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来的处长”在这个小山村待了一年,竟“上瘾”不走了,究竟为了什么?

2017-07-04 中国日报

从首都到小乡村,从北京到江西,从处长到贫困村“第一书记”,他不仅没有不适应,反而“上了瘾”,不想回去。究竟为了什么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20wjwy4h&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北京的处长到小村子“第一书记”


2015年11月,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日报社副处级干部冯宗伟挂职到了江西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5年,中国日报社党组找冯宗伟谈话,希望他能出任大西坝村第一书记,鉴于冯宗伟的家庭实际情况,社党组郑重承诺,只干一年,然后由其他同志接替工作。


虽然他上有年约八旬老娘,下有幼女,中有病妻,但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他说:


我们虽然过着大都市的富裕生活,但不能忘本,尤其不能忘记尚未脱贫的老区群众,不能忘记革命的初心。


任外企高管的媳妇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决定。安排好家里的事情后,冯宗伟按要求准时赴任。


冯宗伟到当地政府报到时,曾有领导邀请他在会昌县挂职。可是他拒绝了。因为他了解自己,当兵23年,啥苦没吃过


大西坝村可是有名的贫困村。但是,对于将一个100多户、600多人的小村落脱贫,冯宗伟有着足够的信心。


同吃同住,乡亲们对这个北京来的干部刮目相看


冯宗伟到任后,谢绝县、乡两级领导的好意,并没有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乡镇居住,而是决定就住在村委会。



刚来到大西坝村,村民们对冯宗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各种冷嘲热讽不绝于耳:“京城来的处级干部是来穷乡僻壤镀金的吧?”



面对种种质疑,冯宗伟有了不小的思想压力,但这反而激发了他军人的斗志。


冯宗伟卧室有张老旧的办公桌,最下面一个抽屉满满地装着大小不一的各种药盒,这是他为应付突发疾病所准备的药物。


但他仍以“5+2”、“白+黑”的模式,工作:走家串户,和村民促膝谈心,倾听群众呼声;与村两委成员深入交流,及时为村民排忧解难;经常走进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摘脐橙、拾桐油、捡油茶……



不到一个月,冯宗伟就把全村135户跑了个遍,摸清吃透了村情民意,并制订了可行的脱贫计划。



 “冯书记来到村里后,一年也就回北京家里两三次,基本都扑在工作上,这两年来,村里修了乡村公路,将以前宽3.5米的乡村公路拓宽到5米;正在新建三层楼的村小学,孩子们以后读书再也不用担心屋顶漏水了。”大西坝村联丰小组年近六旬的陈检发老汉竖起大拇指赞道。



 “在冯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将以前臭了几十年的烂泥塘,改建成村民跳广场舞、锻炼身体的文化广场;荒草坪建起了崭新的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村里还搞起了大棚蔬菜等产业,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他真正为老表们办了实事。”陈检发老汉感慨不已。



冯宗伟祖籍陕西,喜欢吃面条,在北京家里,几乎每天都要吃上一顿。而在江西偏远山区想吃面条,可是一件难事。每当工作劳累一天,冯宗伟最大的享受便是自己下厨房,做他最爱吃的“臊子面”。



偶尔,有客人来看望他,也要用“臊子面”款待。大西坝村的很多人,平生第一次吃到的“臊子面”,都是出自冯宗伟之手。


抓党建,做实事,哪里不对改哪里


冯宗伟来到大西坝村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该村一个现象:地里干活儿的人不多,在家里打牌的人却不少,男女老少齐上阵、乐此不疲。有一对夫妻,在外辛苦打工一年,挣了20多万,可回家打牌不到半月,所剩无几。


经过调查核实,冯宗伟了解到,一党员村干部家长年摆牌局,收入不菲。


一开始,他召开村委会,严肃党员干部纪律,坚决杜绝参赌、设赌。然而,几天后依然如故,没有丝毫收手迹象。


冯宗伟震怒了,直接闯进这名干部家,当着几桌打牌的村民面,一下子把牌桌掀翻在地,并厉声警告:如果再设赌,将对其诉诸法律。



在冯宗伟气势夺人、义正言辞下,该村再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赌博了,大伙儿私下里对冯宗伟的敢做敢为、刚直不阿的作风,佩服有加,赌博风气被刹了下去。


流失儿童回家上学


“耕读传家”在客家人的大西坝村流传深远,备受尊崇。但是由于村办小学条件差,近60%以上的适龄儿童要到县、乡就读,使原本就不富裕的村民,更是背上了沉重包袱。


“村小学只有两间教室,而且依山而建,长年见不到阳光。”改善办学条件,让流失的儿童在家门口上学,成了冯宗伟减轻村民负担的首要问题。


在冯宗伟积极争取下,终于筹到了建校资金。然而,选址却成了大问题。大西坝村地处地区,平地极少,能建功能齐全的学校的空地根本没有,如果重新开地,就要破坏农田、山林。


于是,冯宗伟带着新学校的规划图纸,挨家挨户去“推销”:新学校有三层,一二层是教学、图书、电脑室,三层供外地老师住宿,还有学前班的孩子午休睡觉室;每层楼两侧有水厕,住宿老师有单独卫生间;校园里有学生喜欢的游戏、体育器械,另外,还要有篮球场……



德高望重的村民杨太来,被冯宗伟的真心感动了,决定把近千平的宅基地捐赠出来。杨太来的宅基地,依山傍水,阳光充足,不仅面积够大,而且位于村子的中间部位,交通极为方便。很多村民每天都要来看新学校建设进展,他们盼着早日将孩子接回村上学。邻村家长听说后,也来为孩子报名,希望“借”光、就近入学。


“脸皮厚”的第一书记


2016年,各级政府及社会累计向大西坝投资多达近2000万元。“毫不夸张地说,大西坝村的变化,一年赶上前二十年。”


冯宗伟自嘲说:“我脸皮较厚。”可能在媒体工作期间锻炼得胆子比较大,各级政府部门的门,冯宗伟都敢敲,都敢进,认不认识的人,都敢搭讪,他认为自己手中有硬“牌”。


大西坝村距离县城较为偏远,是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如何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的重视?冯宗伟打的是以优质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硬牌



倒逼贫困户谋发展


大西坝村人均不到一亩耕地,但这里仍有很多撂荒地。青壮年多数出外谋生,不愿在家种地,留守的年老体弱者又疏于种地,这就是大西坝村的现状。


大西坝村的贫困户,除了个别因病、因残致贫外,大数普遍存在现象: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年老体弱,从而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脱贫意愿不高,他们宁愿“吃低保、领救济”。



而冯宗伟采取的方式是:倒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脱贫致富他提出:“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精准扶贫


由党员致富能手牵头,成立了白莲合作社和果蔬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600多亩,所有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就业等方式加入合作社。


村里共种植白莲400多亩,收益达100万元,而且新建蔬菜大棚36亩,预计每亩收益不低于3万元,改造毛竹和油茶各500亩,每亩收益1000元,村里还新开果园200亩,每亩收益约5000元。



正是由于村民拥有造血功能,才使得大西坝村2016年在全县率先整村脱贫有了保障。


贫困户促“智”更要树“志”


2016年大西坝村各项基础建设较多,一些中标的工程老板便找到冯宗伟“套磁儿”,多次邀请他到县城吃饭。


冯宗伟回绝方式很简单,你们如果真想请我吃饭,我就请你们把吃饭的钱省下来,雇佣我们村的贫困户打零工、做小工吧。


老板们满口答应,但第二天却苦着脸跟冯宗伟诉苦:贫困户不来啊。


冯宗伟马上找贫困户了解情况,得知他们早已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还有碍于面子,不愿打工,担心自己做不来,有人干脆向他表示,我们有口饭吃就行了。


冯宗伟把贫困户招集到村委会,他劝说道,在家门口打工不仅方便,大伙儿相互还有个照应,工钱不比在外打工少,并且不用担心老板拖欠工钱。他也使了个小手段,他说,如果你们不来打工,说明你们已经脱贫,贫困户的帽子都可以摘了?


第三天,在工地里就有了七八位贫困村民打工了,有观望的村民看到后,也主动加入到打工的队伍来。


目前,大西坝村所有的工程建设,除技术工种外,小工、零工都是由村民来做,1年下来,村民们仅打工一项,就有几十万元收入。



村里有一个老光棍儿,常年吃低保、吃补助,就是懒于打工干活儿,也是在冯宗伟的劝说与“逼迫”下,把村里打扫卫生的活儿揽了下来,现在,每年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


乡村文化旅游新名片


大西坝村地处山坡,受地质灾害的影响,“三年一涝,五年一洪”,因灾致贫、因洪返贫,成了村民摆脱不掉的魔咒。


冯宗伟经过细致调研考察,制定出一套“治灾兴村、保水致富”方案。


首先,在河段上下游各兴建一个水坝,然后疏通河道,用水泥石块兴建永久性渠道,让山洪、河流“守规矩”。


在冯宗伟的规划中,水渠除具有保护水土流失,浇灌农田基本作用外,还要成为村经济的“黄金”水道,开展漂流旅游项目,成为水上休闲乐园。


大西坝村村民绝大多数已经住进了现代化新居,一些老旧的客家民居,村民舍不得拆除,但是,它们多数已经破败不堪,成为危房。


冯宗伟对那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客家民居更是独有情钟。于是,他引入投资,把老房子置换出来,经过修缮后将古宅变成民宿文化旅游项目。



大西坝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是冯宗伟打出的乡村旅游牌,将客家民宿、千亩荷花池、脐橙、蔬菜田,建成集民俗文化、观光休闲、自然采摘、水上游乐等项目,使大西坝村成为客家文化旅游新“名片”。



谈及未来,冯宗伟书记满怀憧憬:


我们要向华西村学习,大力发展村集体产业,如光伏产业、大棚蔬菜、草珊瑚种植及乡村旅游等,通过几年努力,把大西坝村打造成会昌县、赣州市甚至江西省第一村。


“诳”媳妇来旅游过春节


转眼就快到春节了。远在北京的妻子,总是在电话里问,春节怎么过?希望他早日回家团圆。


工作刚刚有了头绪,冯宗伟哪肯放手?他劝媳妇,来江西过年吧,这里气候宜人,满眼全是绿,空气能让人“喝醉”,到时带你们去旅游。


满心欢喜的妻子,哪成想来到江西便一头扎进了大西坝村,做饭洗碗,整理房间。整个春节假期,别说旅游,就是丈夫的人影也很少见到。


最后,冯宗伟实在过意不去,在县城会昌请媳妇吃了顿“大餐”,算是为妻子、孩子旅了个游、过了个年。


那么,大过年的,冯宗伟忙啥了?原来,冯宗伟每天早出晚归,是忙着一家不落地拜年。


大西坝村有头脑、身强体壮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地打工或做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春节都要赶回家过年。


冯宗伟想利用春节大好时期,让村民们认识自己,了解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把在外打工、做生意、事业有成的青壮年感招回村,共谋发展。


冯宗伟白天拜年,晚上把每人每户登记造册,反复分析村民的个人情况,从中筛选出有实力、有能力、有意愿回村创业的青年人,这些人被冯宗伟列入大西坝村能人储备库,为日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用嗓过度累病倒群众纷纷探望


来到大西坝村任职一年多后,冯宗伟罕见地大病了半个月。


2016年4月19日晚上,赣州市委组织部干部来到大西坝村,上户走访宣传,本来那几天冯宗伟身体就不舒服,嗓子嘶哑,虽然当天陈泉山还带了点药给他吃,但病情没控制住,再加上陪着走访介绍情况,冯宗伟用嗓过度,这个铁打的汉子终于病倒了。



陈泉山回忆道:


“到当天半夜12点多休息时,我接到村委会杨主任电话,说冯书记病了还很严重,已将他送往县城医院,我马上赶了过去。经医生诊断,冯书记是急性声带水肿伴呼吸困难,医生说先打吊针,人不能说话,如果控制不住,呼吸就会越来越严重,需要马上做手术。万幸的是,病情后来终于控制住了,我在医院陪冯书记打吊针到次日凌晨4点才结束。”


次日,“冯书记病倒”的消息不胫而走,赣州市、会昌县及珠兰乡党委、政府的干部和大西坝村村民纷纷前往医院看望。



大西坝村村主任杨运华说,这一次,冯书记足足住院半个月,在冯书记再三央求并保证“少说话”的前提下,医院才允许他出院。  


任期到了,他竟然不想走了


2016年11月17日,冯宗伟一年届满,他成功带领大西坝村整体脱贫,他本可以“载誉而归”,但他却做出来令人费解的决定:留下来,再干一年。


他的想法和当地村民“不谋而合”,村民们都希望他留下来。



按理说,作为挂职的“第一书记”,冯宗伟已经“功德圆满”:除两户正在筹建新房外,其它村民全部住进水、电、网一应俱全的独栋小楼,村里通上了太阳能路灯,村学校、水渠、村道拓宽等硬件基础设施资金到位、有条不紊推进,以贫困户为主体的白莲、果蔬合作社成立,拉动农村经济的龙头企业已见成效,最后23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但他认为,大西坝村离他所规划的富裕村、小康村还有一段距离。


在冯宗伟看来,一年时间,挂职“第一书记”,的确有些短暂。一些大项目虽然稳步推进中,但村民们担心冯宗伟走后会变样,无法按预期执行;另外,冯宗伟谋划的大西坝村万亩山林林下经济,还需要具体考察、招商、落实、推进……在这些期盼与现实面前,冯宗伟决定留下来,接着干



他说:考虑到有的工程项目还在扫尾阶段,如果派一个新人过来,有一个适应阶段,与其这样,还不如我克服下困难,再干一年。



来源:中国江西网、半月谈网

编辑:胡雨濛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