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余趣事:编辑防骗指南

2016-05-27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紧张的一周工作结束了,商务君分享一篇编辑同仁的编余趣事,看看与你工作中遇到的“奇葩事”有无雷同之处,并祝各位周末愉快!


王俊琴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编辑工作是一份严肃认真的工作,在旁人看来可能枯燥乏味、缺乏乐趣,但有一些事情只有编辑才会经历,而其中的乐趣也仅属于编辑这个职业。所谓“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现将我经历的编余趣事三则辑录如下,谨以此文献给在编辑岗位上兢兢业业、苦中作乐的同行朋友们。


神秘的“联合国”来客


具体时间记不得了,当时办公室里就我一人。这时有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推门进来,自称是“联合国二部”驻中国总负责人,要洽谈出版事宜。一听对方好大的来头,不敢怠慢,泡茶接待。好歹编辑也是见多识广的杂家,心里一直犯着嘀咕:“联合国二部”是什么情况?是我孤陋寡闻了吗?


于是,我一边敷衍着,一边在网上搜索有关“联合国二部”的信息。结果想必大家能猜到,根本不存在什么“联合国二部”。


接着,我委婉地表示对“联合国二部”感兴趣,对方似乎听出了我的意思,竟然掏出了一张工作证,上面赫然写着“联合国二部驻中国总负责人”,还盖有联合国的大红印章。他那泰然自若的神情,丝毫找不到戏谑的成分。于是,他说的内容我压根就不关心了,找了个机会赶紧送客。


后来在电梯间遇到了一位同事,我便和她说起了刚才的奇遇。她先是忍俊不禁,尔后故作正经地说:“那你得赶紧把人家追回来,这可是出版‘走出去’工程。”


此后几天,我陆续听到省内其他出版社的一些朋友也在谈论各自遇到的“联合国”来客事件。据说有位同行在下班时的电梯里就此事向社领导进行了汇报,笑称以后要将人带到领导办公室去洽谈,结果社领导连忙回道:“不用,这个我充分放权,充分放权!”


热情的“读者”来信


2015年12月7日,星期一,正值大雪节气。或许是前段时间的辛勤工作感动了上苍,这天一上班,我便收到了一名特殊“读者”送来的“温暖”。其实,所谓的“温暖”只是一封邮件,邮件的内容如下:

王编辑:您好!

恕我冒昧,欣闻您编辑有“儿童成长文学”——《再见,狐狸》《再见,青蛙》《再见,大黄狗》等,我很想拜读,以便从中受益。但我这里书店无法见到,只好向您求助,可否将这几本书惠寄给我?

实在唐突,权当打扰!

-------------------------

XXX(姓名),XX校区外语部,XXX(邮编)

教授,硕导,XX(某党派)成员

可在有关网页上查到我的一些信息


为保护这名“热情读者”,我对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封邮件的一些敏感信息做了处理,同时为方便大家理解,对隐去的内容进行了括注。


一般说来,编辑对这样的邮件多少是有些“喜出望外”的,毕竟出版的书有人关注也是对自己编辑工作的一种肯定,何况面对的还是对知识如此饥渴的读者。


但是,心中大约也就温暖了三秒,之后便是一阵疑虑。一方面,我没想到这位教授、硕导居然会对儿童文学也有如此之大的热情;另一方面,当时我策划、责编的这套“儿童成长文学”上周末才刚刚印刷完毕,这会儿还带着新鲜的墨香气陆续入库呢,而这位读者就急着“尝鲜”了,还说“书店无法见到”,难道市场上就已经有盗版了?!


对着邮件再仔细端详了一番,我忽然感觉有些眼熟。于是,在邮箱里翻箱倒柜地搜索了一遍,结果大跌眼镜!相同发件人且措辞几乎一致的邮件居然还有两封。


最近的一封是2015年5月4日收到的,内容如下:

王编辑:您好!

恕我冒昧,欣闻您编辑有《邓小平的南昌岁月》等,我很想拜读,以便从中受益。但我这里书店无法见到,只好向您求助,可否将这几本书惠寄给我?

实在唐突,权当打扰!


另一封则是2015年1月4日收到的:

王编辑:您好!

恕我冒昧,欣闻您编辑有“法国文学经典”——《王妃的秘密》《高龙芭》《幽谷百合》等,我很想拜读,以便从中受益。但我这里书店无法见到,只好向您求助,可否将这几本书惠寄给我?

实在唐突,权当打扰!


对比着看完后,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发现这名热情的“读者”朋友谙熟“相机行事”的道理。三封邮件发送的时间都选择在假期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往往也是警惕性最低的时候。


截图给朋友看,朋友说:“恭喜你被盯上了,这是要成名的节奏啊!”我笑答:“古时有种说法叫‘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此之谓也。既然白激动了一场,那就权当编余谈资吧。”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访英时提议中英两国共同纪念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此后,国内不少出版社都开始为相关选题的策划与出版绞尽脑汁。江西作为汤显祖的故乡,自然格外重视。


记得是11月初的某个早晨,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称有个集其半生关于汤显祖研究的书稿想出版,还提到某国际汤显祖研究会议将在南昌召开,届时他将发言云云。我一听这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吗?


于是,在单位旁边的一处茶室里我见到了这位戴着老式酒瓶底眼镜、头发斑白且微微谢顶的老先生,看样子已届花甲之年。他神神秘秘地从包里掏出一摞厚厚的A4纸,500余页,上面全是繁体字,据说是他的研究心血。我小心地接过书稿,他便开始滔滔不绝、纵横捭阖起来。从汤学研究的现状到汤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从国际会议的筹备到他研究成果的出版构想,没点定力肯定是要迷失其中的。


“书稿辑录的都是汤显祖所写的与南昌有关的诗词?”


“是的。他们(指国内汤学研究的大家)跟我聊汤显祖和南昌的时候都是不敢说话的!”他骄傲地回答。


“这本集子是怎么收集的?有些我好像在‘玉茗堂’里看过。”我提出了疑问。


“恩,那肯定。我把《玉茗堂全集》里和南昌有关的诗词全部筛选出来才有了这部书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至此,我对稿子的情况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本来还在斟酌怎样婉拒而不致打击了老先生的那份热情,谁知他倒先发难了:“王编辑,你们作为江西唯一的文艺出版社,是不是该为纪念汤显祖出把力?对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书稿的出版是不是该有所表示和行动?我跟你讲,稿费我就不要了,你给我一千册书,然后印个万吧册……”


我原本纠结的心瞬间放下了,不禁想起了李小龙的一句经典台词——“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于是,我起身对老先生说:“谢谢您,老先生!咱这书稿先放一放,您点醒了我应该抓紧《玉茗堂全集》的再版工作。”


关阅读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