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P热中的出版机会 | 观察

2015-09-05 冯威 出版商务周报


冯威 九年文化创始人

去年年底一次圈子聚谈,一个财大气粗的兄弟张口闭口都是“IP”,大概说的是拍成电影会越来越挣钱。聆听的几位业内精英频频颔首,长于附庸风雅的我马上偷偷手机百度,恍然明白了英文缩写IP在除了代表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之外,还有个更流行的新意思——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寡闻如我开始以为,出版业关注的IP大体是法兰克福书展近年提倡的story(故事)。随着深入了解发现,一首有影响力的歌(如《同桌的你》)也可以是IP。今年3月份的某日,另一个出版兄弟盯着我自言自语:现在不缺钱,就是没有好IP。他又问:“你说,那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不是好的IP?”我正想着如何回答,这位仁兄又自言自语:“我要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版权!”如此等等。对此,我只能说,IP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现在的问题是:出版商在这轮以IP争夺为核心的影视业大战中如何定位。

有人说,出版人,特别是大众出版商,在判断一个“IP影视”(这个词是生造的)时具有先天的优势。这话看要怎么说。如果只是出书,那肯定是行家;但转换成影视,其实也未必。看看国外,影视业与出版业完全是两个行当。如果出版商可以合逻辑地、轻而易举地成为电影制作商,那么,全世界的出版巨头就全是傻子。今年4月,一个在权威影视媒体做记者的朋友在QQ上问我,是不是中国的出版商在进军影视业。我给她简单介绍了一下,还热情地说如果采访,我有一些大佬的手机号。可人家冷冷地说,不急,我就是问问。我赶忙说,出版商做电影有优势。人家淡淡地回答,是有优势,但是,电影也不是那么好做的。结果这个选题现在也没做。

最近全球教育出版巨无霸培生集团不但卖掉了《金融时报》,还准备再出售《经济学人》。培生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专注于教育行业。世界出版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中国出版界却在想方设法多元化。现在吸钱的影视业又成了新方向。

一个在出版领域做砸了的出版商因投资一部电影而小发了一笔,此公在一次酒局上对出版商大加贬损,意思是咱一笔挣的是你们半年的利润还多。但是风险算进去了吗?出版运作,是以50万-100万元为最小筹码;影视运作,还是这个数字,但是后面各加一个零。在中国,有多少出版商可以玩得起电影?都想复制低成本大收益模式,可能吗?就是可能,出版商在竞争中又有多少优势?这里还不说《捉妖记》这种大投入大收入模式。

回到开头的那位兄弟。前两天我碰到他,他说,海子的诗是好,但是没法拍。他现在筹拍的是自家公司曾经出版的小说,没有什么名气,但是我挺看好。他给我讲,他的出版家族中有位前辈的运作方式更好:把一本畅销小说的影视版权卖给一家在线平台,挣了500万元。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