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4年,13个中译本,撼动整个经济学界的经典教材!

2018-03-13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本文约3000 预计6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教材教辅市场庞大而芜杂,但每个学科总有几本经典教材能够历经沉淀,流传下来。《经济学》在中国已经走过了54年,是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经典教材,这本书的引进初衷是什么?编辑过程中又秉持着什么宗旨?新曲线总经理刘力给商务君讲述了《经济学》出版背后的故事。




当代经济学泰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是堪称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经典教材。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中译本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几乎撼动了整个经济学领域,深刻影响了国内老中青三代经济学家。


截至目前,《经济学》中译本已经走过了54个年头,先后有13个版本面市,共有6家出版社参与编辑出版。回顾《经济学》中译本的出版之路,不得不提该书版权的中国独家代理公司——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简称“新曲线”),新曲线总经理刘力向商务君讲述了《经济学》出版背后的故事。


 刘力详细介绍了《经济学》中译本的出版历史


两个“第一次”,创造划时代意义


国内第一本《经济学》中译本,是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济学》(第5版)。回顾过往,刘力感慨道:“1964年至今,《经济学》在中国走过了54个年头,刚好跟我同岁。”《经济学》中译本长达半个世纪的出版之路,有将近半程浸润着刘力的成长轨迹和出版坚守,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的一段缩影,承载着他身为出版人的文化使命。


刘力与《经济学》正式结缘是从1999年华夏出版社(简称“华夏社”)引进出版《经济学》开始的。1998年,时任华夏社副社长的刘力在新加坡世界书展期间,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简称“麦格劳-希尔公司”)手中买下《经济学》中译本的版权。刘力强调,这是中国自1992年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以后,《经济学》第一次以版权贸易的方式被引进到中国。拿到版权后,华夏社于第二年推出《经济学》(第16版)。


1999年,华夏社推出《经济学》(第16版)


《经济学》(第16版)创造的另一个“第一次”,即第一次还原了《经济学》英文原版的教材形式。据刘力介绍,《经济学》英文原版是一本教材,但在《经济学》(第16版)出版之前,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更像是学术著作。《经济学》(第16版)出版的同时,分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同时推出,还出版了配套的教师手册、学习指南、题库等,第一次保留了《经济学》英文原版所有的教材元素,让中译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材。《经济学》(第16版)一经出版,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这套教材当时的年销量约达10万册。


2002年末,刘力从华夏社离职后成立了新曲线,麦格劳-希尔公司中国区代表找到刘力,表示“人离开了,但你签下的这些版权必须负责到底。”此后,新曲线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简称“人邮社”)合作,分别于2004年、2008年推出了《经济学》(第17版)、《经济学》(第18版)。



人邮社于2004年、2008年先后推出《经济学》(第17版)、《经济学》(第18版)


严把质量关,打造高水准的经典作品


从华夏社的《经济学》(第16版)到商务印书馆的《经济学》(第16版),虽然出版社及编译团队几经变动,但对于作品翻译、编辑的专业性和严苛要求从未改变。


一是严把翻译关。在译者的选择上,新曲线设立了专家匿名评审环节,译者翻译稿必须通过专家评审后才会被采纳;同时,新曲线编辑团队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严苛标准,也给译者提高翻译质量带来了动力。


刘力分享了当年《经济学》(第16版)出版过程中的一件趣事。《经济学》(第19版)的译稿经过华夏社经济科学编辑室的编辑后,回传到译者萧琛手中,萧琛曾感慨说,编辑将他的译稿“鞭打得遍体鳞伤”。为此,萧琛专门把华夏社的编辑叫到家里,针对书稿的几百条修订意见进行一一讨论。“正是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保证了这本书的翻译和编辑质量。”刘力说。


二是严控编辑质量。在《经济学》每一个新版本的编辑过程中,新曲线的编辑团队都是对照英文原文逐字逐句编辑。每个新版本基本保持70%左右的内容不变,30%左右的新增内容,新增内容包含了最新的经济学案例、经济数据以及全球经济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编辑对原来内容和新增内容同时编辑,全面更新。


刘力坦言,严把质量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做到高水准的编辑质量,离不开高水准的专业人才。新曲线的编辑除了出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学府,且具有专业的经济学背景之外,还具备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


商务印书馆多以学术著作形式出版《经济学》中译本,2013年,商务印书馆首次推出《经济学》(第19版·教材版)


2011年,商务印书馆希望将《经济学》(第19版)再次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1981年,《经济学》(第10版)首次入选该丛书)。麦格劳-希尔公司在询问了新曲线的意见后,将《经济学》中译本的大本版权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单行本仍由人邮社出版。在刘力看来,《经济学》(第19版)入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对于新曲线具有非凡的意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套非常有影响力、广受尊重的学术著作,《经济学》(第19版)应该被收入其中。”


201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经济学》(第19版·典藏版),双色印刷,制作精良


面对该丛书极其严格的译文和编辑要求,新曲线内部进行三次审定之后才将书稿交给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对新曲线的翻译和编辑给予了较高评价。“得到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编辑团队的认可,对于我们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


引进优质教材,赶超国际水准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出版人要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中国高等教育跟国外差距巨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材落后,必须要把国外最好的教材引进到中国来,这是出版人能够为中国高等教育所做的最实实在在的一项工作。”这是1997年刘力刚任华夏社副社长不久后,知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对他说的一番话。这番话对刘力此后20余年的出版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对经典要怀有敬畏之心。《经济学》在学界的影响巨大,从老一辈的吴敬琏、厉以宁到现在的中青年经济学者,几代经济学家都深受其益。“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再过若干年,《经济学》会像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亚当·斯密《国富论》一样成为经典。”刘力表示,面对《经济学》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经典著作时,首先要心怀敬畏,才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慎之又慎”。


其次,对出版质量精益求精。引进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一方面,如果选错了译者可能会毁了一本名著;另一方面,如果编辑不负责任或者水平不够,经典也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无论是从译者的选择、对翻译质量的要求,还是对编辑加工、设计制作的要求,新曲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引进出版优质教材方面,出版机构应该把对翻译和编辑的要求提升到一个至高位置,绝不能‘暴殄天物’。”刘力强调。


最后,引进真正了解、关注中国的名家名作。据刘力介绍,萨缪尔森是一位对中国发展兴趣浓厚且态度友好的经济学家。“当年《经济学》(第16版)出版的时候,萨缪尔森原本要来华参加首发式,虽然最终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来,但为此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在首发式上放映,引起了热烈反响。”刘力说,萨缪尔森非常关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第16版)开始,每一版都要写到中国经济,而且比重越来越大。萨缪尔森曾表示,经济学理论需要不断革新和发展,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很可能会带来经济学理论的革命。


“关于教材出版的发展,引进国外优质教材可能是一个必经阶段。下一阶段,我们的自建教材可能会慢慢发展起来,逐渐赶超国际水平。”刘力总结道。


撰稿人:王谊秀

微信ID:WYX2153


2017年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进行中,以下两种方式均可查看问卷,参与调查,请您任选其一。


1.点击“阅读原文”。

2.点击(去年谁挣钱最多?出版业收入水平大调查


相关阅读

看到新版教材,还记得你的语文课本吗?

跟着焦点访谈探秘新教材,到底新在哪?

教育部统编三科教材换装亮相!这些变化值得注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