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首例“人体冷冻”5月已完成,冷冻再“复活”真的可行?

2017-08-17 中国日报

“冷冻人”,以前似乎只在科幻小说中听说过,如今却真实出现在了一对平凡夫妻的生活中。


2017年5月8日,49岁的展文莲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的登记手续,决定在死后接受一项人体冷冻手术。


山东银丰生物工程集团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床工作人员将展文莲的遗体程序性降温,最终在容积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内冻存起来。这被认为是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全身冷冻术

昨天,在展文莲去世百日祭当天,澎湃新闻发表了一篇《对话中国首例“冷冻人”丈夫:活不过来,也为医学做了点贡献》的文章。


展文莲的丈夫桂军民说,“我和妻子都非常赞同遗体捐献。我们觉得人走了,总得留点什么,我还曾和她开玩笑说:‘你把我遗体给捐了,哪能用的全给人家用了,用不了的剩下骨头架子,给我送到我们学校的解剖室去,放那儿挂那儿也行。’”



“我和我的妻子想为这个社会留点什么,做点贡献。人即使是死亡的,我们身上的东西还都可以用。而火化了,就什么都没了。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死,我想是不是可以选择死后的处理方式。”


“即使她将来不复活,如果对疾病的研究有帮助,那我们也觉得值了。我们也想通过这件事情给大家提供一种选择,敬待生命的选择。”


“我不认为她去世了,她只是去短暂地休息一段时间。”


但桂军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未来保存失败,会把遗体取回来火化。


但目前,丈夫桂军民还在期待妻子有一天能醒过来。


结缘“冷冻人”技术

去年初,在济南做义工的展文莲被检查出患有肺癌,经过多轮治疗,已经失去了治愈的希望。


为了让她减少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在展文莲同意后,桂军民将爱人转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舒适病房”。

所谓“舒适病房”,就是不再对患有绝症的患者进行主动治疗,特别是有创治疗,而是通过镇痛等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尽量让患者轻松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军民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我认为这给妻子增加了一份‘再生’的希望,爱人也同意这个提议,后来又问了我们的孩子,他也表示支持。”


“以前在新闻上看过国外有类似的项目,当时他们和我提出来的时候感觉比较惊讶,但是有一丝希望,就希望能够出现奇迹。”


夫妻俩都很赞同遗体捐献,觉得人走了,“总得留点什么”。

桂军民说:“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死,我想是不是可以选择死后的处理方式。未来的技术,我们只能期待以后。即使活不过来,也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于是,展文莲签署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5月8日凌晨4点,展女士在齐鲁医院的病房里失去了呼吸心跳。


“她走得很安详,并不像是患病很久的样子,我期待她能够‘回来’的那天。”桂军民说。


国内首例“冷冻人”

为展文莲进行人体冷冻的是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研究院隶属于银丰生物工程集团,主要从事“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存储、基因测序技术、细胞技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等高新技术开发”。


为了国内的首例人工冷冻项目,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已经提前准备了数月。


“展女士离世前的几天,我们一直在医院病房外等待,展女士离世后两分钟,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在医院展开了开通气道、安装呼吸机、人工心肺复苏仪安装、输入药物等操作了。”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赵女士介绍,“虽然展女士已经失去了呼吸和心跳,但是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其脑细胞尽量能够保持存活。”


随后,通过救护车,工作人员将展文莲的身体从医院转移到了研究院的办公地。


在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手术室内,工作人员为展文莲进行了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文莲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摄氏度。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最后,展文莲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摄氏度。



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5月10日晚上,展文莲被转移至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进入罐体前,所有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对展文莲鞠躬表示敬意。


据悉,展文莲的身体是以头部朝下脚部朝上的姿势放入液氮罐的,“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液氮泄漏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保护头部,毕竟头部才是我们人体冷冻的重点。”

“冷冻人”如何保存?

这次展文莲低温冷冻的费用绝大多数由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支付,研究院和基金会都表示不便透露具体费用,但是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冷冻器械都较为昂贵,“应该在100万以上了,”工作人员说,“除了仪器的使用和损耗费用,每过10天左右,会补充一次液氮,每年的费用大概在5万元左右。”


尽管要负担如此巨大的开支,还是有很多人受到启发,想要做相关尝试。


“这次展女士成为中国第一位人体冷冻案例后,一些媒体进行了报道,今天我们公司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有很多人都来咨询。”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女士表示,“不过目前我们没有任何将其引入商业化操作的计划。”

赵女士说,现在还有四个人体冷冻的液氮罐最近将会运到,可供使用,同时还准备扩建新的研发场地。


其实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被冷冻。赵女士称,入选“人体冷冻”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的,有严重外伤、严重传染病以及一些类似于肾衰竭、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目前是不可以接受人体冷冻项目的。


目前人体低温保存仍属科学研究,在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标准来明确低温保存是否成功。


桂军民说,他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冷冻人”能否复活?

虽然中国的冷冻技术刚刚实现零的突破,实际上,对人体进行低温保存的技术已经有50多年历史了。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低温生物技术逐渐形成和发展,美国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人体冷冻机构,目前最大型的人体冷藏公司是美国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Alcor Life Extension Foundation) 和美国人体冷冻机构 (CryonicsInstitute)。


第一例接受人体冷冻、以待将来复活的人,是美国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1967年,他因患肺癌去世后,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


以现在的冷冻学标准来看,贝德福德的遗传被冷冻保存的过程是毫无章法的。即使如此,1991年有医学专家对贝德福德的遗体的保存状况进行评估时发现,这具遗体仍然保存完好,没有明显恶化。


中国第一位接受人体冷冻的是重庆女作家杜虹,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2015年,杜虹因胰腺癌离世,随后遗体送往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冷冻了头部。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然而,专家介绍,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的案例。




目前,银丰研究院已经实现了皮肤、手指等器官低温保存。而且,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余例经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后受孕出生的健康孩子。


虽然现在组织和细胞上的冷冻和复苏已经实现,但对冷冻的人体进行复苏,涉及温度的精准控制和尺度问题。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也曾表示,现在能成功实施低温保存的只有相对简单的生物学对象,连人体器官的低温冻存都非常困难,所以在现阶段,人体存储并“复活”是基本无法实现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排除未来有“复活”的可能。


(“复活”的金鱼)


科学家们相信,在临床“死亡”后理论上最大限度保存大脑的机能,未来人体复温复苏后,可以通过相关的DNA修复、干细胞等技术进行人体修复,实现复活。



近年来,人体冷冻技术也从医学等其它领域借鉴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如低温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等。


为了防止冰晶破坏冷冻状态的细胞,人体冷冻专家利用防冻化合物和器官防腐剂代替人体血液。人体冷冻技术支持者认为,这项技术可以保存个体大脑的内容,即使该个体的身体根本不会复苏。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外科学与低温医学教授巴里-福勒等科学家认为,即使人体或部分器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保存,但是要想实现复苏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护理服务负责人迈克尔-佩里,却对冷冻人体的复苏时间表持乐观态度。“我们的意思是数十年,我们认为可能是50年到100年。”


然而,即便解决了技术难题,复活还有可能带来伦理问题。


银丰生命科学院工作人员说,“比如一旦人低温保存后实现了复苏和复活,那么这个技术很可能会引来巨大的商业投资,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会是有钱人或者有权力的人优先,这都是问题。”


“对未来的科技我还是有信心,复温和治疗只是愿景和想象,寄希望于将来的人。”在希望之中,桂军民对未来也会有担心。


“虽然只是想象,但是我也想象过未来的场景。如果真的可以复活,复活之后也是个问题,一个是疾病能不能得到治疗,被冷冻之后到复活期间的她是没有记忆的,复活了之后怎么面对未来的世界,仔细想想也会怕。”桂军民说,如果医学允许,他希望自己未来能被冷冻,能与妻子一同复活



来源: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

编辑:胡雨濛、于小元(实习)、刘蕾(实习)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