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字说字话 |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舅舅的舅舅叫什么?

2018-02-25 世界观 中国日报

CD君

中国日报

为您的资讯保鲜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是你一年才见一次的,见了还不知道说啥好。


对滴,那就是亲戚……


如果你长年不在家,拜年时与亲戚独处难免尴尬,比如像视频里这样,相对无言,只有魔性“尬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54dp2uvl&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话不投机,工作、成绩、对象、婚期,亲戚们一出口就是杀手锏,你只能带着塑料微笑敷衍。


这个还好解决。每到过年前,网上都会出现各种应对亲戚查户口的技巧,教你如何先发制人:



第二个原因可能更加尴尬,那就是你压根不知道对面这个人该咋称呼。表兄还是堂兄相信大家都还分得清,但进阶版估计大家都得蒙圈。堂兄弟又如何细分?




巨型发呆.jpg


再比如,爸爸的爸爸叫爷爷,这个公园门口随便一台喜羊羊投币车都能告诉你。可是舅舅的舅舅叫啥?




这个问题超出了喜羊羊的认知范围……


本期“字说字画”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亲戚”的历史和现状。春节还有几天,第一免去叫错人的尴尬,第二嘛,学点知识拿出来显摆显摆也是好的……


父母也算亲戚?


说起“亲戚”,现在一般泛指族内、族外的亲属,并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但古时用亲戚称父母的,并不少见。比如:


《大戴礼记·曾子有疾篇》:

“亲戚既没,虽欲孝,谁为孝?”


《孟子·尽心篇》:

“人莫大焉亡(wú)亲戚、君臣、上下。”


还是先来看看这两个字。

42 34982 42 14939 0 0 1473 0 0:00:23 0:00:10 0:00:13 2988 42 34982 42 14939 0 0 1328 0 0:00:26 0:00:11 0:00:15 2930tion>


亲(金文)


“亲”字左侧的“辛”与刑具有关,右侧是“见”。郭沫若认为,“辛”是古代施黥刑(qíng,用墨水在脸上刻字)用的刻刀,这里用来表示施刑的行为。加上右侧的“见”,整个字原本象征亲临观看施黥刑的场景。


《说文解字》中,对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


“亲,至也”。

清代段玉裁注:“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


戚(甲骨文)


戚,从甲骨文中也能看出来,原本指一种冷兵器。《说文解字》中介绍它是一种与“戉”(读音yuè)相似的兵器,大概长这样↓



山东滕州出土的商代玉戉


段玉裁为《说文解字》作注说,


試思親戚亦取切近爲言、非有異義也。大雅。戚戚兄弟。傳曰。戚戚、內相親也。


也就是说亲、戚含义相似,都是形容相亲相爱的样子,比如《诗经·大雅》中“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就是形容兄弟之间亲近的样子。


古代也分别有六亲、六戚的说法。


《汉书·贾谊传》:以奉六亲,至孝也。

《吕氏春秋》: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六亲、六戚指的是父、母、兄、弟、妻、子,这样看来,当时所说的“亲戚”,比现在的亲戚关系要近得多了。


两个与刑具、兵器相关的词怎么有了亲属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亲原意为观看同族行刑,引申为同族亲属或父母;戚因兵器对抗外族,后用来称呼异姓亲属。唐代孔颖达也指出了这两个字的区别:


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这说明当时“亲戚”的意思已经与血缘、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亲”指的是同族、同姓的人,而“戚”,则表示母和妻的亲属。


同时,这样的说法,也让“亲戚”一词覆盖的人群更多了,慢慢地也就变成了内外亲属的泛指。


“堂哥”、“表哥”好记,“族兄”又是谁?


不同于英语中的一个cousin走天下,中文中还很重视这个cousin的来处。比如,同样的小姐姐,叔伯家的叫堂姐,姨妈家的叫表姐。堂和表到底有啥区别?



堂(小篆)


堂,原本的含义是殿、正房。由于正房多为家中尊长居住,所以也用堂指称尊长,比如称父母为“高堂”。现在仍然常用的几世同堂也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个意思判断,“堂”字表示的应当是同姓、同族的亲戚。


魏晋时,已经开始用“同堂”来称呼亲属,同祖不同父的兄弟称同堂。后面也可以加上兄弟、姑、姊等,比如:


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北史·公孙表传》)

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为南谯王妃。(《南史·檀珪传》)


到了唐代,同字渐渐被省略,开始单独使用“堂”,使用也更加自由,指代范围也更大了。既可以说堂兄弟,也可以跟叔、姑、侄、姨、舅等亲属搭配使用。比如:


堂姨舅以疏降亲舅、从母一等。(《新唐书·韦縚传》)




表(小篆)


《说文解字》中对“表”的解释是,外衣,外加上衣。用在亲属称呼上,表示的是由联姻带来的亲属关系。也有直接使用“外”的,比如现在还在用的“外公”、“外婆”,这里跟“表”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常用的“表姐”、“表弟”,来自流行于汉魏时期的“中表”一词,表示自己与舅、姑子女的关系。


《称谓录·卷三·母之兄弟之子》:

中表,尤言内外也。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故有中表之称。


魏晋时期,也有用“中外”、“里表”等说法代替中表的,同时“表”也开始单独使用。唐代以后,类似我们现在用法的“表叔”、“表侄”等用法逐渐多起来了。比如:


松,丞相奇章公表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杭州胡某,程九峰中丞之表侄也。(清·袁枚《子不语》卷二四)


简单来说,延续到现在,“堂”一般指的是父亲一方的亲戚,而“表”一般指母亲一方的亲戚。


再严格一点说,“堂”字的限定范围只在三代以内,也就是说,只有父亲亲兄弟的子女,才叫“堂兄弟”、“堂姐妹”。父亲堂兄弟的子女,叫“从兄弟”、“从姐妹”;亲缘关系再远一代的,换成“族”字。



这张图标得很清楚,五代的亲缘,“族兄”是最远的亲戚范围了。再远的,就不被认为是亲戚了,传说中的“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亲戚”的背后还有什么?


不要小看“亲、戚、堂、表”这四个字。在城市化、少子化的今天,它们的意义或许不那么明显,但在传统农业社会,用处还是很大的。


比如,古代有同族不得婚配的民俗,但出五服者,不再被视为亲戚,允许婚配。这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既避免了近亲结婚,又促进了人口的繁衍。


再比如,魏晋时期世家大族辈出,“同堂”也恰好在这个时期出现,这说明亲属称谓的变化也逃不开时代的潮流。


当然,这些字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男性为核心的事实。无论是亲戚还是堂表,都有“内外”之分,男方视为“内”,女方视为“外”;五服也主要用于规范父系宗族,表兄妹结婚的并不少见。


现代社会中,很少再有几世同堂、生活在一起的家族,对亲戚的称呼也逐渐模糊。所以才有大家和亲戚的春节“尬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潮流吧。


最后回到咱本期开头的那个问题,“舅舅的舅舅”究竟叫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舅舅的舅舅,也是妈妈的舅舅,北方叫舅姥爷、南方叫舅外公……


你猜对了没?


参考资料:

张世方 包小金,《汉语堂表亲属称谓的历时兴替》

钟如雄 胡娟,《“親戚”称父母之来源考》

汉典

“字说字话”栏目

由本公号与“世界观”公众号合作推出

每周一期,欢迎大家一起来欢乐!


作者:王晗

编辑:张周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ID:world_insight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