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内容付费,出版社要避免“资本吃肉,内容喝汤”

2016-09-23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近年来,电子书和数字出版逐渐培养了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而音频、视频的付费模式也日趋成熟。有人认为“知识付费经济”已经兴起,对于这一现象,新华出版社张程认为,要避免“资本吃肉,内容喝汤”的情况。


张程/ 新华出版社新媒体中心

 

内容付费潮流的到来,重申了内容的价值。优秀的内容,值得用户花钱购买。出版社自古以来就靠挖掘、展现、兜售内容为业,内容付费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所以,出版同人对这一潮流,原则上应该是乐观其成的。


业者更关心的也许是出版社在这一大潮中能够做些什么?或者更现实的问题是,出版社能获得什么?


近年来,出版社纷纷涉足新媒体业务,开展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共同销售的局面。电子图书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了。而有声读物、影视改编业务,起步较晚,收益也不明确。这其中的探索与收获,各家自知。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除了极少数出版社外,各家都仅仅是将纸质图书的内容版权深加工,与数字出版平台合作。收益链条上站着技术、平台、运维等等角色,出版社作为内容方,并没有获得收益的大头。


历数近年来的的行业热点:数字出版、内容创业、热门IP……资本对它们青睐有加。有了资本投入,技术团队、平台搭建、运营维护接踵而来,站在风口中随风起舞。可以说,资本获得了出版社内容资源涉足新媒体的收益大头。套用一句可能不太妥切的俗语,“资本吃肉,内容喝汤”。


当然,少数拥有垄断或者隐性垄断资源的出版社,与新技术相嫁接,在新媒体时代开辟出了新天地。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利用自身内容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建设各自的数据库;建筑工业出版社、民主与法制出版社等利用所在行业优势或者主管主办单位资源,开展在线教育,都取得了不错的经营效益。数字库与在线教育的成功,是其他出版社不可复制的,也与我们讨论的内容付费潮流存在差距。


真正的内容付费,是面对不特定的大众读者,是为非专业、非职业内容寻找伯乐;是知乎和微信打赏,是在喜玛拉雅、蜻蜓、荔枝FM的APP上付费收听,是一边听罗胖子神侃一边掏钱买他的荐书。我从中感受到了一丝隐忧:出版社有可能在这股大潮中被边缘化


出版社现在可以通过授权纸质图书内容的有声版权来获得收益,也可以把纸质图书内容打散、上传到平台上去销售,甚至可以把内容作为引流的工具去赚取广告收入。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出版社掌握着足够多的作者与内容资源——这也是如今各家平台主动与出版社寻求合作的前提。新媒体时代恰恰是“大众麦克风时代”,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是其鲜明特征。如果原创作者绕开出版社,直接上平台与读者对接,出版社命运岂不堪忧?


出版社拥有的内容资源,是有合同期限的。到期后,作者不再续约怎么办?当对接平台的直接收益,高于出版社的稿酬,原创作者还会需要出版社吗?当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大于传统纸质图书,原创作者还会需要出版社吗?“内容付费”大潮越汹涌澎湃,出版同人面临的挑战就越迫切、越吓人。这也许是内容付费时代对出版行业最大的冲击。


幸运的是,出版行业是在危机和挑战中发展了数千年的古老行业。技术革新与传播革命,从来没有消灭出版行业,无论是纸张取代竹简、都市文化的出现,还是广播、电视的普及。出版社谨守着内容行业的核心,做好内容资源。平台层出不穷,技术迭代加快,原创作者难以在创作之余追随技术与规则的变化。


何况,在金钱之外,还有情感;在规则之外,还有人情。这就为出版社充当作者经纪人,做好内容经纪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一个畅销作者已经不可能单打独斗取得成功,必须托靠出版社参与的幕后团队的助力。而一个畅销作者与不同出版社的合作,也往往带来不同社的兴衰起伏。成功的出版单位,往往是有一面璀璨夺目的“作者墙”的单位。


作者与内容,是出版社在内容付费大潮中挺立不倒的“定海神针”,就看你是不是孙悟空,敢不敢去东海龙宫斗智斗勇了。


点击下列蓝色的字查看精选内容

渠道钟书阁|旭阳图书|牡丹江书城|独立书店| 方所|成都24小时书店|编辑实务标点符号用法|防骗指南|老编辑25年的选题策划心经人物吕敬人|俞晓群|刘九如罗小卫|谭跃 | 沈昌文张立宪|于殿利|张秋林|颜小鹂|胡守文|侯小强|任超|张文翊|三川玲产业盘点2016上半年实体书店|出版业上市公司|2016上半年大众出版|2016上半年大事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长按我获取文章授权

互助爸妈

有态度、有温度的

父母知识分享社区

商务君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