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可别弄错了!书稿中隐形差错的几种常见类型

2015-04-25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常会碰到一些隐形的差错形式,明明知道并刻意想去避免它,却最终还是犯了错。商务君特整理了几种常见的隐性错误,分享给同行。

1.有关台港澳的表述。虽然没有哪个编校人员不晓得它们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书稿中相应的表述格外关注,但偏偏经常出错。把它们归类到国家序列的常见错误就不用说了,单就其他的隐性表述差错就可以列举出许多种,更能说明问题。

①“2004年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十个国家(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开曼群岛、新加坡、萨摩亚、德国,这几个国家(地区)的投资占到投资总额的80%以上。”

尽管在香港、台湾之前加上了“中国”二字,试图表明香港和台湾属于中国,但因句首的“在中国投资”就已经确定了把后面的国家(地区)排除在了“中国”这一主体之外,因而也就决定了这种做法是徒劳的。要想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入手,所以应把“在中国投资”改成“在中国大陆投资”。

②“日本、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国和进口地区,占不锈钢材进口总量的80%。”

从句子结构看,“中国台湾”和“我国”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样就把台湾排除在“我国”之外了,当然也就说明不了对台湾的主权了。这就如同说“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进口地区”一样是完全错误的。

③“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外国及台港澳驻华机构的数据库。”

作者忽视了一个关键要素,即“驻华机构”中的“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这样说来“台港澳驻华机构”表述的错误就“大白于天下”了,能说“台湾(香港,澳门)驻中国办事处”吗?

以上3个错误表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顾此失彼。虽然在台湾和香港之前加了“中国”二字,也把“台港澳”单列了出来以示不是“外国”,但大前提已经定了,所以这样的处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结果依旧是错误的表述,是十足的隐性差错。如果我们再不仔细辨识,错误信息就会传递出去。

一位同人对此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差错没能看出来就如同做题一样,基本题型会了,可题稍一变样就又不会了,说明辨错的基本功还不扎实。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应该学会“以变应变”,而不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2.语句修辞错误。有时候读起来很通俗、流畅,也无错别字词的表述,其中却隐含着差错。

如“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面临着强敌——国民党——的围堵剿杀;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野蛮侵略;面临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中的缺乏组织和教育的劳苦大众;面临着根据地物质匮乏、装备落后的严峻考验。”

作者使用了4个排比句“面临着……”,使句子很整洁,意思表达得似乎很清楚。句子结构是对的,但细品内容却不对了,为什么?很显然4个“面临”的都是需要我党去斗争的对象——围堵剿杀,野蛮侵略,劳苦大众,严峻考验。这就引出了谬误。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胜利,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紧紧地依靠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可以从我党几代领导人的著述中得到验证)。

而第三个排比句是想说“面临着如何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环境中的缺乏组织和教育的劳苦大众团结起来的问题”,错就错在把不同属性的内容并列起来了,容易造成误读,使得我党依靠的对象似乎成了斗争的对象。

3.前后表述相抵牾。这类问题很突出,表现在不但有页码相距较远者,还有前后两句话不能自圆其说的。如:

①“杨荣国1941年受聘于四川三台国立东北大学,任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1299页),“杨荣国1944年受聘为四川三台国立东北大学文学院教授”(1335页)。

②“罗尔斯顿在1968—1971年间任助教,1971—1976年间任副教授,1976年至今任教授,其中在1972年,他被聘为终身教授。”

③“他1918年毕业,获得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

还有真正地隐含在句中的矛盾表述,如

①:“当遇到歹徒时,可以把书包或身上值钱的物品向远处抛去,待歹徒忙于捡钱时,快速脱身报警。”

句中并未提扔钱,只提到了扔“值钱的物品”,何来捡钱呢?

②“在当时,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因此罗京精心准备的毕业论文也是有关电视播音方面的”从句子结构看是前后因果关系,但作为结果的“电视播音”与作为原因的“广播电台”完全是脱节、不衔接的,因而是矛盾的表述。说它是隐性差错,在于句子不但有逻辑错误,“中国播音最高领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说法也有毛病,“领域”和“播音员”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它们之间怎能画等号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科技类书稿中所使用的表示符号、单位名称、版式、字母正斜体等前后不一的情况可以说是经常出现的。

上述三类隐性差错在书稿中并不鲜见,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当然了,还可以举出好多种其他表现形式的隐性差错,同样需要我们警觉。之所以把它们贴上“隐性”的标签,也是缘于这类差错在质检样中还很常见。

以上事例都提醒我们,隐性差错是隐含在字里行间中的,稍不注意就会滑过去。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在加强学习的大前提下,字斟句酌、认真推敲,切莫跟着原义的感觉走,必须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书稿中隐性差错的危害实在是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加以提防,认真对待,努力消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