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妇女十二大·八闽巾帼建新功丨廖红:做农田的"守望者"

闽姐姐 2018-12-18




      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中国妇女十二大)将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妇女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是各族各界妇女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为迎接中国妇女十二大召开,闽姐姐开辟“喜迎妇女十二大”系列专栏,围绕妇女事业发展最突出的成就、妇联工作优秀案例、优秀妇女典型等进行巡礼报道,分篇章展示福建省妇女事业发展五年成就,以此向中国妇女十二大献礼!


八闽巾帼建新功


在外人眼里

研究根系生物学,似乎很神秘

但她却说,这份工作其实很接地气

她是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廖红

是一位姓“农”的女科学家



廖红

中共十九大代表,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并被中国妇女杂志社评为2015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视频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发掘根对土壤的情意◆◆


谈到农业,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可能是一张张黝黑粗糙的面孔,一个个汗流浃背的身影,也许很难理解,一个高学历、留过洋的女性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路。


廖红从事根系生物学研究迄今已逾26年。她的研究让大豆根系潜力得到发挥,增加产量,同时保护土壤和环境。



廖红一直记得上研究生时,跟着导师来到田野,一望无际的碧绿庄稼,令她心花怒放。导师让她根据作物的生长分析土壤里的营养状况,她总是能答对。那时候她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施肥,也学习农民的种田经验。想到能当一个有智慧的农民,她是多么欣喜。


廖红研究的是大豆根系。“我们的土壤肥力不够,农民只好大量施肥,作物吸收不了,一部分流失到地下水,造成江河湖泊绿藻爆发,还有一部分飞到空气中,成为雾霾形成的因素之一。”廖红的研究,让大豆根系的潜力得到发挥,吸收能力增强,增加产量,同时也提升固氮能力,保护土壤,更保护环境。她曾经做过试验,让水稻和大豆轮作——第一年种大豆,同时把大豆的有机残余物回填,第二年种水稻,完全不用施肥,水稻照样保持百分之九十的产量。


廖红坚信,通过不断改良,这些大豆能为贫瘠的土壤带来肥力,能为农民探索出绿色发展之路。正是这份渴望让农民过得再好一点的心,让廖红走上了如今这条路。


◆◆挥着锄头的女科学家◆◆



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给了廖红,表彰她通过植物根系遗传改良,培育养分高效的高产优质作物的研究。然而在廖红看来,自己早期的研究虽然发表了很多文章,也获得了一些奖项,却仍然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并没有真正走到实践中去。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真正为农民谋福利,让他们看到科学的实用性。


福建省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一直是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廖红的团队深入挖掘植物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潜力,通过为大豆接种高效根瘤菌并与其他作物间种的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茶叶是福建省的重要产业之一,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正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福建这片天地,廖红的研究可以大有作为。



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培养起一批能够为农民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作为十九大代表的廖红曾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科学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让科技为人民带来福祉,这是我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在廖红身边,有很多大学生会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农村,想着为农民做点什么。然而也有不少学生曾经找过她,抱怨当地的村民都不怎么欢迎自己。廖红悉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你说是去帮助人家,但是连人家种什么品种的作物都认不出,人家当然不会欢迎你。”


因此,“懂农业”,才是首先需要做到的。否则,即便再有满腔热血,来到农村也只会遭遇一盆盆冷水。而要培养真正“懂农业”的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培养学生,自有一套◆◆


廖红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全班同学深入当地农业产业进行实践,其他小规模的实地调研更是数不胜数。“不是说下了地就一定会懂,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充分地理解掌握。现在我的学生都能给当地农民讲得头头是道,农民听完会再传授给其他人。”



然而,廖红并不赞成一味地把学生赶下地。“农民在地里的时间远比你长,实践经验远比你丰富,他为什么要听你的?因为你有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廖红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生产实践,认为这样才能有真正的体会,不能本末倒置。


怎样才算是“懂农业”?对当地农民来说,他们通常更欢迎“广谱”式的人。“下地的时候经常有农民问我,你不是农业专家吗?帮我看看这个叶子上的洞是什么虫子咬的?我也只能回答他我不是研究这个的,回去帮你问问相关专家。所以现在出差路上我也会拿一本病虫害防治的书看一看。”


在廖红看来,农业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想要做到全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要在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在自己关注的领域里成为最专业的人。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知道农民们最需要解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找到那些最需要你的农民,这个时候,你才能算是一个“懂农业”的人。



“农民都是很淳朴的,只要你真正帮助到他,他接受了你,就会对你很好。”关于农民的淳朴,廖红有很多故事。


今年5月,为了解土壤、养分、环境对茶的品质有什么影响,廖红决定带几个学生去武夷山进行调研采样。临行前他们听到了很多传闻,听说当地种着最值钱茶树的那些茶园看守很严,去年就有人因为偷茶被村民绑在了村头的桂花树上。廖红一行做好了被绑的充分心理准备,还特意找出几位能在当地“说上话”的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应急求救。还有人建议,如果出事就报廖红的名字。


然而到了武夷山,廖红压根就没有机会检验自己的知名度,因为根本就没有人问她是谁。听说是为了研究而采样,没有一个村民阻拦,甚至还帮忙采样。最终,他们带着价值几千元的茶叶样本顺利下山。


“只要你的科研让老百姓觉得有用,他就会认可你,也很渴求你的帮助。”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让廖红在农业这条路上充满动力。


“我为什么从事农业研究?其实很简单,能够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真诚善待生活在其上的人,勇于担当,这便是幸福。”廖红如此平静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猜你喜欢:

喜迎妇女十二大·八闽巾帼建新功丨许光园:“让村庄开满鲜花”的幸福使者

喜迎妇女十二大·八闽巾帼建新功丨陈素珍:救命“水草”,救灾扶弱的新时代“女侠”

喜迎妇女十二大·八闽巾帼建新功丨黄志丽:群众身边的知心法官


喜欢就点个

让我的心怦怦跳

带我去你朋友圈吧~



来源/闽姐姐综合自《神州学人》、新华网、中国妇女报等

编辑/常斯雅

校对/刘晶晶

编审/许松青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