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立伟:四维测评化解图书库存压力

2015-06-09 张君成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周立伟先生是业内研究库存问题的专家,他提出的“四维测评”方法在控制图书库存上效果颇为显著,使出版机构的库存增长率远低于同期的销售增长率。

商务君对周先生进行了专访,愿“四维测评”能启发更多业内人士。

周立伟曾担任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对图书库存问题有长期的观察与思考,退休后,受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委托,就集团化条件下出版社库存管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在他看来,中国图书库存问题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有可能危及整个出版系统的稳定,为此,他提出“四维测评”方法管控图书库存,为业界打开一扇研判库存管控的窗口。

库存问题是大系统时代的发散性问题

问:在您看来,中国图书库存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凸显出来的?

答:应该说,2005年是中国库存问题一个转折点。2005年以前,中国出版业销量大于库存量,2005年之后就是库存量大于销售量,库存和销量的数额倒置了。从2013年2月20号人民日报文章《6年间库存码洋增加近一倍,出版业严重亚健康》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2005年-2011年,销售从404亿元增至654亿元,库存量从483亿元增至804亿元。销售增长了61.8%,而库存增长了66.5%。从平均年递增率看,销售递增8%,库存递增9%。库存量与销售量的差值从79亿元扩大到150亿元,库存的增速比销量的增速,高了4.7%。

之后,我进一步跟踪了2012、2013年的数据。2012年销售量是688亿元,库存量是881亿元。销售增速是5%,库存增速是9.3%,库存增速比销售增速高了4.3%,差距进一步拉大。2013年销售量是763亿元,库存量是964亿元,库存增速是14.6%,销售增速只有3.2%,库存增速比销售增速高了11.4%。从2005年后库存量与销售额倒置,平均每年的增速差值从1%,到2012年的4.6%,再到2013年11.4%。用我的结论来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库存问题是大系统时代下的发散性问题。

问:如何理解这个大系统时代图书库存发散性问题?

答:世界的现代化导致时间变短,空间缩小,世间事、物、人的普遍联系加强,由此产生了大系统时代。大系统时代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品安全,恐怖犯罪等世界性的问题;且这些问题都呈指数曲线增长,中国也不例外。我们国家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版业库存本质就是产能过剩。

大系统时代问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不加控制,任其自流,使系统不稳定,最后无序化,导致系统的崩溃。另一中则在过程中进行干预,使系统稳定、有序,系统就能生存和发展。第一种趋势是发散性的趋势,第二种趋势就是收敛性的趋势,中国出版业库存目前也是发散性的趋势,通过人为干预使出版业的库存变为收敛性的趋势是我们分析研究解决库存问题的出路。

出版业库存顽疾是如何形成的

问:在2005年之后图书库存问题爆发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这就应当从库存产生的历史原因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出版社的库存变化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统购统销,新华书店库存全包。当时出版社的库存是没有压力的。

第二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期的经济是短缺经济,图书供不应求。那个时期,出版社也没有库存压力。因为图书的积压不在出版社,而是在新华书店。所以出版社盲目生产,最终导致图书积压报废。1985年出现了全国库存的暴涨,积压了15.6亿元。最后全部由地方财政批准,由新华书店报废,在国有资产进行了核销。由于1985年库存的暴涨,导致了1986年全国新华书店书店订货的萎缩。这也导致了经销方式的改变,从包销制到经销包退制,之后逐步变为寄销制。库存由书店逐步转向出版社,书店与出版社之间开始了博弈。

第三个时期,就是90年代到新世纪,这20多年,就产生了拉锯战。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市场繁荣,产能过剩。寄销制之后,库存便回归了出版社。同时出版社也进行了转企改制,库存积压全部由出版社承担。这个时候,出版社才感觉库存压力越来越大。所以2005年之后,出版社库存暴涨,库存问题到了一个临界点。

问:正如您刚才提到,图书库存问题是大系统时代的问题,这是否与图书本身产品属性有关?

答:的确如此,图书产品本身就有容易积压的特点。首先图书是一次性消费品,不是重复性的消费品。单品销售量极小,全市场流通将近200万个品种,总的销售额也就是800亿元,这还是涵盖教材的数据。就单品销售而言,平均销售量仅仅为4000-5000册。

其次图书又是个性化很强的消费品,品种繁多,生命周期又很短。所以很容易产生积压。除了课本以外,市场类图书都不是按照订单生产的。都是先生产,后销售,而且还是全面寄销制,那么它的库存风险就很大。

再有,行业的信息标准化极低,供应链的耦合度就很低,市场的信息是不能及时返回了。市场疲软,诚信缺失,外库的风险就越来越大。外库的库存占出版社总库存的80%。那么这些库存都是哪些品种无从知晓,所以说风险很大。

最后,出版社规模很小、覆盖率低,谈判能力差,畅销书比例不高,持续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与企业品牌。

问:从出版社自身来说,造成图书库存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这与出版社长期工作特点息息相关。中国出版社长期以来缺乏现代化管理能力,轻重不能统筹。如发行工作是重销售轻库存,重发货轻回,重重点书、畅销书,轻全品种管理,重重印补货轻呆滞库存处理,重经验轻数据,重经营业务轻资产管理。这里的重没有不对,但轻一定是有问题的。

再有就是对库存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出版社日子过得还可以,对于这个问题便不急不缓。再有就是不良库存的追责难度大,多年的积累,外围的庞大数据,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供应链职责不清,人员岗位更迭频繁,考核当中先奖励后惩罚,都是造成库存的原因。

“四维测评”助力化解出版社库存

问:对于日益严重的库存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答:我这里主要是从集团的角度来谈,但是出版社也可以借鉴。我们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四维测评”库存管理体系。“四维测评”库存管理系统重点在于两个:控制总量,调整结构。

控制总量方面有两个维度测评。一是控制当年总库存增长速度小于当年总销售增长速度;二是年度市场类库存周转率(销库比)大于1。

调整结构方面,也是建立两个维度测评:一是两年以上总库存(入库到发出两年,发出到回收两年)小于30%,超出30%是不达标的。二是呆滞库存,就是不动销+超滞销,底线控制小于30%。

测评的主要方式为集团统一出具“四维测评”考核表,出版社填写数字,杜绝手工报表的猫腻行为。在整个评价中,实行红圈提示规定。不达标的全部用红圈圈出。最后形成了一张对比表。如果你没有红圈,就是库存没问题。有了红圈,按图索骥,直接查到问题的出处和品种。所以领导责任考核就是看红圈。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模式化。

问:对于集团库存管理而言,如何能够保证这种“四维测评”方式顺利实施?

答:实施这个测评系统,其实要创造一些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报表机制。第二个条件就是做到三个统一: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评价。

统一平台,就是把出版社所有的数据拉到中间库,全部机器出表。统一标准,就是要对许多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和评价。比如发行分类标准、客户分类标准、库存范围标准、年度分类标准、呆滞库存分类标准、机制报表格式标准、计算时间标准等等。统一标准,则涉及到一个绝对值转换的问题。对不同规模、不同专业的出版社,评价不能用初始量纲(一级量纲),绝对值是不能用的,必须用导出量纲、二级量纲,也就是说用经过处理的相对值来进行比较,比如速度、比例、比率等等。

问:采用“四维测评”后,所取得的效果如何?

答:可以拿这两年集团的数据来说明:2013年总库存增长率仅为3.54%,总销售增长23.58%,库存增长比销售增长低了20.04个百分点。

2013年总库存增长了3.54%,而2012年总库存增长23.97%,下降了20.53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收敛态势。

而且同期的销售增长了4.08个亿,同期的销售增长是库存增长的8.68倍,2014年进一步收敛。2014年总库存增长1.86%,比2013年下降了1.72个百分点,进一步收敛。总库存增长率低于总销售增长率(8.98%),低了7.12个百分点,同期销售增长1.89个亿,是库存增长的7.2倍。

问:对化解出版社的库存压力,您有哪些建议?

答:出版社在呆滞库存的处理上,可以在网上低价销售,或和新华书店联合起来进行实体的低价销售,整体低价批发给民营机构,专业的推销、馈赠,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去消化呆滞库存。我建议出版社还是利用“四维测评”方式,建立一个宏观的掌控。

当然,“四维测评”只是测试手段,它只像体检表里的“化验单”,帮助出版社了解库存问题之所在,但最终控制库存,还要靠调整结构、谨慎提印、减少盲目发货、加快货款回笼和坏账处理、加强呆滞库存处置等业务管理来实现。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