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artner 基础设施 Hype Cycle 解读第三期|SmartX 趋势分享

分享 IT 前沿的 志凌海纳SmartX
2024-11-01

SmartX 趋势分享


SmartX 趋势分享由 SmartX 团队内部分享的权威机构市场报告、全球重要媒体文章精选整理而成。内容涉及现代数据中心相关产业趋势以及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全球用户需求与实践前沿洞察。本期,我们将通过继续解读 Gartner 基础设施 Hype Cycle,为您的 IT 技术路线规划提供参考。


Hype Cycle for Infrastructure Strategies, 2021 报告中,Gartner 描述了基础设施策略中三十项最受关注的创新,并定义和分析了每项技术对企业的价值、采用水平和预期的未来增长速度。


第一期第二期的解读中,我们不仅介绍了技术生命周期的五个关键阶段,还分别解读了处于爬升复苏期或生产成熟期,以及滑向泡沫破裂谷底期的几项重要技术。本期,我们将重点分析处于期望膨胀期的 4 项技术 — — 可编程基础设施、边缘计算、多云和无服务器基础架构



可编程基础设施(Programmable infrastructure)


在 Gartner 定义中,可编程基础设施指将软件开发的方法和工具应用到基础设施的管理中,即通过软件编程配置基础设施资源,代替手动流程,以更快响应业务上线对基础设施资源的需求。


可编程基础设施可以对基础设施资源从交付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可根据业务对性能、成本和速度等方面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配置。


目前,可编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广泛,可被用于私有云、混合云、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公有云中。与此同时,随着异构组合的普及,可编程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用户建议


  • 在数字化相关的工作中,将敏捷性列为首要指标之一。

  • 通过引入基础设施自动化工具和智能运维(AIOps)构建可编程基础设施。

  • 投资基础设施和开发运维(DevOps),将现有 IT 架构转型为 API 驱动型基础设施。

  • 在制定可编程基础设施战略时,注重使用复用性高的可编程模块。


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g)


Gartner 将边缘计算定义为一种分布式计算拓扑,指在接近数据生成和使用的最佳位置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其可通过定位数据源和工作负载,来解决延迟、带宽、自动化和安全性问题。边缘计算的部署位置可从靠近物理传感器的网络边缘侧,拓展至云端或集中式数据中心等核心位置。


通过在靠近数据源的物理位置进行计算,边缘计算可解决网络延迟、带宽限制、数据自主权、数据所有权和位置等问题,已迅速成为大规模公有云建设的重要补充。


另一方面,随着交互式应用设备和系统的数据量的增加,统一上传到云端将带来成本问题。而边缘计算,可将客户互动及相关信息数据交由本地化处理,这节省了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器、交换、带宽、电量和物理空间成本,同时还提升响应速度,保证数据的自主权。


边缘计算满足了物联网 (IoT),数字业务和分布式 IT 解决方案的特定需求,为下一代应用奠定基础。此外, IoT 使用案例也正从工业向其他领域拓展,这也进一步加快了边缘计算的发展和使用。


然而,设备和应用的多元化也增加了边缘计算的复杂性。此外,边缘计算多应用于垂直领域,应用案例也相对缺乏,市场对其能够带来的价值缺乏了解。


最重要的是,边缘计算缺乏相应标准,尽管边缘物理基础设施正迅速发展,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整体的管理和编排仍未成熟,还有大量的物理基础设施、软件和数据开发相关的工作需要完成。这些都将成为边缘计算进一步普及的影响因素。


用户建议


  • 企业的边缘战略应首先考虑业务获益和整体系统,而不仅仅是特定的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

  • 使用新兴的边缘架构,建立模块化、可扩展的边缘路径,让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方向采用不同的技术,而非简单地采用供应商提供的方案。

  • 通过与垂直行业的系统集成商 (SI)和独立软件供应商(ISV)进行合作,缩短获益周期,并降低技术决策风险。


多云 (Multicloud)


在 Gartner 的定义中,多云指通过多个公共云提供商的云服务来处理同一类 IT 解决方案或工作负载。相比于软件即服务(SaaS)场景,多云更多使用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和融合型 IaaS /平台即服务(PaaS)的场景中。


Gartner 认为多云的普及主要在于多云策略能够帮助企业利用不同云供应商的优势满足业务需求,减少单一供应商锁定所带来的风险。同时,在敏捷性、可扩展性和弹性等通用的 “云” 优势之外,企业也可通过部署多云灵活选择服务提供商,并在多个 “云” 之间迁移业务。


多云有时会被误以为是混合云,因为二者都使用多种类型的云服务,但两者并不相同,从本质来讲,混合云是指同一组服务的多种部署模式(公共、私有或传统)。而多云则意味着企业采用多个云计算提供商的云平台,是其避免与单个云服务提供商锁定供应商的策略的一部分。


用户建议


  • 制定安全计划和管理标准来规划云服务和成本,并通过制定决策标准来部署云服务。

  • 关注企业整体协调性和战略,确定所需服务类型,最大限度利用多云环境的优势。

  • 培训和招聘专业工程师,并做好成本增加的准备。

  • 虽然云管理平台 (CMP) 或云服务代理 (CSB) 可以在多云环境中实现管理和优化,但不要将这些平台作为唯一供应商。


无服务器基础架构(Serverless Infrastructure)


Gartner 认为,无服务器基础架构是一种 IT 服务交付模型,其底层资源可作为不透明、几乎无限的共享池使用,无需提前配置即可持续使用,并以使用的 IT 服务的单位定价。在执行应用程序或服务所需的运行环境(计算、存储、网络和语言执行环境)时,会自动配置和运行。


Gartner 指出,通过几年的发展,无服务器基础架构不仅包括功能即服务 (FaaS) 产品,还包含将计算基础设施的所有配置、扩展、监控和供应都委托给平台的操作模型。采用无服务器基础架构的技术场景,有无服务器容器和无服务器数据库。


无服务器基础架构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 无需考虑底层服务器基础设施,减少了开发人员部署、配置、调配和管理的时间,操作起来更加简单。

  • 无服务器基础设施横向扩展完全自动化且有弹性,具备 “内置” 可扩展性。

  • 用户只需在应用程序代码运行时为基础设施资源付费,与租用物理机并需长期维护的花费相比,前者无疑更节省成本。

  • 无服务器基础架构,简化了基础设施的管理,开发者可聚焦在编写代码和应用设计上,这大大提高了开发者工作效率和业务敏捷性。


与此同时,无服务器基础架构的发展也存在三大挑战:

  • 供应商锁定,即提供无服务器基础架构服务的云提供商有限,因此如果企业需将应用程序迁移到新一云平台时,需更改代码,甚至更改设计或体系结构。

  • 低控制度,无服务器基础架构所提供的的托管和虚拟化服务,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但这也意味着企业将系统控制权全权交给第三方供应商,企业的使用方式也因此受到严格的限制。

  • 无服务器操作与传统服务器操作完全不同,需要技术人员学习以代码和 API 为核心的新交付方式。


用户建议


无服务器基础设施并不意味着传统 I&O 领导者的终结。相反,无服务器架构会改变 I&O 的操作模式。为了适应无服务器的现状,I&O 领导者必须:


  • 将事件驱动应用程序架构的成本和不同供应商的定价纳入考量,管理成本和预算。

  • 更新数据分类策略和账户管理,让内容存储对象,也可代表代码和数据。

  • 重新思考应用管理的 IT 运维问题,重点关注安全、监控、调试三个方面,确保应用程序满足 SLA (服务级别协议)。当进行本地部署时,可让服务提供商支持,保证效率。


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技术与前沿趋势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志凌海纳SmartX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