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张秋林:峥嵘岁月,踌躇满志

2015-01-27 周贺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张秋林曾说过:“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极致。”这件事就是他孜孜不倦、乐此不彼的童书事业。他是新中国任职最早最年轻,却任职时间最长最久的少儿社社长、总编辑。在出版集团的大潮中,许多少儿社社长、总编被提升为集团领导,离开了童书出版,张秋林却依然坚守在童书出版第一线,直至后来宁肯不在集团任职,只当少儿社社长。曾有一篇文章,称张秋林是“钉子户”社长,这个称呼不乏戏谑,但也反映出张秋林以童书出版为己任,30多年如一日的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2014年岁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正式挂牌组建集团,社长张秋林又一次成为出版业瞩目的焦点。

执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近30年,将一个仅有10万元资金,无地域、资源优势可言的“初生婴儿”,培养成发行总码洋10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地方同类出版社第一的“有为青年”,张秋林功不可没。

张秋林曾说,“出版是迷人而又寂寞的事业”,在这片土地上,他耕耘了半个甲子,并且为自己和新成立的集团设定了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2016年,销售收入计划达9亿元,利润达1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出版社前十位。
集团化: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
张秋林坦言,组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的想法萌生于3年前,当时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早已跻身全国地方少儿出版社第一方阵。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他将集团化作为中短期内的发展目标。2014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发行总码洋达10亿元,其中一般市场图书发行码洋7亿元,年底回款可达2.4亿元。并且在这一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连中三元,获得“2014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编辑奖、集体奖。这时出版社的规模、品牌形象等均已昭示,组建集团的时机成熟了。
历经18个月的运筹帷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终于挂牌成立。作为国内首家内生裂变而成的少儿出版集团,其组建方案前后修改了十几稿,最终确定了清晰的定位,即打造成为卓越的出版高地——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为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快乐阅读、健康成长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引领市场,引领方向,引领未来,成为中国青少年出版的领导品牌和全方位、全媒介、全产业链青少年文化产品提供与服务的运营商。
目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下辖5个全资企业、1个参股企业。内部机构根据职能分为出版生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协调、行政管理五大板块。其中,出版生产板块的各图书事业部将努力实现自我裂变,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下属出版分公司。在管理上,集团公司实行扁平化模式,并未设立董事会。张秋林坦言,集团成立后,对法务人才、新媒体人才、资本运营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会本着对各个子公司以及管理层的干部合理配置的原则,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才,没有放错位置的垃圾。在互联网时代,对年轻人大胆启用是相当必要的。”
在张秋林看来,集团成立后,资本的杠杆作用会更加凸显。2015年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投资建立的二十一世纪吉的堡幼儿园将会在江西省落地生根。此后,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联手投资的品牌连锁幼儿园将从江西省辐射至全国。相关产业的并购重组也会陆续展开。张秋林说,将会从民营渠道入手,展开并购。不少昔日的合作伙伴都希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通过资本的纽带将他们连结成命运的共同体。
创新路:突破局限,敢为天下先
任何文化产业都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思维和理念的指导,出版业更是如此。张秋林认为,作为一个出版人,实操能力固然重要,但能前瞻性地提出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超前理念和创新思维,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他说,“出版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视通万里的悟性,永远不重复自己,步步领先别人。当一个出版企业,不仅仅销售产品,而是在销售一种文化和理念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要从更高的文化层次上观照出版行为,让书籍出版的意义远远超越书籍本身。”

1989年,在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的第四年,距二十一世纪尚有十余年时,张秋林便高瞻远瞩,跳出地域,决定改社名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他的理由是:少儿出版面向未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突破地域局限,有利于拓宽出版的范围。

2000年,新世纪伊始,张秋林断言,出版业将进入“六大变形时代”,即“打开一个纸世界,出版进入传媒时代;编创呼唤主控人才,出版进入‘人本’时代;图书产业巧连智,出版进入整合时代;市场竞争壮怀激烈,出版进入营销时代;书籍形态学浮出水面,出版进入工艺时代;图书凸现永续经营,出版进入品牌时代。”这些预判均被后来的出版实践证实。
从2006年开始,张秋林每年都会对外发布一句年度口号,用于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这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2014年的口号是‘重塑企业边界,提速2014’,我们做到了,集团挂牌与效益提升同步实现。2015年的口号是‘融合发展,并轨增效,冲刺2015’。”
“新市场理念”是张秋林在集团组建之时提出的创新发展方略,其核心是造就读者、服务客户,聚焦少儿创意文化的核心增长极,内涵是融合发展、并轨双效,外延是实行全屏全网战略。“全屏”是指用优质内容占领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全网”是指线上线下全面贯通、互动发展。
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传统出版造成冲击也带来机遇的时代,利用与新技术的融合,让传统出版飞得更高更远是每个出版人的梦想。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着手搭建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旨在建立“阅读推广资源聚合+阅读推广活动+阅读内容指导体系+阅读计划参与+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订阅+新书情报信息”等从服务产品的提供到最终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从提供内容到提供服务的优雅转型。

慢出版:一步一个脚印,慢工出细活
对一家出版社而言,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力永远比利润重要。评判一家出版社的价值,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它出了多少好书。童书出版的意义是为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张秋林一直秉持和坚定这样的认识和理念。
基于此,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始终遵循精神产品的内在规律,以安静的力量做激情的事业,以“慢出版”的态度打造精品。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面对经济指标的压力,张秋林带领着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团队不懈努力着。他带领的团队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气,没有急功近利,没有粗制滥造,更没有随波逐流、追风赶潮。
时间回到2002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将引进的德语儿童文学作品以“彩乌鸦”为品牌进行统合,以“让孩子们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的编辑理念为指引,自觉与流行读物拉开距离,经过10年的持续打造,已陆续出版20册,最高单册发行量已达140万册。
“彩乌鸦”从常销变成畅销,成为引进版图书的标杆。随后,“彩乌鸦中文原创系列”图书应运而生。5年时间陆续出版20册,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斩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最高单册发行量30余万册。版权输出到法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开创了中国童书品牌从引进、借鉴,到原创,再到“走出去”的理想模式。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许多品牌书,如《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的儿子皮卡》《超级笑笑鼠》,都历经了五年甚至十年的坚持才有今天的市场表现和读者认可。“慢工出细活”的乐趣、意义与价值在这些出版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国际化:从引进到经营,促进多媒体出版
在互挖墙脚、“一女多嫁”的版权混乱中,张秋林率先提出出版社要从经营作品转化为经营作家,建立长线编辑与长线作家的长效合作机制,创造了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只在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先例。如著名作家郑渊洁把“皮皮鲁”系列的全部版权交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儿童文学新秀晓玲叮当也公开声称自己的作品终身“嫁给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在成功经营国内作家的同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还将视野投向国际。2013年5月,波兰籍世界级图画书大师麦克•格雷涅茨受邀来访,进行为期一年的图画书创作,其在中国创作的10余部作品的全球版权均已授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随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邀请了日本著名画家木下晋赴四川大熊猫基地考察参观,促成了图画书《熊猫的故事》的诞生。每谈及此,张秋林总会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经营国外作家的一小步,却是中国少儿出版迈向国际化经营的一大步。


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融合的环境下,延长产业链、推进多媒体出版成为不少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也在重点培育“种子工程”,最大限度提升作品的转化加工值。如2006年从法国引进“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图画书,2012年,又引进3D同名动画片,开辟了图书与动画片复合引进的新模式。随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乘势而上,又购得“不一样的卡梅拉”动画片所有衍生产品的版权授权。张秋林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超乎孩子想象的卡梅拉帝国”,在综合开发中不断提升“卡梅拉”的品牌价值。
过去,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只是一个单体出版社,“体制边界”使其内在发展受到束缚。“成立集团后,企业边界得以无限扩大。”回首来时路,张秋林感慨万千,“集团的组建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发展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意味着出版社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也标志着专业少儿社的迅速崛起势不可挡,重塑企业边界将是成为强势专业少儿社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专业少儿出版社在转型升级中谋求更大更多的势力范围,争取更多的业界话语权;标志着中国少儿出版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代。”
关于上市,张秋林笃信,这一定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集团成立使得张秋林初步完成了从出版家到出版企业家的转型,他对童书出版的巨大空间、问题以及出版业即将面临的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出版业“不尽如人意”的大环境,张秋林也在带领着他的团队,积极地探索属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司的运营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