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年数字阅读十大新闻事件︱盘点

2015-12-16 李星星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即将过去这一年,数字阅读领域风生水起,竞争激烈。哪些新闻事件值得特别关注,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呢?且看盘点!

1.政策陆续出台,监管与推动同时加码

1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培育一批原创能力强、投送规模大、覆盖范围广、管理有章法的网络文学出版和集成投送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并要求健全编辑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作品管理制度、推动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加强版权保护、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4月,总局再次发出《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利用新一代网络的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强出版大数据分析、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印刷、发布服务以及产品优化工具、跨终端呈现工具等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着力解决出版融合发展面临的技术短板。”

2014年的“净网行动”,2015年的“护苗行动”,都在着力整治过去十来年一直野蛮生长的数字阅读市场。但整治过后,仍然需要不断推动和健全数字阅读的发展。这两个政策的出台,一方面对传统出版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对数字阅读提出了新规范。从趋势上看,未来数字阅读市场监管趋严,但政策趋好,是必然。


2.阅文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三巨头聚首

1月26日,腾讯旗下腾讯文学收购了盛大文学,并整合了自身相关业务的阅文集团正式成立。3月,阅文集团正式挂牌。据媒体报道,腾讯为此直接付出的收购费用近50亿元,堪称数字阅读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盛大文学本来就已经占据了国内原创网络文学业务近70%的市场份额,被整合到腾讯旗下之后,配上腾讯在社交领域的强势产品QQ和微信,以及数亿用户,几乎可以肯定,阅文集团在原创网络文学领域将更进一步。至少在几年内,国内没有企业可以撼动这个领先的优势。阅文集团成立之后,也迅速开始了自己攻城掠寨的举动:从内容上限制竞争对手、与更多渠道商洽谈独家内容合作、利用腾讯系资源整合IP开发。


阅文集团成立之后,迅速开始了自己攻城掠寨的举动

与腾讯同属BAT阵营的百度和阿里今年在数字阅读领域也动作频频,三巨头终于又一次聚首。

4月23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宣布正式推出新业务阿里巴巴文学(简称“阿里文学”)。阿里文学将与书旗小说、UC书城组成阿里移动事业群移动阅读业务的主要部分。阿里文学主要负责的业务将以内容生产、合作引入以及版权产业链的双向衍生为主。


︱腾讯的阅文集团成立后,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正式推出阿里文学

百度文学在完成对熊猫看书、多酷、纵横中文网的内部整合后,以统一的对外形象——百度文学出现在用户面前。11月,传出纵横中文网的老东家完美世界拟以12亿元的价格从百度手中接盘百度文学业务。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消息传出。据百度文学人士透露,完美世界将入股百度文学,但并非完全控股。


3.中文在线成功登陆创业板

1月21日,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被誉为国内“数字出版第一股”。

从民营书业第一股天舟文化到数字出版第一股中文在线,民营书业的资本市场破冰之旅走得极其缓慢。但中文在线在上市之后股价一路飙升,最高来到200多元的高位,还是给了不少人鼓舞和信心。

中文在线的股价飙升,并不被很多人看好。究其原因,过分依赖运营商主导的移动阅读业务,以及并不成熟的电子书包项目,和刚刚开始布局仍需时间检验的数字教育,都不足以在此时支撑起200多元的股价。在国内资本市场常年保持200元以上高价的贵州茅台,背后是每年100亿元的利润在支撑。


4.移动阅读基地业务整合,挑战内容生产

11月3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旗下的阅读业务品牌“和阅读”正式更名为“咪咕阅读”。从年初咪咕文化挂牌到咪咕阅读正式更名,中国移动旗下的业务整合正在徐徐拉开大幕。伴随咪咕阅读更名的,是其从此前单一的移动阅读渠道,向内容生产环节拓展的野心,中国移动开始直接将优秀的作者签约旗下,展开内容合作。


︱“和阅读”正式更名为“咪咕阅读”,表现了中国移动从此前单一的移动阅读渠道,向内容生产环节拓展的野心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是国内移动阅读领域最大的收益来源,2014年的年度收益超过50亿元,很多如今知名的内容提供商都是在移动阅读基地的大力扶持下才有了今天。但改组之后的咪咕阅读是否还能继续挑起大梁,并强势挑战阅文集团的江湖地位,很多人都在期待。据说前段时间,咪咕阅读出了新政策,要求绝大部分图书免费,并且直接呛声说阅文集团的书全部免费。但过了不到一周,这项政策就宣告结束,内情非常让人关注。

运营商一直是国内数字阅读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庞大的用户量、便捷的支付通道、强大的用户黏性使其成为优质的电子书渠道。截至目前,中国电信通过股改成立天翼阅读,和中国移动一起完成了从基地到公司化的改造,只有中国联通还没有动静。


5.掌阅结束大隐,走上前台

作为国内移动阅读APP市场常年排名第一的公司,掌阅科技此前一直非常低调。但在今年,这家公司频频地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与新华文轩一起卖纸书、自己独立推出电子阅读器品牌、宣布10亿元重金进军内容生产环节、跨行业整合共同开发IP市场……掌阅正在从一个单一的数字阅读渠道,向整合产业链出发,力图摆脱对于内容商的过度依赖,从IP运营中再造一个新掌阅。一旦成功,掌阅将有可能成为国内与阅文集团媲美的另一个数字阅读集团。

12月,掌阅在北京召开的某次会上宣布,未来将推出一个“135计划”,即打造1部票房10亿元的电影,3款月流水2000万元的游戏,5个精品IP。结果如何,且待来年看。


6.电广传媒7.95亿元收购看书网

11月,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以7.95亿元的价格,收购成都古羌科技79.25%的股权。对内容原创网站的估值再创新高。但这只是今年跨界资本整合数字阅读内容提供商的一个缩影,也是今年IP市场火爆异常的一个缩影。

4月30日,凯撒(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5.4亿元收购杭州幻文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杭州幻文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幻文小说网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原创文学网站,但手里积攒了一批优秀的IP和优秀的作者。三年时间,5.4亿元的价格让很多传统出版人瞠目结舌。

与此相关的其他收购还包括:浙报传媒9600万元收购爱阅读70%的股权……

不知道早年被出版集团收购的那些优质图书公司,是不是在心里一万头草泥马跑过:卖早了啊,坑爹啊!!!


7.《盗墓笔记》《琅琊榜》热播,IP爆发还是泡沫来袭

我们熟悉的那些畅销一时的小说正在登上屏幕,无论是网剧、电视剧,还是电影、游戏,凭借曾经的网络人气和各种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这些小说重新焕发了活力,也让产业链各方赚得盆满钵满。

这就是IP的力量。一部优秀的IP在市场上的游戏改编权动辄几百上千万元,影视改编权少则几十万元多则几百万元,但仍然不乏一掷千金的金主毫不手软抢购。据说,目前市面上数得着的优质IP基本都已经被瓜分完毕,如今已经开始进入抢购第二轮,但凡有点“姿色”的IP,都有人开价。

目前市面上数得着的优质IP基本已被瓜分完毕,但凡有点“姿色”的IP,都有人开价

IP到底是泡沫,还是真的值那么多钱,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证明。但风口上的钱,没有人傻到不去挣。所以泡沫是肯定有的,但什么时候破,破了之后谁在裸泳,大家可以自己猜测一下。


8.当当2亿美元投资数字阅读,电商口水战再起

1月,当当数字业务部总经理左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5年将花2亿美元投资100家内容创意团队。”将打造数字阅读生态,通过孵化投资100个小微工作室,目标是三年内占领正版数字阅读市场60%的市场份额,而目前当当阅读份额为5%。11月,当当正式将自己的数字出版总部落户武汉,并再次重申三年内60%市场份额的目标。

当当喜欢吹牛,就像电商喜欢打口水仗一样,听一听就可以了,认真你就输了。今年6月,京东图书收购了社交阅读APP拇指阅读,并在京东图书五周年的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用户成长计划”,意图打造社交阅读的新概念。

言犹在耳,转眼的“双十一”,当当和京东、亚马逊就在价格战上继续打得不可开交,这才是常态。


9.苏宁阅读电子书免费,是噱头还是挑战

2月4日,苏宁阅读推出1分钱免费看电子书的活动。读者可选择苏宁易购网站、苏宁易购客户端、苏宁阅读客户端或易付宝客户端任一渠道内,支付1分钱,即可获得苏宁阅读云书城全场免费读书权限。

在苏宁之前,也有公司想过做免费电子书业务,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有二:一是出版社不同意,免费除了收益少了,更会扰乱电子书的价格市场;二是电子书虽然价钱不高,但架不住量大啊,补贴成本实在有点心疼。

苏宁阅读能够坚持到现在还没有放弃,原因也有几个:一是通过1分钱开通苏宁的支付工具,其实是变相地把苏宁支付工具的新户拓展费用补贴给了电子书,这样算起来还是挺划算的;二是阅读页面并没有采取0元标价,竞争对手比价工具抓取到的依然是正常的价格;三是按照正常的结算价格补贴给出版社,1分钱不少。

苏宁阅读表示,这项政策目前正常运行,但未来是否会一直免费,要看公司层面的政策。从电子书市场的反应来看,内容商在苏宁阅读的收益不降反升,苏宁阅读的用户也不断攀升,短期内双赢。


10.ibooks登陆中国市场,巨头末日还是逆袭

9月30日,苹果旗下的电子书应用ibooks正式登陆中国市场,让苹果用户和国内的出版社都兴奋了好一阵。


ibooks登陆中国市场,但用户体验并未与其他阅读应用拉开差距

ibooks作为一个新增电子书渠道,对内容提供商来说是件好事情:首先是苹果应用商店的收费体系,简单、快捷,不需要用户重新注册账号。这么多年来,苹果确实培养了用户的付费习惯,这点是其他渠道最欠缺的。但对此也不要盲从,毕竟就连苹果公司自己最重要的收益也是来自于硬件收入,所有的内容收入只是占到了收益的10%左右,而且这些收益的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美国以及欧洲等市场。

其次,苹果硬件产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对于那些希望在音频、视频、交互等方面有所突破的电子书,尤其是少儿类产品或许是一次机会。但从一些用户体验了落地之后的ibooks来看,无论从内容采购还是阅读体验上,并没有与其他阅读应用拉开差距,特点并不鲜明。这或许是摆在ibooks面前的一个难题:声势浩大地来,轰轰烈烈地宣传,最后给用户的如果只是一个及格品,而非优等品,面对的没准儿就是一片骂名。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16年《出版商务周报》,订购2015年度《出版商务周报》合订本(2016年1月发货)。
↓↓↓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