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立足出版主业,放眼文化产业
据7月中旬总局发布《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总体经济规模在全国106家大学图书出版单位中排名第五。李永强,不到40岁便成为这家大型出版社的社长,带领着人大社在出版主业与文化产业的征程中开疆辟域。
在国内大学出版社中,李永强这个名字并不陌生,1973年出生的他早在2012年,就已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社长。不到40岁执掌一个大型出版社,这样的人在业界为数尚少。身材高大,声音浑厚,低调内敛,决策果断,这是记者对李永强的第一印象。
翻看李永强的履历,2003年1月调入人大社任党委副书记,2003年3月兼任人大音像出版社副社长,2010年4月任人大社党委书记,2012年10月任人大社社长。2010年入选首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2年入选第二届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2年被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评为第二届高校出版人物奖,同年又被评为2010-2012年度北京市出版(版权)先进个人;2014年入选第四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作为70年代出生的出版人,与上一代出版人不同的是,在他们进入出版行业的时候,既感受到了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变革和生存的压力。用李永强的话说,“我们没有赶上出版业的黄金时期。可是还是期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把出版业做得更好。”
2003年,30岁的李永强从广东挂职结束回到学校任职。当时可供选择的有五个部门,李永强最终还是选择了来到出版社工作。他说:“也许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关于书的梦,出版行业恰恰是一个圆梦的地方。出版社是个既需要企业经营,又需要有文化情怀的地方,自己到出版社来可以把读好书的梦想和做好书的梦想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李永强最初进入人大社的时候,分管音像出版和数字出版工作。尽管,当时的数字出版与今天的数字出版存在差异,但李永强可以算得上是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当时的数字出版确切地说是配套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就是给当时所有主干学科的教材做配套的立体化资源库。2012年,人大社高校教材数字化项目库被列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如今,这个资源库已成为人大数字资源平台——人大芸窗资源的主体。
在李永强分管音像出版之初,音像出版业务在人大社还没有形成独立的部门,只是负责为外语教材等做配套服务。随后,在李永强的分管下音像出版形成了独立部门,该部门除了做配套服务之外,还可以开发独立的音像制品,但重点产品一直是教育音像。不得不提的是,人大社的教育音像产品很有特色,曾多次受到教育部的表扬。对于音像出版的未来,李永强认为,一方面需要承认的是,发展到今天,音像出版的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载体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内容的传播,如果音像的传播方式适应现在数字时代的变化,按照新的载体传播还是有发展机会和空间的。
在李永强执掌人大社的三年里,人大社一直保持良性发展的成长态势。2014年人大社出书品种3370种,其中新书1822种。2014年印制码洋达8.87亿元,发货码洋达9.24亿元。
2002年以来人大社发货码洋、品种数的增长情况
“如何提高单品种效益”是李永强最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人大社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地“压品种、增效益”。在他担任社长的三年里,出版图书品种数没有明显增加,一直控制在3000余种。李永强说:“每一本书从选题开发、制作到发行环节,都倾注了众人的大量心血,如果书做得成功,那么品种越多,能够带来越大的规模和更好的效益。但有些低效益的图书则是对各方面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在他看来,这样无效益和低效益的产品必须压缩,另外一些与人大社主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的产品也坚决不做。例如,过去曾经大量出版的教辅图书等品种已经被坚决地砍掉了。目前,教材出版、学术出版和高端大众图书成为人大社的主要出版板块。
背靠人民大学,使得人大社有着得天独厚的学术资源。对此,李永强认为,出版社既要充分利用好人民大学的资源,但同时也要为大学建设做贡献。学术图书的作者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而应该是某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大家。只有这样才能与人民大学的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目前人大社的作者结构与十多年前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十年前校内作者与校外作者比例是7:3,目前这个比例为3:7。
面对三年来取得的成绩,李永强非常谦虚地表示,业绩的取得是人大社全体员工努力奋斗的结果。提及这三年人大社的改变,李永强用继承和坚持作答,他说:“不要强调个人在当中的作用,我所作的事情在人大社发展过程中都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学术的关注,对于精品战略的坚持,是人大社历任领导都会强调的,这也是人大社得以发展的基石。“
的确,多年来人大社依托人民大学的综合优势,秉承“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理念,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在学术出版品牌建设的道路上树立了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人大社坚持以教材精品建设为核心,以学术著作与大众图书产品研发为外延,形成了—体两翼的企业发展总体部署与发展方向。
面对市场竞争,努力锻造学术出版品牌是人大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李永强的心中,当今社会,无论外界如何浮躁功利,业内面临怎样的市场变化,对内容、品质的要求始终是有理想、有操守的出版人真正不懈的追求。学术出版人必须回归图书本身的传承价值,坚守学术出版的底线和情操,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图书的思想性、文化性、原创性、研究性,只有这样才能守正出奇,实现学术出版与传播的真正使命。对于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理念、以服务高等教育科研为宗旨的大学出版社来说,坚守这份责任和使命更为重要。
教材和学术出版是人大社的出版优势,也是利润之源,面对集团化的压力,人大社在李永强的带领下不断坚定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学术出版的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学术沃土,思想摇篮”的品牌形象,从而以品牌凝聚资源、凝聚人才,以品牌促进发展、带动发展。
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学术资源,坚持出教材学术精品的发展战略。在教材产品开发方面,人大社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出版中心,始终把出版高质量的教材,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教材策划中,人大社坚持无论是原创性教材还是引进版教材都要从国内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出发,以师生的现实需求为核心。出版社积极配合高校的教改工作,并自觉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研发的探索中去。每一门新课程教材的开发都经过广泛的调研,对原有教材不断更新修订,力求反映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也就是说,从教材研发到生产,都面向高校课程改革的前沿,结合高校学科发展的实际,开发适合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使用习惯,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各级各类教材。
在学术出版方面,人大社紧密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中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以及学术研究的趋势与方向,紧密关注国内外新兴学科、热点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重要作者的研究兴趣。通过打造高端引进版学术精品系列,加强高端学术出版品牌建设。
李永强曾多次谈到,人大社正在逐步树立文化产业“大运营”概念,强化多元化经营。他说:我们要在立足于内容、立足于传统出版产业,面向全媒体出版的同时,放眼整个文化产业。
2014年,人大社尝试开拓了培训业务。根据出版社在出版行业从业各个流程工作的实践经验,从自身需要出发,研究、调研各个出版社需求的课程,结合人大社及其他社某些出色板块、经典案例,加以分析、分享,提供方案、设计课程,以期达到出版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结合人大社在版权输出引进工作的突出成绩,社里设计了版权业务人员培训的课程,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认可,于2014年4月组织了37家出版社版权工作负责人员集体学习。
李永强表示,人大社的培训是与出版社的主业相结合的,凭借人大社在出版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培训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根据这一年多的探索不难发现,出版社很适合作为培训平台,因为各种优秀资源均可以在出版社这个平台上发光出彩。希望社里的培训可以成为相关管理部门指定的培训基地之一,我们也将研发出更多优秀课程。”
除了涉足培训业务,2014年人大社还首次投资了舞台剧《一期一会》。在视频网络迅猛发展,音像出版走向低迷的时候,从2009年起,李永强开启了“剧场影音纪录”项目的创建。现在回头来看,正是这个项目才使得人大社在探索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时拥有更好的资源基础。
截至2014年9月,“剧场影音纪录”项目共收录了舞台剧81部,访谈主创人员329位,幕后影像近3000分钟,收录戏剧原声音乐15首,一手剧照近1000张,拟出版经典剧本40部,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戏剧资源库。2013年,人大社创建的中华戏剧资源库入选了财政部改革发展项目库;2014年,中华戏剧资源库获得了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奖励。目前,人大社正着手将资源库从单方面的影像收录发展为剧目的研发和运营,使戏剧资源库真正成为有活力的当代艺术家园。《一期一会》是人大社投资制作的第一部舞台剧,也是戏剧资源库扶持的首部作品。这部作品是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邀约单元的一部作品。李永强强调,人大社没有把音像仅仅当作一种出版方式,而是将它视为一种载体,看重它的影像纪录功能,以做纪录片的思维去发展音像,让编辑成为影像纪录者,让音像制品成为一部影像史,从而让影像的文献性成为音像出版的新生和出路。
2015年恰逢人大社成立60周年,社长李永强将如何带领人大社继续在业界保持优势的出版地位,创造更辉煌的出版成绩?
“未来,人大社把‘控制品种,优化结构,打造亮点,提高效益’作为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与举措,全方位推进出版社各项业务的提升,不断稳定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数字出版上,人大社将加强适合电子书、手机阅读平台的大众阅读内容的策划,培养忠实读者群,形成自己的品牌,力求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齐头并进,争取新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模式。”李永强表示。
从目前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多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出版行业也不例外。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过程中仍然遭遇了不小的瓶颈。对此,李永强认为,解决这一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认清行业数字化、融合化的方向,数字媒体不只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补充,而是对传统媒体的重塑,然后出版机构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可以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妥善处理转型中运作管理和盈利模式之间的关系,从人员和制度安排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在李永强看来,人大社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媒体互动、产学研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出版集团。他说:“从出版社的层面说,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航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的第一品牌、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名片。从人的层面说,我们要做受尊敬的出版者。出版社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了一批有志于学术出版的优秀人才,人大出版社也通过员工学习课堂及行业领军地位的宽阔视野,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方面给予员工更多的个人提升机会。”
做受人尊敬的出版者,是一种理想的情怀和信念的坚守,需要对品质的追求和细节的打磨,需要实干的精神和创意的执行。敬畏文化,尊重读者,奉献无言,著作留声,人大社一直努力通过扎实的文化品牌建设让图书的真正精神和价值得以广泛传播,从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