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疆兵团:那些和“八一”有关的激情往事

2017-02-17 文化石城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兵团人与“八一”有缘,兵团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八一军徽在心间。

上世纪60年代的八一农学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驻疆部队和后来的兵团曾出现过特有的“八一”现象:每到八一建军节,连队或团部总有几对新人举行结婚典礼;军人孩子的名字不少就冠以“八一”:张八一、蔡八一、李八一……;除了名字,不少地方的名称也冠以“八一头衔”:八一农场、八一牧场、八一水库、八一大渠、八一中学、八一农学院、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八一棉纺厂、八一毛纺厂、八一造纸厂……

林林总总的“八一工程”是解放军指战员或兵团军垦战士亲手建立起来的,在给工程起名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八一”。现六师一O二团,最早的名称是五一农场,有一次王震将军来农场视察,特将五一农场改名为八一农场。这个场的水库最早叫马桥水库,随之改为八一水库。

  1951年,根据新疆生产部队屯垦戍边的需要,新疆军区党委决定在迪化(现乌鲁木齐)创办一所农林院校。王震将军来到北京,就创建农林院校的有关问题请示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当毛主席听完汇报后,表示完全同意新疆军区的办学计划,并对学院以“八一”命名表示赞赏。

八一剧场建于1954年,这是一座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自己设计、施工、投资建造的建筑。

  八一·经费

  新疆和平解放伊始,工业一片空白,日用品全靠进口或内地供应。王震将军提出节衣缩食,筹措资金,大办工业。可钱从何来?于是,就有了家喻户晓的“缩减法”。这是老红军、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甘祖昌的创造发明,即部队指战员每人每日节约粮食100克;每人一年两套单衣,节约一套;两套衬衣,节约一套;一年一套棉衣,改为两年一套。并报经上级批准,将军衣服口袋由四个改为两个;衬衣去掉翻领;鞋、帽只要能用,就不发新的。这些节约加上菜金节约折款人均91.2元。1950年至1951年在新疆工业建设投资中,部队节衣缩食的资金占80%,至1952年底共投入资金达2.33亿元。

  蔡树青撰写的《节衣缩食发展新疆工业》一文对“缩减法”有过具体描述:1950年,我们驻小拐的生产部队仍然过着供给制的生活,衣食和日用品由上级发给。这年春,我们班21名战士,上级只发给8套军装,人多衣少,不够每人发一套,只好在班委会上讨论发给谁。可谁也不要,最后只好全部上缴,支援办工厂用。一年来,战士们除发苏式皮鞋一双外,再未领过任何衣物和生活用品。战士的衣裤破了,自己补了又补,补丁摞补丁……

  为广集资金,许多指战员和家属也纷纷捐献财物支援新疆工业建设。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将自己长期积攒的1000块银元和几根金条捐出买机器设备。

  解放军用“缩减法”建立起了新疆现代工业,几年后,兵团又在石河子掀起新一轮“八一工业”建设热潮。在“钱从何来”的同一道难关面前,已经转业的军人无法再用节省军费的办法来集资了,怎么办?那就将军人转业费拿出来建工厂。八一糖厂1800万元的建设经费全来自转业军人的转业费。

上世纪60年代石河子八一糖厂

  八一·战士

  1952年9月,苏联《真理报》发表长篇通讯《108个日日夜夜》,详细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八一农场艰苦奋斗的历程。

  2008年,记者采访了十多位当年参加建场的女兵,她们的讲述让人落泪:……有一半的女兵得了夜盲症,还有一些十七八岁的姑娘突然断了月经,她们私下里把这种现象称为“干血痨”,并不当回事儿,仍然天天抬抬把。

  草棚诊所医生沙菲向总指挥郑云彪汇报后,郑云彪问是什么原因?沙菲叹着气回答说:“体力严重透支,营养严重缺乏。”郑云彪这个打过无数次仗的老红军、硬汉子,呜呜大哭起来:“她们还是孩子呀,她们还是孩子呀。”第二天,郑云彪下令,强行将十余个“干血痨”的女孩抬上汽车,送她们回军区疗养。

新疆八一钢铁厂

  八一钢铁厂在建设中,军人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51年9月16日,建设工程动工。入冬后,滴水成冰,狂风大作,施工更加困难。遇到断电停水,人们就要到头屯河破冰取水,以应生活、施工之急。在《八钢志》中有这样几幅图片:皑皑雪原上,解放军战士从工地到头屯河的河边,排着一条长队,一盆盆水从破冰的河边经过几百人的手传递到工地,多少盆水才能满足施工需求?多少盆水才能满足3100多人的生活需要?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八一胜利大渠1950年7月勘测设计,二军五师2000多人参加修筑,历经3年零5个月,建成总干渠和支渠12条,总长187公里。若将填挖土方堆成1米高、1米宽的土方,可从阿克苏堆到乌鲁木齐。在1954年8月1日开闸放水典礼上,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感慨万千,他在致辞中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在这里是要什么没什么。但是,困难没有难倒你们。这是凭着人民战士的双手,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拧绳索,自开块石,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就自己摸索学习,结果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就显得更伟大、更光荣!”

1954年新疆八一面粉厂开工

  八一·故事

  郑云彪是八一农场的奠基者。1951年新疆军区决定开发梧桐窝子办机械化八一农场时,上级已下了调令:郑云彪赴北京学习,毕业后调西北空军任后勤部部长。当他得知要建机械化农场、王震司令员有意让他带队打头阵时,他毅然决然将调令退给六军军长罗元发。同样,秦连贵也将被选送到西北空军担任作战指挥员,先去北京空军训练大队学习。而郑云彪想让秦连贵与他一道开发梧桐窝子,在一天里他与秦连贵谈了三次话。秦连贵在回忆文章里写道:“经过反复思考,最后,我放弃了去北京学习的机会。”这两位南泥湾、金盆湾大生产运动时的模范,又“重操旧业”,到梧桐窝子去建现代化农场。

  八一毛纺厂是新疆第一座现代化毛纺厂,可你知道这个厂的第一根毛条、第一批毛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洗毛机没到厂,工人们就在仓库支起4口大锅人工洗毛。羊毛洗好后需要挤干水分,人们就在一大块木板上钻上孔,将水淋淋的羊毛摊在木板上,然后用杠子像弹棉被网套那样挤压。羊毛挤去了水分,但还是湿的,人们就将这些羊毛带回家,放在家里的火墙边烘干。就这样,1960年12月30日,新疆第一根毛条诞生了。而新疆第一把毛线(12个色号6公斤毛线)是人们在伙房里用脸盆染的色。当这批毛线送到自治区轻工业局时,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兵团人为新疆毛纺织业书写了第一页历史。”

1959年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建厂初期的厂区

  八一·启示

  新疆现代工业的建设者是解放军、是兵团军垦战士,他们在一穷二白的新疆大地上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八一钢铁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铁厂;八一面粉厂是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的粮油工业企业;八一糖厂是西北第一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糖厂;八一毛纺厂生产出新疆第一批毛条、第一把毛线、第一匹毛布;八一棉纺织厂是兵团第一个大型棉纺织联合企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八一”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永不消失。


(来源:新疆日报 张光辉   转自:微新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