低,会大大影响图书上线的速度和数量;从用户需求来看,极致的排版和标准的排版格式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异,用户并不会过分纠结选用什么字体、什么背景颜色、多大的行距字距、用平滑翻页还是仿真翻页……细节有可能成就一个产品,但过分的细节也可能毁掉一个产品。最好的用户体验不是过分的用户体验,而是恰到好处的体验。实现体验的成本不至于太高,用户用起来刚刚好。
与减法相对应,阅读类APP在现阶段也应该做两道加法。
第一道加法是迅速提高上架图书数量。阅读类APP的忠诚度并不高,阅读类APP的进入门槛也并不高。因此,用户很容易因为找不到一本书而放弃某个阅读类APP。目前各家的上架图书以网络文学为主,出版物的数量并不多。即便掌阅、多看阅读等终端在出版物方面有不小的优势,但其上线的出版物数量与现有的图书总数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与其花很多成本去丰富各种华丽但并不需要的体验功能,还不如用同样的投入去获取更加丰富的图书品种。毕竟,用户打开APP的重点是能看到某本书,而不是用某种方式才能看到书。
在提高上架图书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高图书的质量。这里的质量不是指单本书的数据加工质量,而是图书内容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用来形容当前阅读类APP里的图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为了迅速完成图书数量的原始积累,各家几乎不计好坏,照单全收,使得上线的图书看似很多,但能阅读的很少。有的阅读类APP为了让自己的数量好看一些,甚至把一本书人为拆分成好几个单行本,或者把试读本作为完整的图书上架。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无疑于“自杀”。
第二道加法是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黏性。正如上面提到的,用户对于阅读类APP并没有太强的忠诚度,往往会因为找不到某本书就直接换一个APP。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吸引用户使用自己的APP,并且一直用自己的APP,显得格外重要。出于这个目的,很多APP厂商希望用更加丰富的功能走差异化路线,结果却发现因为技术门槛不高,最后所有的APP功能都趋于一致。要提高用户黏性,还是要从图书内容本身入手,如增加新书、好书的上线频率,提高图书推送的精准度,对用户消费习惯做更深入的分析,利用大数据挖掘用户的喜好,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开发一些用户用不上的功能。
从现状看,大多数APP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但对于目前市面上的阅读类APP,加减法的内容并不是绝对的。或许对于每一个APP,都有自己需要增加和减少的内容,这就需要更加精细的数据分析和需求挖掘了。上面提到的几道加减法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多的加减法则需要APP厂商用实践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