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手记:台湾年轻人眼中的《乡愁》

2016-05-18 安百杰 中国日报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日报"↑免费订阅

 

提到两岸关系,很多人会想起当代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在台海局势风雨如晦的那段时光,浅浅的一湾海峡,曾经隔断几多骨肉亲情。


而今,当年阻碍两岸交流的藩篱早已被打破,每年数百万计的游客往来大陆与台湾。对于两岸民众来说,这首诗篇虽然仍在广为流传,但诗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已经成为历史记忆。


25岁的台湾姑娘林宜臻告诉我,她曾经在上学期间学习过《乡愁》,但对于诗人那种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她不像父辈人那样有着深刻的理解。


“大家对《乡愁》都有印象,但可能大环境时代背景不同,我们对《乡愁》都没有什么情感。我估计我们这代青年都是这样。”她在回复我的短信中说道。


小林来自于台湾的政治家庭,她的父亲是民进党“立法委员”,在台湾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然而她对政治却没有什么兴趣。与投身政治相比,她更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旅游。如今,她和另外五个台湾年轻人一起,在福建平潭的一个小渔村承包了9间民房,打算将它们改造成为具有台湾风情的民宿,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入住。


小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在采访中,来自台湾的很多青年创业者都表示,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当然,他们也一致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要改变,大陆的惠台政策不要减少。


在减免关税等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台湾年轻人加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队伍,与他们的大陆同龄人一道,在经济转型期的大陆寻找创业的机会。


在问起他们关于两岸关系的期待时,我得到的最多答案是:不管谁在台湾执政,发展与大陆的关系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必答题。


或许,他们不能像父辈一样流利地背诵《乡愁》,但是他们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却比父辈们更加紧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