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课:用工匠精神做图书选题

2015-08-15 徐永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新话题,只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不断遇到新问题,使得国人开始反思,中国制造与欧洲、日本差距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图书出版也是,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徐永杰看来,作为一个编辑,应当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精雕细琢,做好选题评估。只有思考未来,才能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应对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


文/徐永杰(机械工业出版社)

柳传志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制造出高难度的原子弹,却无法制造出工业产品所需的关键元件?他认为,造原子弹,是一群人用极认真的态度做一件事,尽管复杂度很高,但只需做几次;而制作关键元件,则需要更多的人一直用认真的态度,一年、两年、几十年不间断,这个中国人做不到。

每每想起这段话,既有屈辱感,也有使命感。对此,我思考的不是改变别人,而是希望能从改变自身开始,做好日常工作,传承工匠精神,认认真真完成当前负责的选题评估工作。

选题评估,应对市场变化的利器

近年来,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有的策划出版运营模式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作为出版单位,思考的不是要改变外界环境,而是要改变思考问题的体系、运作选题的方法。为此,诸多出版单位不约而同地祭起选题评估这件法宝,以期从源头提升图书品质,增强自身竞争力。

每家出版社选题评估的方式不尽相同。据调研,人民社由21名专家参与的两轮评估机制,有明确的评估原则、评估要点和评估观点;机械工业出版社采用三级评估机制,有较为严格的评估流程和评估标准;商务印书馆采取的是内部选题三审制和外部匿名评审制;中华书局由9名专家参与的选题论证会制度等,其目的大多是从提升产品力、强化策划力等方面入手,以期把编辑培养成选题的“主人”,而不是沦为选题的“仆人”。由此看来,选题评估已成为部分出版单位应对出版行业市场变化的一大利器。

评估需要专业,专业依赖调研

对选题的优劣提不出恰当的评估意见,对选题的判断缺乏事实和数据支撑,或是从非策划工作的角度泛泛而谈,这些都是不专业的表现。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于对要评估的选题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是评估前对选题的适用行业、产生背景、出版必要性、读者对象等缺乏必要的调研和思考。

专业的评估,需要提前做好功课。对我来说,所要参与评估的项目不囿于所熟悉的领域,这也是大部分评委都会遇到的问题。像我,以前主要涉足经管领域,很少接触科技类图书,因此,评估科技类选题前就需要熟悉科技行业的新发展,了解科技领域的新技术,借助开卷、三大网站等搜集科技类图书出版新动态。

例如,在评估电工技能入门方面的选题前,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调研:一是开卷领域调研;二是据此进行竞争对手调研;三是同类书调研;四是内容调研。前三个方面的调研,让我对该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哪些出版社涉足、有哪些畅销作者、我社有哪些编辑在关注等。在进行内容调研时,避开自身“非专业”的不足,选取相对简单的“开关的检测应用”内容,以部分推总体,分别调研机工社、电子社、化工社等销量居前的图书中的相关内容,以期了解各社、各畅销作者的写作特点以及市场较为接受的表现模式。基于此,再看所要评估的选题,才更有可能做到以理服人、以专业服人。

立足全局,力求客观、公正

评估选题也需要全局观,需要评委能站在行业、出版社的角度思考,才能得出相对恰当的结论。选题是否立项,如果离开出版社相关文件的规定、离开出版社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无异于无源之水,缺少评判的依据,就谈不上客观、公正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意味着给予人们所应得的。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要看它如何分配公民所看重的物品;看一个制度是否公正,要看它存在的意义及其所尊重的德性。选题评估制度,通过评估编辑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是否有效解决“图书给谁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与同类书相比有什么特色”等问题的做法,旨在提升出版社的产品力、增强编辑的策划力。

例如,有一本古玩方面的选题,从单个选题的角度,作者知名度、市场前景等方面都不错,但要从分社发展、社战略定位的角度审视,则有可能会对分社经营、出版社品牌塑造、读者品牌认知等方面带来不当的引导。由于类似的选题在评估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何取舍需要评委具备明确的立场。

那么,什么样的选题算是好选题呢?好选题的调研要深入,编辑要对行业、竞争对手、同类书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好选题的定位要清晰,写给哪类读者、满足哪类需求、选择哪类作者等要有理有据;好选题要以读者为中心,内容编排、版式设计、营销方案等的选择要不能离开读者需求。总之,好选题要能解决“图书给谁看”“能解决什么问题”“与同类书相比有什么特色”等一系列问题。

评估的结论很简单,但得出公平、公正的结论的过程则相对复杂,既需要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估标准,也需要评委从微观、宏观层面分别审视选题。这是因为,一个选题的通过与否可能会影响其他编辑、其他分社的选题策划、取舍等各方面的行为。

去自我中心化,从读者的角度评估选题

近年来,换位思考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在参与选题评估的过程中,却发现包括我在内的部分评委和编辑身上存在“伪换位”“假换位”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缺少客观的市场调研;倾向于关注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和事实;深陷“我为读者代言”的设想中。

换位思考时,常常会激发自己的读者身份,联想到自己的阅读偏好,一旦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就很容易得出符合自身偏好的结论。例如,在评估少儿类选题时,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的阅读需求,自觉不自觉地会以此作为评估标准。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存在相当的差异,没有对当前80后父母及其子女的客观调研,我们想的并非一定就是读者内心的独白,也很难得到策划编辑的认同。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我们往往会给“换位思考”预设一个前提,那就是“一旦换位思考,就会了解读者,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教授关于“儿童自我中心化”的研究,逐渐明白我以前的行为也应属于“自我中心化”的范畴。“自我中心化”趋向会让我们更多地以自身的经历来揣摩读者的心理。我们都不愿被代表,但此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代表读者发声。实际上,之所以出现“伪换位”“假换位”,就是因为我们“无视”预设前提的错误性。

如何避免“自我中心化”趋势呢?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存有偏见,然后借助客观的销售数据,进而了解真正读者的需求。当我们对市场有了解时,就会对目标读者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大致能勾画出他的形象、性格和需求特征。这样,我们在评估选题时,才有可能把自己回归成一个陌生的读者,从读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审视选题。一旦能进入读者的角色,自然能了解他的需求,以及如何与他沟通。

追本溯源,探究策划的本质

选题评估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不同领域策划流程、了解不同编辑所关注该领域的策划要点的机会,透过这些外在表现,抽丝剥茧,发现、分析、总结出策划的本质规律。探究策划本质规律的目的,旨在通过制定规范化策划流程提升编辑的畅销洞察力,通过制定可借鉴的策划模板培养新编辑的一般策划力。

例如,针对成熟编辑,选取策划流程上的关键节点,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进行总结,如已针对同类书分析、营销方案制定、作者选择等进行总结,下一步还会针对行业洞察、竞争调研、需求确认、版式设计等进行总结,以期提升编辑的专项策划力;针对新编辑,分类总结出部分细分领域的策划步骤、策划要点模板,如正在进行的旅游类、绘画类、考试类、专著类、教材类等领域的总结,以供新编辑学习、模仿,尽快上手。

总之,选题评估的好处就在于,在评估选题的过程中,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有人会这样思考?有人会有那样的想法?然后会逐渐意识到自身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选题评估也需要“精于心,简于形”。从选题评估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简单的现象入手,分析、研究、总结,而后再逐步回归到策划的基本层面。

由此可知,只有思考未来,只有关注编辑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行业变化,应对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

更多精彩

实务 | 图书编辑如何与美编商讨封面设计

实务 | 编辑与作者喝咖啡这门艺术

实务 | 做书之道在细节

实务 | 颜小鹂:做“在状态”的编辑

实务 | 编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实务 | 编辑必读的10本书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