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大学金冬雁教授解读:今年的香港流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7-08-15 中国病毒学论坛


新华网八月六日报道“香港今夏因流感死亡人数已升至315人”,八月五日新华网微博还说“死亡比率为2.1%,在总死亡人数上超过香港SARS时期”。中央电视台八月九日也报道“香港:夏季流感持续超320人死亡”。许多准备来香港的朋友都追问今年的香港流感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在内地接种的流感疫苗能不能预防香港爆发的流感等等。其实,类似的情况在2014-2015年度也发生过,惊动北京,连先生也来电查问。面对行家,当时我只说了“季节性流感”五个字,先生已成竹在胸。我们今年的期末考试题目,问的就是为什么今年的季节性流感特别严重。


根据历年统计,凡是H3N2亚型流感病毒流行的年份,疫情总是比较严重,中外概莫能外。由于今年流行的主要亚型正是H3N2,此亚型毒力较强,致病性较高,应为造成疫情较重的根本原因。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小变异,专业名词称之为“抗原漂变”(antigenic drift),也就是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基因上发生的点突变。漂变后与往年的疫苗株有差别,疫苗的保护效果会有所下降甚至丧失。每年二月世卫专家都要根据分子流行病学资料对当年所用的疫苗株作出预测和建议,然后生产商再据以生产疫苗。流感疫苗的最强保护期只有六个月,因此需要每年接种,不像乙肝等其他一些疫苗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终身免疫。专家的预测不可能百发百中,有时会出现预测赶不上变化的情况。疫苗生产需时六月,出品时流行的亚型也可能改变。例如2014-1015年度,流行的主要亚型是H3N2,毒力本来就比较强;而预测的偏差使疫苗效果成疑,如雪上加霜。今年有没有因为新的抗原漂变使疫苗失效的情况,暂时还没有确凿证据。丹麦的最新研究认为N121K点突变可能影响疫苗效果,值得注意。以上基本解答了世界各地今年季节性流感特别严重的主要原因。


至于是否今年香港爆发的流感要比其他地区更严重,答案是否定的。香港弹丸之地,病例数再多也有限,其死亡率大约2%,与往年或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无明显差别。香港公立医院向所有居民提供适切的医疗服务,流感爆发时压力自然会提高。从特首以下各级官员责无旁贷,严阵以待,自是政府应有之义。问题是,从2014-2015年度开始,特区政府顺应社会的要求,及时公布流感死亡例数,并积极向社会和外界讲清楚说明白。因季节性流感死亡的绝大多数是老年长期病患者,本身罹患其他严重疾病,流感成为造成死亡的最后一击。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根本不作流感病毒检测,也不计入流感死亡,更不会实时公布流感死亡数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公布数据,不代表问题不严重。而香港已如实公布数据,也不表示问题更严重。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大学专家至今在公众中享有信誉,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值得庆幸的。


香港实行信息公开,是有信心的表现,对于预防流感也是有利的。其理念是比较先进的,经过几年的实践也表明做法完全可行。为减少季节性流感造成老年病患者的死亡,可及早处方特敏福并适当扩大其在老年病患者的使用范围。过去担心多用特敏福会加快出现抗药性,近年的实践已证明属于过虑,可大胆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综上所述,今年的香港爆发季节性流感,情况及严重程度与世界各地并无明显区别,不必大惊小怪。


季节性流感造成的生命及健康损失不可谓不巨大,从公布的数据中可见一斑。但季节性流感与SARS及禽流感不可同日而语。SARS病死率约10%而H5N1与H7N9禽流感病死率分别为60%和40%。SARS及禽流感目前没有疫苗可供使用,属于新发的严重传染病。也可以说,季节性流感是已知的鬼怪,而SARS和禽流感则是未知的恶魔。在新闻报道中加上“在总死亡人数上超过香港SARS时期”的字眼,却未作深入和专业的分析评论,客观上造成了不良效果,也为一众无知的标题党留下发挥的余地。


看来从事传染病的新闻报道,必须尊重专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否则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损失,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


金冬雁教授 图片来源:汕头大学医学院


金冬雁教授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融合生物化学与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他及他的研究团队,于2008年揭示了可导致鼻咽癌的EB病毒利用其本身表达的小RNA分子,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存活原理。在2011年又发现细胞中负责侦缉病毒的蛋白RIG-I,需要一种RNA结合蛋白PACT的辅助,才能成功开启并维持其抗病毒效应。近年来发表包括Cell,Nat. Cell Biol.,Mol. Cell,PLoS Genet.,J. Exp. Med.,EMBO J.等在内大量有较高影响的学术论文,是国际公认的病毒与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之一。2008年金冬雁教授荣获“香港大学优秀科学家”奖,2014年入选裘槎基金会“优秀科研者奖”,2015年被授予“香港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来源: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627&do=blog&id=1070831

本期编辑:Ton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