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今 ▏六百年相遇与相知——海丝路上的元首外交
编者按: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新华社今起推出“丝路古今”系列融媒报道,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中外丝路交流史上的文物、历史、文化,唤起丝路记忆,传承丝路精神,讲述丝路新事,激发丝路活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999oyqg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穿过松枝柏叶,把光斑均匀地洒在北营村里一块石碑的表面。石碑背后,是一个直径16米多的圆顶墓冢。10多位长者,在碑前唱诵经文,祈祷国泰民安,家族兴旺。随后,他们在墓冢边绕走,一一拜祭,祭奠墓的主人,也是这个家族的先人。
这是一次寻常的祭礼。这样的祭礼,人少时三三两两,人多时可上千。不变的是,它日复一日,上演了整整600个春秋。
北营村位于山东德州城北一隅。这里隐藏了一段因丝绸之路而相遇的故事,书写过一段因元首外交而雄壮的历史,传承着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续的情谊。它用600年时光在证明,丝绸之路,从来都不只是物资往来与货品贸易的载体,它为探索、追求与相逢创造了可能,而相遇、相识、相知,又为它激生出新的动力,让人策马前行,扬帆海上。
对外人而言,北营村并不出名。但这个村子的出现,却源于世界史上一次重大的国际外交活动。
苏禄王墓神道。 凌朔摄
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率眷属与陪臣340多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跋涉万余里,踏上中华土地。
苏禄,位于今天菲律宾南部苏禄岛一带。自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形以来,中国的古人就通过航海活动与苏禄人建立起贸易联系。据菲律宾史学家格雷戈里奥·F·赛义德著述,在中菲两国人民长期友好交流中,“菲律宾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了使用瓷器、雨伞、锣和一些别的金属制品……早期菲律宾人穿的宽大衣服、有袖子的上衣……都透露了中国人的影响”。
但在明永乐之前,菲律宾群岛的首领从未到访中国。
1417年农历八月,在北京紫禁城奉天殿,明成祖朱棣给了苏禄三王极高礼遇。对于三王带来的礼物,朱棣以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还以重礼,并邀请他们参加宫廷宴、游览名胜。在北京驻留27天后,三王踏上返途。
600年前的世界,也是一个非常在意相逢的年代。那一次元首会晤,让原本只通过民间交往而彼此认知的两个国家,从相识变为相知,双方关系空前紧密。
苏禄三王的归途并不平坦。就在三王沿京杭大运河途经山东时,东王巴都葛叭哈剌突然染上急症,一天之内病情急剧恶化,在德州河段去世。明成祖得知后不胜哀伤,随即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带着祭文赶往德州,并在德州择地以王礼安葬东王。
今天的北营村,就是那时选址修墓的所在。
山东德州北营村苏禄王墓前的神道。 凌朔摄
明成祖让宫廷画师为苏禄东王画像,并撰写祭文,让他“航涨海,泛鲸波,不惮数万里之遥”来华访问的精神“昭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苏禄王墓建成后,明成祖亲书数百字碑文,褒扬苏禄王加强两国政治经济交流,促进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雄才大略。
不仅如此,明朝还细致安排东王后事。除修墓厚葬外,明朝特许东王王妃葛木宁,其子安都鲁、温哈喇及随从十人留华守墓,并考虑到他们的信仰,特地从外地迁入夏、马、陈三户回民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从此,苏禄东王的后裔在中国定居下来并与这三户回民通婚。
苏禄王墓神道与石像生。 凌朔摄
至清朝雍正年间,苏禄东王后裔正式编户入籍,化作“安”、“温”二姓,完全融入华夏文明。
在今天的北营村,还有许多苏禄东王的后裔在那里生活。
温海军,苏禄东王第十八代孙,是温哈喇的后代。在他看来,独特的血脉融合赋予他们这个族群最大的意义是,“我们愿化作中菲友好的使者”。2005年,他和苏禄东王十七代孙安金田、十八代孙安砚春一同前往菲律宾寻根,受到时任总统阿罗约的亲切接见。阿罗约告诉他们,苏禄王及其后裔的故事是两国传统友谊的最好见证。
图为198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菲律宾文化中心联合摄制的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海报
苏禄王访华在东方外交史上留下诸多第一。例如,340多人的使团堪称古代外国首脑率团访华的最大规模。而苏禄王后裔则是今天中华大地上唯一留存的古代外国君主后裔族群。
600年间,任世事变迁,德州苏禄王墓保存完好。苏禄东王后裔群体如今已扩大至3000多人,北营村也还保留着浓郁的守墓文化。
北营村长者在苏禄东王墓碑前唱诵经文。 凌朔摄
德州学院王守栋教授研究苏禄王几十年。在他看来,北营村守墓文化的有序传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政府对传统友谊的呵护。新中国成立后,菲律宾苏禄苏丹的一些后裔以及多位菲律宾驻华大使造访苏禄王墓。1995年,苏禄苏丹一位世袭王子谒苏禄王墓,与安金田执手相认,近600年的跨国血缘又一次相逢。
德州学院教授、苏禄王史专家王守栋接受采访。 凌朔摄
北营村支书马东晨,正是明成祖派往北营村三户回民中马家的后人。在他看来,他的祖祖辈辈为苏禄王后裔看家护院几百年,而今天,他的日常工作是为苏禄王后裔村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同样是一种传承。“时代在变化,方式在变化,但不变的是这里的人们对中菲友谊的守护。”
“中菲传统友好不可否认,”菲律宾总统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马丁·安达纳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山东(德州)的那一支菲律宾血脉就是见证。而在菲律宾,我们最成功的商业也多来自华人。今天的中国,是我们事实上最紧密的经济伙伴。”
在评价苏禄王访华这段元首外交时,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教授詹姆斯·沃伦告诉记者,那是双方加强贸易交流的一段佳话。当时的苏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处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的战略交汇处。所以,苏禄王访华不仅推动了贸易往来,更是为中国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开辟通往“风下之乡”的商路提供了机遇。
苏禄王墓碑拓文。 凌朔摄
沃伦是苏禄史知名学者,著有《1768-1898年的苏禄地区》一书。他提到的“风下之乡”,是指今天马来西亚沙巴一带,那里很少受到风灾侵袭,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在沙巴东侧,有苏禄王访华,而在沙巴西侧,另一个古国渤泥国的国王也曾沿着海上丝路谱写过元首外交的诗篇。
今天的文莱,古时叫做渤泥,其疆域曾达到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地区。明永乐年间,渤泥外患重重。当时,苏门答腊岛一带的婆罗国对渤泥虎视眈眈。为了寻找外交支持,当时的渤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决定,亲自远涉重洋前往中国。
1408年农历八月,28岁的麻那惹加那乃带着眷属与陪臣等150人,经南海抵达福建,随后水陆并进直达南京,那时明朝尚未迁都北京。渤泥王到达后,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款待,给予极高礼遇。
在渤泥王之后,海上丝路沿线多个国王也效仿渤泥王亲访明朝,如苏禄三王、古麻剌朗国王、马六甲国王等。这些载入史册的元首外交,它们留下的不仅是外交佳话,更是超越地缘的政治智慧。
在王守栋教授看来,几百年前那些不辞万里艰辛而相逢的元首外交展现的是一曲曲中外友好交流的“盛世华章”。于古代,它呼应的是中国国力强盛和友好盛情的外交理念;于今天,古代丝路与“一带一路”有机契合。历史和今天,得到传承与升华。
“郑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丝路更加繁盛,苏禄、渤泥、马六甲等王国,都是当时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郑和多次造访或遣使造访这些王国,以诚易诚,”王守栋说,“今天,东盟国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中国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更是让历史与现实不期而遇,融为一体。”
苏禄王来华600年后的今天,在菲律宾马尼拉港,3艘仿古木船已经升起风帆,准备沿着那条海上丝路,北上中国,重温当年那场元首外交,重返最初相逢的地方。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