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好书可以走多远

2015-07-13 黄珊珊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下乡养儿》出版前便在《读库》连载,引发热议,出版后被出版社列为重点推广书,上市初期销售不错。但宣传过后销售便呈现疲软状态。该书责编结合书的内容与图书特点,巧妙地以读书会的形式做后续推广,带动了新一轮的销售高峰。

文/黄珊珊(新星出版社)

《下乡养儿》读书会缘起

《下乡养儿》出版前在《读库》连载曾引发热议,虽非名家巨作,但因为题材具有话题性、开放性等“畅销潜质”被列为社2014年重点书之一,在社领导牵头下成立了项目小组,五月份上市前后做了一系列努力,如约请名人推荐,全国媒体推广,并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了首发式,上市初期销售也相当不错,尤其网店销售一度形势喜人。但在新书宣传期之后,销售有了下滑迹象,开始出现退货。


作为责编,我始终认可这是一本可以打动人心的好书,我想这一点应该也是一个编辑持续为一本书付出精力和智慧的“原动力”,当然更大的动力则来自于读者的认可——在该书出版之前就有一位网名为“闻天籁”的妈妈读了《读库》连载后在新浪育儿论坛连续撰写了九千余字的读后感。

书上市后我一直关注读者的真实评价,应该说认真读了书的普通读者、专业媒体人普遍都给予好评;不少兼具妈妈身份的记者,主动要求采访;当时当当上的八百余条评价仅七条是很个人化的中差评;“有孩子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这种评价比例相当高;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多为刚有孩子的父母,读后也都感触颇多;出版仅一个月后,六月的《中国教师报》就把这本书列入了“全国教师暑期阅读书目推荐”。因此我认为从内容和口碑来看,有进一步推广争取更高销售量的价值和可能性。

这时我开始思考如何继续推动这本书的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惭愧的是虽做编辑已过十年,真正的一线营销经验还是相当匮乏,只有边学边干。我向社里提了几个想法,包括向全国重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寄赠样书,深度挖掘话题,联合教育机构进行“圈子”推广等,获得了领导的认可,怀着一腔热情,对一本已经不被看好的“老书”的重新“打捞”开始了。

与华德福社区联合,试水四期读书会

七月底我在书中“乔老师”的介绍下认识了北京华德福社区的创办人刘宁和归海旻——两位年轻的母亲是华德福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广者,创办了北京华德福社区网络平台,她们都非常认可和喜爱《下乡养儿》,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尝试办《下乡养儿》读书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十月到十一月连续举办了四期读书会,分别拟定了“生活即教育”“父母的焦虑”“社交能力”“学习热情”等几个与图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育热门话题,作为读书会讨论主题。四期活动分别在四个场地进行,读书会的流程、风格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大体确定的,之后也一直沿用,气氛和效果也都比较理想。在这个阶段两位华德福社区的合作者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智慧,也使我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教育理念,为后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寻找合适的合作者和团队至关重要,且殊非易事,需要彼此磨合、包容、支持,这也是推动读书会的过程中很深的体会之一。

“结缘”正面管教,读书会全国开花

四期读书会在探索中进行,有很多不足之处,参加人数也不算太多,但我们把全部活动都录音整理成文本,精心编辑配图后在新星出版社和北京华德福社区的微信平台连续发布了四期推送。四期活动还没有做完就有了反响:外地的一些华德福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表示也想做类似的读书会,因此在12月份我们开始考虑把读书会模式推广到全国。

岁末之际,双方微信、微博平台连续发布了“一起来办《下乡养儿》读书会”的全国征集通告。

第一批响应者是来自“正面管教”教育机构和讲师,“正面管教”理念来自美国,近年在国内迅猛发展,其拥趸者主要来自学历素养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社会阶层,对于孩子的教育有较高的要求。和华德福教育推广者一样,他们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与自己教育理念相契合之处,能够把读书会和推广教育理念与方法结合,这也是双方能够合作的契机。

后来其他阅读推广机构、教育机构,华德福幼儿园学校、亲子图书馆绘本馆等陆续加入了承办读书会的行列。这种合作模式本质上还是在“借力”,优势是出版社营销成本较低,直接投入仅赠送了一些样书给合作机构,场地及海报物料基本由合作方解决。读书会的商业化程度较低,合作方也不会特别功利,因此合作总体比较愉快而顺畅。

但这种操作模式缺点是沟通和人力成本高,大量琐碎工作耗力甚巨:早期各地读书会承办人我几乎都详细电话沟通过,北京的读书会早期无论规模大小,作者冯丽丽、我及该书的营销编辑都尽量参加。在现场我们也会带些书便于读者购买、找作者签名。有的机构会团购一部分书,但前期对于团购我没有硬性规定,后来逐渐引导合作机构团购适量的书,积少成多对销售也有一定促进。

对于外地的读书会也都给予支持,包括

①寄送样书、《新星读本》及其他赠品;

②完备的电子资料包,仅仅电子海报就做了数款,并包括可修改文件、可印刷文件和图片文件等;

③请作者冯丽丽录了短视频;

④微博、微信等平台推广宣传;

⑤团购图书服务。

华德福社区的刘宁还撰写了一篇如何办读书会的实用技术贴,也受到很多经验不足的承办者的欢迎和好评。有些有条件的读书会还和作者视频连线,效果不错。我们要求读书会提供照片和录音,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也颇耗时耗力,但使我掌握了大量可以用作宣传的素材,为后来走出北京开始《下乡养儿》全国行读者见面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节前后的两个月在各地正面管教机构的热情参与下,读书会密集地办了近二十期,加上网店的促销,这本书年初在网店销售渐有气色,也实现了连续几次加印。

截至目前,全国的读书会和读者见面会总计近60期。在如今多数人阅读习惯被毁坏、国人阅读量极低的大环境中,读书会推广模式是特别值得研究的,我个人只是进行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尝试,但已有很多心得与收获。

这一推广模式有利有弊,先说好的一面:

  • 深入挖掘图书的卖点与价值。《下乡养儿》的读后感数量质量皆惊人,我曾开玩笑说,这本书的读后感写得比作者文笔好,比编辑看书细。我也计划编撰一本读后感集锦用于以后的活动推广。有些读者的真知灼见的确比我出版之初我们所提炼的卖点更精彩,更到位,更发人深省,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与思考,他们对于一本好书的热爱更纯粹,这也的确应验了读书会的主题“生活即教育”。做书如修行,这也是我从业十余年来深深感受到,我的读者“反哺”了我,拨开了我内心的一些迷茫。

  • 创造“培养”作者的机会。本书的作者冯丽丽老师,在读书会初期不太善言辞,但经过多次活动的锻炼,应该说找到了状态,作为一位经历并走出了育儿与人生困难的“菜鸟”母亲,乐于与其他父母分享自己的心得,而她也有书之外的很多耐人寻味值得分享的故事。这使我更坚信,这本书适合并值得用分享活动的方式“深耕细作”。我们对冯丽丽老师的定位是,她不是教育专家,而是一个好的故事分享者。

  • 营销成本低,持续推广,口碑宣传。这一点无需多说,也是读书会的优势。打个比方,读书会直接投入费用少,类似“小火慢炖”,见效慢,但使一本书得以深入人心,甚至于其具备“社会效益”的优势都很明显。有许多读者和合作者都向我过表示这样的活动收获甚大,非常需要。我也和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会承办人因书结缘,成为朋友。

当然,读书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收效慢,沟通成本巨大,有“得不偿失”之困惑。在急功近利的出版环境中,市场、读者甚至出版者自己,能否给一本书足够的耐心、时间和空间,都需要打个问号。

春节后,我开始联系推进全国行:带作者到各地大书城举办读者见面会。“走出去”这一步比读书会推广遇到的困难更多,实事求是地说,非名家、非畅销书(尽管都承认是一本好书),但在激烈的档期竞争、货架竞争、媒体资源竞争中,都无优势可言。但一本书若存畅销常销之想,落地活动造势、地面店上架维护、保持媒体曝光率等“硬仗”都不可回避、无可选择。尽管困难重重,但半年来仍有许多亮点和成绩可资鼓励:《下乡养儿》售出了动画片改编权,正在紧张制作中;冯丽丽老师在新浪“知行”栏目录制了演讲视频;建立了“下乡养儿读书会联盟”微信公号;采取教育机构与书店联合的模式,走出北京走向全国……

由衷希望未来有一天,能把《下乡养儿》全国行的经验与收获分享给更多人。

最后的话

《下乡养儿》读书会的推广严格说才刚刚做了半年多,还远远不到总结的时候,一定要说最深的感受,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热情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热情则是万万不能的。也许因为这样一本好书,我度过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期,仅仅这一收获对于我个人其实已经足够。

但对于一次出版社团队打造畅销书的实操,则有着太多的遗憾:如果在新书销售期能和地面店有更多沟通,如果项目小组当初的种种设想能够更脚踏实地地执行,如果能在新书出版当年走出北京,完成上广深落地活动,如果更早几个月启动读书会的宣传,如果很多工作能做得更细、更有方法一些,也许今天完全可以出现更令人欣慰的销售数字。我想这些教训与遗憾将是我未来出版生涯中受用不尽的财富。

我猜想每个出版人的从业生涯中都留下过遗憾,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过有可能走得更远的书。一本书究竟能够走多远,其实没有人可以回答,但让一本好书走到尽可能远,发挥她自身具有的全部潜力,尽可能多地影响、帮助到需要她的读者,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样的“终极梦想”足以“诱惑”一个编辑,不畏前艰,不愁路远,不甘止步,与同心同道者携手同行。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