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毕淑敏:你为什么而活着

2018-01-03 中国日报

CD君

中国日报

为您的资讯保鲜

关注


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我有过若干次讲演的经历,在北大和清华,在军营和监狱,在农村土坯搭建的课堂和美国最奢华的私立学校……


面对从医学博士到纽约贫民窟的孩子等各色人群,我都会很直率地谈出对问题的想法。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的经历非常难忘。


那是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约过我好几次了,说学生们期待和我进行讨论。


我一直推辞,我从骨子里不喜欢演说。每逢答应一桩这样的公差,就要莫名地紧张好几天。


但学校方面很执著,在第N次邀请的时候说,该校的学生思想之活跃甚至超过了北大,会对演讲者提出极为尖锐的问题,常常让人下不了台,有时演讲者简直是灰溜溜地离开学校。


听他们这样一讲,我的好奇心就被激励起来,我说我愿意接受挑战。


于是,我们商定了一个日子。



那天,大学的礼堂挤得满满的,当我穿过密密的人群走向讲台的时候,心里涌起怪异的感觉,好像是“文革”期间的批斗会场,不知道今天将有怎样的场面出现。


果然,从我一开始讲话,就不断地有条子递上来,不一会儿,就在手边积成了厚厚一堆,好像深秋时节被清洁工扫起的落叶。


我一边讲课,一边充满了猜测,不知道树叶中潜伏着怎样的“思想炸弹”。


讲演告一段落,进入回答问题阶段,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堆积如山的纸条,一张张阅读。


那一瞬,台下变得死寂,偌大的礼堂仿若空无一人。


我看完了纸条说,有一些表扬我的话,我就不念了。


除此之外,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我念完这个纸条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我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


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紧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那是我在讲演中获得的最热烈的掌声。


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但这一次,我相信了。


我赶快用手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但掌声还是绵延了若干时间。


我说:“大家先不要忙着给我鼓掌,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是的,关于人生的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已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


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地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


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了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那一天结束讲演之后,我听到有同学说,他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听到有一个活生生的中年人亲口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


其实,不单是中国的青年人在目标这个问题上飘忽不定,就是在美国的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也有很多人无法在青年时代就确立自己的目标。


我看到一则材料,说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对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百分之二十七的人完全没有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目标模糊;百分之十的人有近期目标;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二十五年过去了,那百分之三的人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坚忍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其余的人,成就要相差很多。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在人生目标的确立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青年,都遭遇到了相当程度的朦胧或是混沌状态。


有人会说,是啊,那又怎么样?我可以一边慢慢成长,一边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啊。


我平日也碰到很多青年朋友,诉说他们的种种苦难。


我在耐心地听完那些折磨他们的烦心事之后,把他们乞求帮助的目光撇在一旁,我会问:“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



他们通常会很吃惊,好像怀疑我是否听懂了他们的愁苦,甚至恼怒我为什么对具体的问题视而不见,而盘问他们如此不着边际的空话。


更有甚者,以为我根本就没有心思听他们说话,自己胡乱找了个话题来搪塞。


我会迎着他们疑虑的目光,说:“请回答我的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呢?”


年轻人一般会很懊恼地说:“这个问题太大了,和我现在遇到的事没有一点关联。”


我会说:“你错了。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关联。有人常常以为心理上的事只和单一的外界刺激有关,就事论事,其实心理和人生的大目标有着纲举目张的紧密接触。很多心理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生的大目标出现了混乱和偏移。”



作者: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心理咨询师,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著有《血玲珑》《红处方》《恰到好处的幸福》《美洲小宇宙》等畅销作品。翻译:朱虹,选自:《温暖的荆棘》。


来源:慈怀读书会 (cihuai_dushuhui)



投稿邮箱:weibo@chinadaily.com.cn


推荐阅读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日报,陪你一起夜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