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跑马圈地哪家强?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发展报告

2016-05-26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出版业异地开办分支机构的现象可谓由来已久,至今已成为各出版机构增加体量、开拓资源、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今出版业蓬勃发展,“跨地区经营、跨地区发展”也早已被写入“十二五”发展纲要,每年都有大量异地出版分支机构成立。那么,这新一波出版业异地开疆拓土的热潮具有怎样的特色?出版业异地拓展,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近年来,出版业纷纷利用异地分支机构开疆拓土,这既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也是出版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纵观出版史,异地出版分支机构是伴随着现代出版的诞生而产生的,由来已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在民国甚至晚清时期都曾通过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开展业务。1903年,商务印书馆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成立,到了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分馆已达到36家。在1960年,为解决北京和上海两地出版社选题冲突问题,在当时文化部出版局的指示之下,出版业建立了总社分社体制。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漓江出版社为代表,兴起了地方出版社建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热潮,这些地方出版社影响广泛的出版品牌基本是由京沪等地的异地出版分支机构打造的。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鼓励大型专业出版企业对业务相近、资源相同的地方出版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通过与同类企业进行产品、项目、资本合作等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跨地区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一要求大大地激励了出版机构进行异地拓展。


近两年,异地出版分支机构已成为各出版单位突破地方壁垒的“桥头堡”。不少异地出版分支机构成绩斐然,不仅快速壮大了出版社的体量,而且对出版社的品牌建设居功至伟,全面提升了出版社的综合竞争力。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的时代华文书局成为安徽成长速度最快的出版企业;而新疆青少年出版社90%-95%的少儿图书选题均由北京办事处策划。这些异地出版分支机构的成功无疑加快了出版业跨地区发展的进程。


虽然成绩显著,但出版社异地开办分支机构也面临着多重困难,如人才匮乏、水土不服、与总社沟通不畅等。有些异地分社甚至成立两三年就没有新书产出,只剩一个空壳。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探索和尝试的经验有待梳理。


近年来,为了占领海外市场,很多出版机构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造船出海”。但本文仅探讨我国大陆地区的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


异地出版机构的现状


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都有多家异地出版分社、分公司成立,甚至有的一家出版社有10多家异地分社。分支机构促使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流动、市场要素的整合和产业的融合,从而打破了传统惯性,推动了出版改革,增加了出版业兼并重组的机会;同时,也能够给上级出版集团、出版社的发展注入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力量。从出版业兴办异地分支机构的主体来看,异地分支机构可以分为两类:


首先,是从出版集团层级规划的异地分支机构,如新华文轩、重庆出版集团等都成立了北京出版中心,时代出版在北京设立了北京时代华文书局。中文传媒不仅并购了中国和平出版社,甚至将发展异地分支机构写进年报,将其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年报称中文传媒旗下“出版社分社裂变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发展异地分支机构是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到出版集团上下一致的规划。


其次,是由出版社层面规划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商务印书馆有6家异地分馆,分别在太原、南宁、深圳、杭州、成都、上海。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则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长春共有5家图书分社,同时在北京还有2家音像出版社,世图广东公司在武汉还设立了编辑中心。中文传媒旗下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北京、上海、厦门设立了分社,江西人民出版社设立了九江分社,江西教育出版社设立了宜春学院分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设立了南昌工程学院分社等。


而从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的形式来说,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出版社。这一类当中的典型当属时代华文书局,这是由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在北京独资设立的子公司。2013年4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获批图书出版资质,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跨地区的出版社。中文传媒并购的中国和平出版社也是典型的出版集团下属异地出版社。


其次,是出版社全资注册的子公司或与业外资本结合创建的国有控股公司,以分社建制出现。例如广西科技出版社的北京阳光秀美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的贝贝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


第三,通过并购异地民营公司组建独立核算的混合所有制子公司,也是异地开疆拓土的一种方式。凤凰传媒旗下多家混合所有制图书公司堪称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又如,2013年10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资收购了北京亨通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60%的股权;201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斥资并购了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第四,非独立法人的编辑中心。例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北京中心,其建制相当于一个编辑部,中层干部从总社派遣而来。还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北京编辑中心等均属于这一类别。


异地出版分支机构的形式,与出版社的类型和战略目标等密切相关,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梁建瑞分析说:“教育社更多的是教育渠道营销,所以适合在异地建办事处或办公室,主要目的是推广教材,让学校试用和使用;少儿社拓展市场的需求较大,所以可以建立发行公司;而大众社和专业社更多的还是要争取选题,一般可以建立分社。”这几种形式各有利弊,梁建瑞分析:“设立办事处、成立全资子公司,是同质扩张,成长速度慢,但控制力强,属于稳扎稳打型;而并购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成长迅速,但也不乏一些合作方最后而不欢而散。”


异地出版机构的成立目的和发展情况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图书销售市场已逐渐一体化,网上销售的比重逐年增大。所以,出版社异地建社的选址,重点要考虑临近作者与选题资源,当地的政策也在考虑范围之内。而从图书种类来看,畅销书不分地域性,专业书有一定的地域性,教材教辅地域性最强。



国防工业出版社在山东潍坊设立分社,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发展稳健


北京是地方出版社开设异地出版机构的首选。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汇聚了大量作者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产业变革的前沿。无论是抢占出版资源、开拓市场领域,还是从思维、机制等方面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北京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京的出版业异地分支机构最多,几乎各地出版集团都有驻京机构。


时代华文书局是在京异地出版机构的代表,2013年获批图书出版资质,到2015年底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国90位左右,成为安徽出版业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除了出版集团之外,一些地方大学社和少儿社的驻京分支机构成绩也很显著,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驻京机构,接力出版社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驻京机构等。


相较北京市场,上海的出版机构数量居于次席。上海读者的阅读消费能力很强,每年上海书展都能看到读者极大的热情。从作者资源来看,上海无论现有作家,还是潜在作者,数量上都非常可观。与北京相比,上海在地缘上也有优势,周边省份,如江苏、浙江等经济都较为发达,更是文化需求旺盛的地区,上海及周边省份总共覆盖了1.5亿人口,普遍有较高的阅读需求。出版社立足上海,有利于挖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读者需求。


在上海开设的异地出版机构也很多。中信出版集团在上海投资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中信大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老牌出版社的分支机构也均已落户上海;中国出版集团还在上海设有东方出版中心。


除了京沪两地,一些发达的省会城市也是出版社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选择。很多出版机构看中西安、太原等城市,是因为西部地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西部读者的购买力不如东南沿海地区的读者,所以一些出版社还在犹豫观望中。而武汉、广州、济南等也是异地出版机构较多的城市。异地出版分支机构可以帮助出版单位利用省会城市的文化优势,整合文化资源,经营文化品牌。


还有些地方有政策壁垒保护,出版机构要想在当地发展,需要有自己的“脚”。尤其以教育类出版社需求最大,在省会城市建分支机构比较合适。例如,201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合作成立了陕西西北人教玉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立足陕西,辐射西北各地,开展教材、教辅、数字教学产品和其他相关教学资源产品的研发、推广、发行业务,同时积极构建包括教师培训在内的立体化教学服务体系。教材教辅地域差异大,因此教育类出版社更乐于开设异地出版机构。


专业类出版社受众面窄,对各地的高校资源依赖较深,因此也非常重视发掘异地市场。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省市设立驻地代表,还将上海工作室改为华东分社,华南工作室改为华南分社,整合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的资源,派专人维护在建筑类院校设立的教材专架,负责地方盗版市场调查,服务当地的图书馆、资料室、培训机构。与之相似的,还有科学普及出版社和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山西分支机构等。


现在,大城市阅读人群渐趋饱和,二三线城市阅读情况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针对二三线城市读者研发产品,成为目前出版机构的重大任务。因此除了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之外,有些出版机构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发展。


地方出版社选择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开设异地出版机构,还有一个缘由,就是出版社的员工个人在京沪地区发展,有很多隐形福利,如可以解决子女就学等问题,所以地方出版社的员工乐意进京沪发展,但很多京沪出版社的员工并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发展。二三线城市开办的异地出版机构,多数直接招募当地人才,或者与当地机构合作。


2015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和济南出版社在潍坊设立了分社,河南人民出版社漯河分社在漯河日报社揭牌,江西人民出版社九江学院成立分社。再如2014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临沂分社在临沂大学成立。这些都是二三线城市异地出版机构的例证。其中又分三种情况:一是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二是与当地媒体合作,三是与当地大学合作。



商务印书馆的太原分馆成立了山西大学阅读体验店,力求打造地域性文化活动中心


当被问及为何要在山东小城开分社时,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许西安介绍:“潍坊是有特色的小城,周边纸厂多,印刷厂也集中。所以希望有出版企业入驻。再如,潍坊的高新区希望有文化产业入驻。还有,潍坊有书法传统,和我们副牌新时代出版社的书法类图书产业链有结合点。”在这样的小城,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文化产业,扶持出版社分社,房租优惠,如果需要的办公面积不大,甚至可以减免房租。 


与大学或当地报社、媒体合作,是开设异地出版机构的两种主要形式。这两种类型的异地出版机构,其实规模大多相当于一个社外编辑部。一位专业社的负责人表示,如果从北京派人去当地分支机构,成本太高,所以不如直接培训当地的编辑。


通过与报社合作,可以有效开发利用自己的图书出版资源,而在报社内部,将合作的出版机构称为“出版部”,人员配置主要以本地报社职工为主,出版社负责管理、培训当地编辑、合作开发选题,依托地方优势,开拓当地优质的资源,双方共同加以整合利用。出版社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平台,将这些异地策划的图书向全国推广。当然,编辑校对等工作还是要由总社完成和把关。


在与大学合作的过程中,出版社可以充分调动大学院校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力量。某些大学院系、教师,长期有编辑、写作图书的计划,也有固定的出版需求。在大学建立分支机构,就相当于有了一支固定的作者团队。另外,大学生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异地出版机构可以在校园内开发销售渠道。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太原分馆就成立了山西大学阅读体验店,面积达1500平方米,设有阅读区、展览区、活动区、餐饮区等功能区,从事图书营销、阅读体验、学术交流、创意产品开发、影视剧策划、众创空间开发等活动,力求打造成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活动中心。 


人才管理是最大问题


通过异地出版分支机构开疆拓土,听起来让人神往,但实际却困难重重,经常有半途而废的情况。虽然诸多行业新闻都显示,异地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涌现。但事实上,不少异地出版分支机构仅仅是开了一场发布会就不再提起了,总社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异地机构只好自生自灭。或者,异地分社刚刚建成,因为总社的计划调整,领导更替的因素而不再运营。再或者异地管理,人才流失严重,而当地人才又难以招募。图书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一旦核心成员离职,异地分社也就名存实亡。也就是说,真正运作良好的出版机构异地分社没有那么多。


异地人才稳定性问题,是困扰异地分支机构发展的大问题。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揭牌成立的“江南分社”,当时希望借助无锡广电集团的帮助、无锡教育界的资源,开拓长江三角洲市场,但实际上总社一直缺乏合适的人选入驻无锡,所以至今业务都没有启动。而从京沪地区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人愿意前往。地方出版社向京沪派驻员工,虽然员工意愿强烈,但京沪地区诱惑较多,很多员工会借此跳槽。


例如一家地方出版社的驻京机构,不过五六个人的规模,两年间至少一半人跳槽。所以大多数出版社一方面发展当地员工,另一方面让员工回原籍建设分支机构,这后一种方法明显是过渡性的措施,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几家分社主要都是依靠发展当地员工建立分社。


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总编辑李智初介绍了太原分馆的经验:“人才问题,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设立分馆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个因素。结合分馆和山西本地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原则上,分馆聘用的所有人员都是本地人。其中,应届毕业生都是从山西省内几大高校优选的本地生源,调入人员也都是从本市相关单位通过双向选择吸收进来的。三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本地化、能者多劳、能上能下、公开透明的原则,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的团队非常稳定。”


李智初还分析了困扰异地分支机构的几大难题,并介绍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一是住房问题,从本市调入的在职人员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于单身员工我们会单独给每人提供一份租房补贴,基本上解决了员工的房租问题。二是晋升问题,对于普通工作岗位,我们强调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观念,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和自己服务的对象;对于管理岗位,我们提供多个岗位和多种选择,从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到部门主管,采取能者多劳的原则,公开选拔,每年一聘。我们争取把每个人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能上能下,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社保问题,我们在社保方面跟总馆保持一致,五险一金一步到位,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职工的福利待遇。”


而梁建瑞也透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异地分社,最早曾由总社派总经理,但一是成本高,二是时间久了心态易变。现在他们实行属地化,其班子成员由总社任命和考核,并根据业绩每年给予相应的工资总额指标;总经理的薪酬由总社核定,其下属收入由总经理决定。这样管控结合,宽严并举,就是希望分社既能搞得活,又能管得住。员工在分支机构的社保和收入原则上按当地标准,个人晋升在子公司实现,除了个别情况,很少在子公司间以及子公司与总社间调动。

 


原业伟负责报道出版产业
欢迎交流,yuanyewei@cptoday.cn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