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岁女孩分裂6重人格被疑演戏:你的无知,正在谋杀想活下去的人

闽姐姐 2018-10-28

来源: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1

她只是想更好地活下去


最近,微博上有个叫Jess的19岁女孩很火。


她是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会多国语言。自称身体里有6个人格。她在youtube上讲述自己的多重人格经历,引起热议。



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正巧发生了一段人格转换,从主体人格19岁的Jess转换到13岁的Alex。



很多人佩服她的勇气,也有不少人在网络上骂她“活脱脱一个戏精”,“假得要死”或“演技真的不行”。



但其实,女孩已被3名心理医生确诊为DID,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即多重人格障碍。


当她回到韩国,就连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觉得她不应该把这件事情说出来,亲戚也在怪她,觉得很羞耻。



看完了所有视频发现:所有人格都只是Jess的保护者,为了让她过得更好而已。


4岁的时候,她因经历无法弥补的严重创伤,开始分裂出不同人格。


除了第一个主人格Jess外,最先出现的是6岁男孩Max。


Jess4岁时遭遇生命危险,她需要一个哥哥来保护她,但自己的亲哥哥又没有做到,所以Max就出现了。为了保护Jess,Max封存了大部分关于这件事的记忆,所以Jess童年记忆有很多空白。



在她13岁遭遇校园霸凌时,同样没人保护她。于是13岁的Alex——Max的姐姐出现了,填补了她最好的朋友的位置,帮助Jess交朋友。



第四个人格,21岁的Casey是一个很有趣的女孩,她喜欢大笑,Jess向往这样的女孩。



第五个人格Quinn是Casey的双胞胎,毒舌,几乎不笑,特别会讽刺人,有点反社会性格。但她承担了她内心阴暗的部分,这个人格保护她不让她受欺负。



第六个人格Jade,31岁,她是所有人格的妈妈。她超级懒,但会帮助Jess处理“成人世界的事情”。



其实,这种自我保护很好理解。


当一个人受到巨大的伤害和冲击,又没有人来保护她,太可怕了。为了活下去,她从自己变出不一样的自己,保护自己,相互陪伴,不至于被痛苦撕裂成碎片。



Jess小时候父母离婚,妈妈出走,爸爸有成瘾行为,留下她和爷爷奶奶生活。



4岁因生命受到威胁生成6岁的小哥哥人格保护自己,

13岁因为校园霸凌生成同岁闺蜜的人格保护自己,

因为恐惧生成一个理性毒舌的人格保护自己,

因为缺爱生成31岁妈妈的人格保护自己......


她只是想更好地活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只是我们足够幸运没有遭受这样的伤害。


遭受伤害,并不是她的错。所以她告诉父母:“如果我让家人感到羞耻,就继续羞耻吧。这不该是受害者的错,应该是加害者的错。”



她感谢帮助她的治疗师和机构,“如果没有心理医生,我可能不会坐在这里......我还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一个在4岁开始患多重人格障碍(DID),通过自己努力考上麻省理工,不懈地寻求治疗,并决定坦诚分享自己的故事,希望给予更多人力量的19岁女孩。


她是强大的。


而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这样勇敢的人活得很“羞耻”?


这可怕的“病耻感”来自于哪里?


2

我从来不是一个脆弱的人


事实是,当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时,他也无法面对真实的别人。


当我们对自己感到羞耻时,也会觉得别人很羞耻。


前几天,21岁的女孩在峨眉上跳崖。


游客纷纷向她大喊“快回来”“听听我们的话”“你还有爸爸妈妈”,她还是背对悬崖,纵身一跃。



她在遗书中称自己得了抑郁症。


有人回忆,“她几个月前还说今年要去当兵,一直很积极很乐观啊”。怎么会这样?


其实她一直都在演“一个正常人”。


女孩说,她必须在所有人面前装得谈笑自如,云淡风轻。


“我演得够像,所有人都被瞒得很好。”



为什么要演?


因为她不是没有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当成笑话,要不就是觉得她想不开。



即使在她死后,还有人说“有病就去治疗呀”。



她问,“你成功地把我一步步逼上绝路,你很有成就感了吗?”


很多人觉得得心理疾病的人是因为脆弱。


她说:“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她曾去旅游,去蹦极,换个地方生活,坚持运动、跑步、旅行……她尝试了无数办法拯救自己,这不是一个脆弱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她或许没有你想得那么强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拼尽全力抗争过。


抑郁症患者在全世界有3.4亿,这还只是确诊的数字,潜在数量更多。说它是心灵的感冒毫不为过,只是难以治愈而已。


真正脆弱的,反而是那些不敢直视生命真相的人。


3

每一份羞耻

都在扼杀一份想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里,我最喜欢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在母亲54岁生日时向她表明自己出柜,母亲沉默许久,泪流满面。最开始她和大部分父母的反应一样,震惊、羞耻。


后来她查阅了大量“同性恋”的资料。理解到,这并不是一种“病”。开始接受孩子的性取向,并在视频里给孩子“征女友”。


大家觉得这不可思议——你怎么可以这么快就接受这件事情?


她说“你把这个孩子带到世界来,你不接受她,谁还会接受她呢?”


陈晓楠说,“还是你很爱她”。


她说:“其实她也很爱我,她是相信我,相信妈妈有这个能力,去接受她。”


因为,“没有什么是比一个真实的孩子,更好的礼物”。


有多少人出于信任向好友公开自己的心理疾病而得到“太脆弱”的评价,有多少人公开自己的性向遭遇校园霸凌,有多少人勇敢举报自己被性侵却被父母觉得是耻辱见不得人……


那些因为受到伤害陷入心理困境的人曾鼓起勇气去面对生命的残缺和真相,他们曾相信人间的善意,相信如果我可以勇敢面对,也许你也可以接纳我。


事实是:


一个得癌症的人,选择忍受化疗,有人会说坚强。


一个残疾人,不放弃人生努力工作,有人会说勇敢。


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拼尽全力自救,但从没人称赞他们,只会“安慰”你不要这么脆弱。


有人最终抗住了,康复了,有人没有,但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不需要被世人恶意评价。


而你的每一次不理解,每一份羞耻感都在扼杀一份想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就像 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自杀的房思琪。


13岁遭遇侵犯时,她内心是充满羞耻的。但她并不是没有反击和求助。


每当她想要踏出那一步,都被最亲的人拦在了门口。


她曾两次试探自己的母亲:“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诧异地看着她,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


有天她回到家问母亲:“妈妈,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和老师在一起了。”


“这么小年纪就这么骚。”母亲一脸嫌弃。


思琪不说话了,她决定从此一辈子不说话了。


小说的作者林奕含写出了自己被性侵后无人理解的境遇。为了活下去,她写书曝光,做心理治疗,向父母求助,她告诉父母,还有3位女学生跟她一样,被同一个老师伤害。


她足够勇敢,最终还是败给了羞耻感。


这个羞耻感不仅来源于自己,也来源于每一个为此感到羞耻的人。


她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仍然讨厌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写的时候有一点恨自己,有一种屈辱感”。



她说:“所有关于性的暴力,都是整个社会一起完成的。”


其实,所有对于“弱者”的暴力,都是一样。


而羞耻,会让我们不再开口。


4

对一些人来说

得心理疾病是一件很没有尊严的事情


精神科医生曾奇峰曾治疗过一个16岁的精神分裂少年。


当少年有一天突然在例行检查时把水瓶砸向他后背时,他脑海中第一个念头不是要报复,也不是愤怒。而是“情况好像没有好转,明天也许要加大药量了”。


他说,我理解他并不是故意要这么做,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而已。


理解,并不仅仅是他们作为医生对于患者的责任心,更是对人性更深刻更全面的体察和接纳。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远远不需要做到那么深刻的理解,只需要了解一个事实:心理问题不是某一个人的错。


曾奇峰说,很多人建议我不要使用“病人”这个词来称呼心理疾病患者或来做心理咨询的人。这会让人病耻感加强,感到“不舒服”。


但是他坚持用这个词。


“因为我心里没有羞耻感。”他一字一字有力重击着那些真正内心脆弱的人。


从精分到人本,到后现代,存在主义……没有一个心理咨询流派或治疗大师说,心理疾病是值得羞耻的。


一位年轻咨询师曾向76岁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如此厉害的心理咨询师,你觉得自己有‘病’吗?”


他笑了:“我觉得我的‘病’从来都没有好过。”


虽然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队伍里不乏一些垃圾之辈,但大多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怀抱着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当他们充满希望地开始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工作时,往往发现:最大的阻碍不是来自当事人自身的阻抗,而是他周围人和整个社会的偏颇的评价和异样的眼光。


“我们在尽力拯救,而你却在拼命阻止”。


曾经有个妈妈找到我,说自己的女儿自称得了抑郁症,请她带自己去看咨询师。我说:“如果她这样觉得,可以尝试一下。”妈妈始终很不愿意说出“抑郁症”这个词,坚持觉得自己的女儿只是没有朋友,感到孤独而已。


我特别喜欢那个叫Jess的女孩。


她说,你觉得羞耻,就继续这样觉得吧。


她说,也许你也得了心理疾病,这如此平常,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她分裂出毒舌Quinn的人格怒怼那些发表恶评的人:“你们的评论太白痴和愚蠢了!我只是诚实地记录我们心理疾病的过程。”



她说,“你应该走出专属于你那个无知的世界,你应该接受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人患心理疾病的事实,他们不是疯子……你可以对它保持开放的态度,让公众能够认识它”。



每个人都是“半成品”。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不断地在他人帮助和自身努力下进化自己。


人本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献身心理咨询事业时立下誓言,“我想成为优秀的心理学家……是为创造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


因为心理疾病不属于某一个人,它是所有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


而我们需要的,只是多一点对生命本身的敬畏而已。


作者简介:蓝莓小姐,不想学心理咨询师的铲屎官不是好作者。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人类,我们是不是当让这个世界前两天,


猜你喜欢:

危情谍影!百余起台湾间谍案告破:色诱策反大陆学生!京津优先

妈妈下午手术,22岁的女儿说:你们都去医院了,谁来给我煮中饭?

悦读·家丨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喜欢就点个

让我的心怦怦跳

带我去你朋友圈吧~



来源/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编辑/常斯雅

校对/刘晶晶

编审/许松青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