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粉丝的阅读类微信号是怎样炼成的?
微博起家
“十点读书”是从微博起家的。
2010年世界杯期间,蔡文胜在微博发起“世界杯竞猜”,只要转发其微博并附上对四强的预测排名,便有机会获得iPhone手机。该微博被转发三万多次,是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十点读书”颇受启发,既然转发可以赠手机,自然也可以赠书,于是开始“转发微博赠书”活动。这样,出版社获得曝光,粉丝获得新书,“@十点读书”获得转发,三方共赢。
微博粉丝量的增长依赖于曝光量:账号被更多人看到,粉丝才可能增加。曝光量又依赖于转发数。“转发赠书”恰恰打通了“转发”这个关键点,让粉丝转发的热情高昂,曝光量便有了保障。这个模式非常成功,“@十点读书”至今几乎每天都“转发赠书”15本。
“@十点读书”推荐图书,会尽可能地同时@其他人,以增加互动。假如该书的作者是知名人士,一旦转发,便会给“@十点读书”带来可观的曝光量。有一次,“@十点读书”推广小S朋友的书,经@小S 转发,当天就给“@十点读书”增加了5000粉丝。
在风口上与微信共腾飞
“@十点读书”在2012年底意外赶上了风口,这个风口就是微信的崛起。
2012年8月18日,腾讯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没人知道它的未来命运如何。当年年底,“@十点读书”开通公众号,开辟微博之外的“第二战场”。当时没有谁能想到,“十点读书”踩到了风口,站在这个风口上,草根也有机会成大V。即便其创始人林少,也是后来才意识到踩准时代趋势的重要。
由于此前有运营微博的经验,可以从微博平台引导粉丝,“十点读书”微信号的运营开局顺利,两个月粉丝数便过万。2014年元旦前后粉丝数过10万,年底时粉丝数过100万。运营微信,“元老”级别的“十点读书”可谓经验丰富。
◎ 快速积攒第一批粉丝之后再向内容发力
在微信平台迅速崛起这一关键风口上,“十点读书”迅速聚集1万粉丝意义重大。在新媒体时代,机会转瞬即逝,早半年或许便能赶上风口,慢半年便可能错失良机。在“十点读书”创始人林少看来,运营新媒体一定要快速积攒第一批粉丝,“我发现很多微信号一直停留在几千粉丝,他们没有花精力、费用去加粉丝。你在2个月做到1万粉丝,和你在1年做到1万粉丝,差距就很大了。”林少觉得,企业运营微信公号,甚至可先花一笔费用积累一两万的粉丝。
有了一万粉丝之后,再专注地做内容,做到让第一批粉丝喜欢,做到让他们愿意分享、转发,带来更多关注。
◎ 找准小切口,专注做内容
做微信号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从一个领域切入,做出自己的特色。“十点读书”以读书这个边缘领域作为切口。因出版社经费少,这个领域少有人竞争,但“十点读书”做得很专注,一直围绕“读书”深耕细作,开辟的栏目也多与书有关,比如美文、荐书、书单和书店风景等。直到做到该领域的第一名,“十点读书”才开始开辟更多领域。
◎ 有格调,重视用户体验
“十点读书”能在诸多公众号里脱颖而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经营出了书卷气、知性、优雅的格调。这尤其受女性读者的偏爱。
即便做商业推广活动,“十点读书”也很注意保持格调,比如经营微店,商品也多与书有关,或是手工制品,这也是对用户体验的细心呵护。
◎ 短小、浅白、简洁
短小是指:“十点读书”发的文章篇幅较小,一般在3500字以内。微信的阅读平台主要是手机,屏幕小,长篇幅的文章需不断翻页,阅读体验较差。
浅白是指:“十点读书”选文不以深度见长。移动时代的阅读以“碎片化”为特点,碎片的时间里很难读完有思想深度、知识深度的文章。目前“十点读书”发文以深度偏浅的短文章、文摘为主,题材上以励志文章、情感暖文为主。
简洁是指:“十点读书”的标题、内容、排版追求简洁、干净。标题直接透出主题,正文内容的框架简单,排版干净而不花哨。
◎ 密切关注时代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相当大程度上受制于技术更新与平台的人气。过去十年,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各领风骚三两年,任何一种平台的崛起与衰落,都会给平台上的从业者带来巨大影响。“十点读书”便是在微信平台将起未起时进驻,而后伴着微信平台的腾飞而腾飞的,自然更能体会“时代趋势”意味着什么。“十点读书”在把微信号做成读书领域第一之后,还着手做了微社区、微店、电台、APP等多种产品形态,为变幻莫测的未来趋势做铺垫。
◎ 微社区
相比微博,微信的劣势是互动性差,微信公号粉丝与粉丝之间基本无法互动。2014年初,腾讯推出内嵌在微信公号里的微社区,以方便公众号粉丝之间的互动。粉丝可以在微社区里发帖、交流。
“十点读书”的读者受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启发,在“十点读书”平台上发起了解忧微社区,供粉丝发布求解忧的帖子,这既带动了粉丝的交流、解忧与倾诉,也给运营者提供了很多建议。
慈怀读书会最初是一个线下沙龙活动,一群爱读书爱分享的人自2012年6月开始定期约在一起谈最近读的书。当微信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时,慈怀读书会的成员陈晓峰抱着无心插柳的态度开通了一个叫“慈怀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作为上海建桥学院的老师,陈晓峰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投注到慈怀读书会上,他最初也并没有想到一个微信公众号能做出这么大影响力。
先打动自己
提及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初衷,陈晓峰称,并没有考虑太多。他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益;同时,当下社会,人们有太多的烦恼和不如意,而读书和交流能够分享彼此的生活经验,促进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慈怀读书会的微信公众号并不是为了传播而生,而是为了我们自身,为了获得心灵成长,当然也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并对实际生活有所启发。”
慈怀读书会的理念被概括为“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倡导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谐和安定。
目前,慈怀读书会基本还是由陈晓峰一人在管理和运营,每天发布的条数由最初的两三条到五条至八条不等,内容以转载为主,严格遵守网络转载的相关规定。
慈怀读书会能从众多同类公号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内容。陈晓峰将受欢迎的内容的特质归纳为两个关键词,一是有用,二是好看。所谓“有用”,就是能对读者有所启发,或者对读者有实质意义;而所谓“好看”,则更偏重于文章的风格,或赏心悦目,或娓娓道来。“首先要打动自己,否则在信息如此海量的时代很难打动读者。我们强调的是分享的概念,而不是推广。”
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呈现方式,陈晓峰认为,版式也很重要,慈怀读书会的文章多配以非常唯美的图片,给读者以美文的同时,也营造一种视觉享受。
保持初心
慈怀读书会最初的一批粉丝可能来自沙龙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他们的朋友,但正如陈晓峰所说,“读者的口碑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推广。”慈怀读书会借助口口相传,粉丝增长速度非常可观,从5000人到10000人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2014年11月左右,已有粉丝50万人,用19个月做成100万粉丝的“超级大号”。
迄今为止,慈怀读书会很少做推广,运营一年多来,“只做过一次互推,还是朋友邀请,实在推脱不过去,效果虽然不错,但还是跟我的初衷有些违背。”陈晓峰不追求慈怀读书会变成商业化的平台。常有人找到陈晓峰,希望借慈怀读书会发布一些广告性质的文章,大都被陈晓峰拒绝了,他坦言,“也不是不能发软文,但还是要看内容,如果内容实在不行,不能为了一点钱损害整个公众号的品质。必须以内容质量为准,而不是钱多少为准。”
联合天际是一家新生的文化传媒公司,成立尚不满一年,而白明辉从新京报书评周刊辞职到联合天际也只有短短10个月。作为一家以新媒体、图书出版、公关策划、版权运营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联合天际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注在未读上,并以未读为中心建立起了包括阅读时差、电影公会在内的新媒体矩阵。
形成风格以内容为抓手
2014年7月10日,未读发布了第一篇文章《看贝克汉姆的亚马逊探险,看什么》,这是一篇影评,只有300多阅读量;一个月之后发布的《DavidJablow的超有创意涂鸦补完项目》阅读量已达7000。提到阅读量迅速上升的原因,白明辉将成功之道归纳为“内容+版式+推广”,“如果哪个公众号一直发展不起来,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没有做到位。”
未读开通之初,偏重于知识性,并带有文艺气息,强调生活美学的内容定位已经形成,正如其官方宣传的“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一样。在短时间内,未读也形成了独特的版式风格,白明辉将其概括为“极简”,大量地使用图片,像传统媒体一样将每篇文章看成一个版面,并且将这个版面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融入带有自身风格的设计元素。
白明辉说,良好的视觉体验对读者而言,也是媒体能够提供的一种服务。“在读图时代,视觉化、可视化传达很重要。我们极力将一条资讯变得可视化,大量使用图片、动图、视频,尽量缩减文字的比例,只留下纯精华的东西,在保持一定严肃阅读的基础上,走轻阅读路线。”
宣传推广是很多新媒体项目一举成名的法宝。对于未读而言,白明辉坦言,最初的推广仅以个人为中心,在一个小范围的圈子内进行。这时,一定要保证内容的精益求精,刺激读者的分享欲望。未读一直以来都不要求每天发布的条数,多数时候以一条或两条为主,少有发三条的时候。白明辉认为,信息量过载并不利于有效传播。当以内容为敲门砖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后,未读展开了与其他公众号互推的尝试,目前,未读也在探索广点通模式,但效果还不明朗。
流程化运作
未读比较强调原创,原创内容的比例在60%-70%,都是自身的内容团队在操作,这也成为其受到同类微信公号推崇的最重要原因。
白明辉透露,联合天际的微信内容运营团队现有4名正式员工,3名实习生。未读的整个运作机制非常强调流程化,每周会召开选题会,由各位编辑将自己觉得可行的选题报上来,内容运营团队就这些选题进行讨论,决定发布的选题再安排分工,由编辑各自执行;每个编辑都能进入未读的后台,自己的选题成稿后自行进入微信后台编辑,然后预览给团队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根据每天的具体情况决定发布哪一篇文章;每周还会召开总结会,评价分析上一周发布的文章,总结操作经验等。
这种运作机制非常类似传统媒体,它的好处是备稿量充足,“尤其是在节假日密集的时候,这种备稿机制发挥了很大作用。”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