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见证中国智慧: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获多方突破 72小时内能筛查300种病原体

2017-03-26 中国病毒学论坛


72小时快速查明300种突发传染病原;

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检测实验室

和800多个哨点医院组成的跨部门、跨地区传染病监测技术网……

我国将如何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挑战?

科技创新如何让百姓安心?

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获多方突破

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11天内,大大降低了输血传播风险;300种已知和未知病原,有了72小时内鉴定的筛查技术体系……


3月21日从科技部获悉,2008年启动的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取得显著成效。“突破一批制约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使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说,这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比如我国鉴定发现了H7N9病毒、‘超级细菌’等一批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新病原体,研发了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输入性传染病的病原感染检测试剂。”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防治专项技术副总师徐建国说,国际先进水平的病原体筛查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在突发疫情处置病原确认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据悉,我国还形成了病原体分子分型监测核心技术体系,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基于传染病症候群的病原谱监测研究实验室网络,由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省市级区域重点实验室和800多家医院实验室组成,针对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疹、发热伴出血、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多病原开展监测。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突发疫情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徐建国说,“十三五”期间,专项将完善重大传染病诊防治体系。


要点速读

⊙我国初步建立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

⊙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2020年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智慧”为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



我国初步建立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

从科技部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已初步建立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我国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传染病防治专项”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防治水平为目标,分阶段落实。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说,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核心技术,构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体系,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防护产品,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建立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技术平台,为降低发病率、病死率提供科技支撑。


基于专项的科技支撑,我国面对重大突发疫情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我国建立的由12个核心实验室、91个检测实验室和800多个哨点医院组成的跨部门、跨地区传染病监测技术网络,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寨卡热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病毒诊断试剂“援非抗埃”实现“零感染、打胜仗”的目标。


“经过多次实战检验,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在突发疫情处置、病原确认等工作中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认为,这一体系的建立能够极大提高疫情快速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民众信心,减少社会恐慌和对经济发展的冲击。


72小时内查明突发传染病原 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多年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人们对突发性传染病有了“切肤之感”,也正是从这一标志性事件起,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和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病死率明显降低……我国启动实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以来,以科技突破为重要抓手,在传染病防治的关键核心领域抢占制高点,从“监测、筛查、救治”环节三位一体初步构筑了保障亿万人民健康的传染病“防疫大堤”。


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72小时对于普通人来说,不过是短短三天,但对于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而言,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与时间赛跑,越快越能挽救更多生命。


在江苏省疾控中心,一接到疫情报告,便会立刻组织人员奔赴疫情一线,调查处置,采集样本送实验室检测,尽快做出预判。在这里,一支30人左右的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常年待命。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介绍,我国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已初步建立72小时内筛查300种已知病原体的检测系统。针对突发不明原因疫情中的未知病原筛查,建立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样本深度测序分析技术,形成了对新病原体的识别鉴定能力。


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表示,72小时内筛检标本识别新病原,使我国传染病检测技术和诊断试剂在前沿性、集成性、系统性和标准化等方面明显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初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发热、呼吸道、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出疹和脑炎脑膜炎五大症候群病原谱,分离了一大批菌毒株,通过病原学数据的获得,深化甚至修正了以往从临床诊断上对地区传染病流行病原的认识,为深入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本底资料。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表示,通过项目实施,我国初步形成了“临床-疾控-科研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锻炼和提高了防控队伍的病原检测、分析和新病原研究发现的技术能力,并在H1N1流感、H7N9流感监测和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科技让人们面对突发疫情更从容


疫情常有季节性,可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说来就来。


2010年8月,南京市鼓楼医院曾陆续发现20多例因食用小龙虾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将消费者吓得不轻。


“当年发现的病例,在国内是第一次报道。”江苏省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评价所所长甄世祺说,患者发病前24小时都吃过小龙虾,排除了导致肌肉溶解的化学物质后,只能归因于小龙虾。


作为一种未知的生物毒素,目前依然无法检测。但甄世祺等人没有气馁,他和团队不厌其烦地调查、取证、溯源,至今完成共计2600多种化合物的检测和排查工作,形成了丰富的数据。


秦怀金告诉记者,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以来,我国不仅在艾滋、乙肝、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技术能力显著增强,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更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徐建国表示,随着我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当突发疫情来临,曾经的恐慌和手足无措将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通过科学的检测、筛查和救治,增加防范风险的信心,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从“零散不均衡”到“全链条流程”:让传染病防治更有力。

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2020年将达国际先进水平

传染病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秦怀金指出,到2020年,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8年来,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集成优势资源,进行协同攻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专项取得显著成效。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突破一批制约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智慧”为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

传染病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秦怀金指出,到2020年,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染病防治专项实施8年来,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集成优势资源,进行协同攻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专项取得显著成效。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突破一批制约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为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智慧”为全球传染病防治作出贡献


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应用于我国应急队伍在塞拉利昂的实验室检测;新发现H7N9、H10N8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并与全球共享病毒检测技术,为全球流感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病毒没护照,传播无国界。”高福表示,抗击埃博拉病毒不仅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从中汲取了我国在海外防控传染病的“经验和营养”。


此外,针对H7N9流感这一新发传染病,我国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中承担任务的研究团队,利用专项研究中的技术和组织基础,积极开展了H7N9病毒的病原识别与确认、诊断与治疗等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并积极防控疫情,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美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赞中国具有同美国同样的快速发现并确认新发传染病病原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中表示:“中国对H7N9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

本文来源:中国科技网

本期编辑:蒲公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