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路消息汇总:新冠毒性已经很低,病死率低于流感!

张文宏 生命科学前沿 2022-04-13


张文宏: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

抗疫两年多,全国同心协力,拒病毒于国门之外,维持了非常低的感染率与病死率。但是春节过后,先是香港迅速进入了第五波疫情,从1例病例破防到全面失控也仅仅用了1个多月。这波奥密克戎BA.2 速度很快,内地和香港大多数都是这一株。

国内这波疫情目前处于指数级上升初期。我们团队对感染病例数进行监控时发现,整个两月份我国一直处于全国性的散发病例低水平流行中,不过一直控制的很好,总例数都在200例之内。但是3月初以来,从3月1日的每日119例到3月12日的每日3122例只用了11天的时间,这还是在全国性不放松对新冠的积极监测与防控的态势下发生的。



由于短期内出现了大量的病例,全国各地难免显得有些慌乱,上海也不例外。上海的精准防控在这次奥密克戎BA.2传播之际,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感到非常吃力。

在对病毒传播的迅速遏制与较大面积的管控中,平时最有特点的上海温度似乎随着抗疫的紧张度上升而有所下降。其实,我们和病毒的争斗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但是防控的节奏不能乱,大家对于下阶段防控的信心不能丢失。当前,为了实现社会面的清零,上海虽然没有停摆,生活都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节奏已经开始慢下来,并且迅速对重点区域开始进行精细的管控与筛查。我们相信,奥密克戎BA.2再快,也会受制于生活节奏的慢下来。我们只要慢下来,病毒就快不了。


与此同时,香港同胞与新冠第五波疫情的争斗非常激烈,但也积累了大量的与病毒斗争的经验。今天下午,我和香港大学的病毒学家讨论了数小时。对于未来,我们都有高度一致的看法:

1. 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香港这轮疫情死亡的病例除了年纪大是高风险因素外,绝大多数有明显的基础疾病。换句话说,免疫功能正常,打过疫苗的,无论是何种疫苗,只要是加强过的,基本上都没事。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2.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有人说病人中94%的打了疫苗还感染,说明疫苗没有用。这就不讲道理了。现在国际旅行的人疫苗接种率很高,达到90%以上,其中不到5%的入境时候被筛查出来有核酸阳性。你去看这感染的5%的人,当然是大多数打过疫苗,这可以理解为打了疫苗仍有突破感染的机会。但是重症率与死亡率真的低于流感了。

3. 香港数据,新加坡和英国数据都显示,不打疫苗不一定有事,因为病毒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弱了。但是有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打过疫苗的。在香港这次疫情中,死亡个案中,有 89.4%的人并无接种疫苗或只注射了一针疫苗。而 80 岁或以上的死亡个案中,更有 91.5%的人未接种或只打了一针。根据死亡率分析,接种一剂或未打针人士的整体死亡率是 2.03%,相较接种两针人士的 0.09%,有 23 倍的差别。


4. 3 月 10 日英国《每日邮报》称,由于经过群体感染与高水平的疫苗接种,包括付出了惨痛的群体感染过程中大量人员的损失,新冠肺炎在英国的致死性已经低于流感。病死率下降了七倍,仅为 0.03%。由于 奥密克戎已经变得很温和,在实现了广泛接种和自然感染率的国家,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对于未来抗疫,我们应该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不是整天在争论是清零还是共存。

1. 这个病毒的病死率已经很低很低,在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病死率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我们中国如果现在迅速开放,会引起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感染,即使再低的病死率也会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和社会生活的短暂休克,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2. 我国现在高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相当高的比例由于害怕疫苗接种的副作用,还没有充分接种,一旦普遍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下阶段我们无论如何要对这部分人群做好保护。

3. 通过最近全国各地的疫情应对情况看,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大量病例同时出现的准备。现在全面开放一定会出现医疗资源挤兑,造成难以预计的过度死亡。

4. 因此,近期我国继续采取社会面清零策略,将传播极快的奥密克戎第五波疫情压制在完全可控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持久性地采取封城和全检测的策略。

5.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老年人普遍的第三针接种,以及更好的疫苗与疫苗接种策略,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下一次更大规模输入与本土疫情叠加时所需的完整防控体系和充足医疗资源的准备等。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这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准备都没有做好,能躺平吗?

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当然很多人也不同意过于乐观的观点,对比饶海教授点评到:

文宏贤弟:

我比您年龄大一些、加上您和我哥、我父亲都有同校的关系,正好倚老卖老占点便宜,认您贤弟🍔🥃。

朋友圈里您的观点又铺天盖地的转起来了,一不小心就点开了🤗😭😂。

去年12月17日,您发文称:“这将是疫情应对的最后一个严冬”。懂生物学的人都不以为然,如果您没与上帝交流、或者上帝并不存在,您如何知道这是“最后一个严冬”?🙈🧉

今天,2022年3月14日,您再发文称:“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的冬夜还是倒寒春?”

这是要用俏皮话掩盖自己12月错误的可能性吧。

如果6月份再来疫情,您要用“六月雪”来形容吗?

2022年底的冬天,您能够担保不会再流行?全人类的灾难压您一人身上不公平啊。

今天是爱因斯坦的生日,但显然不需要爱因斯坦的智力就知道您一再说错话,而不愿意承认,甚至不能排除您用一个俏皮的谎言掩盖另外一个错误。

您做了好事、善事,在疫情中大部分机构失去信誉的情况下,您安稳、安稳、帮助了很多人。

只说那是心理按摩显然不够尊重您的努力,确实起了好作用。

应该肯定、应该表扬。

但您应该尊重公众对您的支持,只在您懂的时候发言,而且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应该大大方方承认错误。

虽然个人盼望张贤弟的预言每次都是对的,但是,个人对您的尊重,不能代替事实,不能代替科学。

病毒的突变,依据核酸序列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突变的目的不是让人生病,也不是为了增加或者减少流行,而且迄今不受人的控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这些,文宏贤弟可能需要加强学习演化论,加强学习核酸的生物学、化学、物理学。DNA复制有错误是必然的,出错率是多少,纠正出错的修复机制是怎么工作的,都属于比较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您的医学训练中,如果万一这些方面有欠缺,也不是天大的事情。只是:“知之为知之 知不知为不知”,很重要。有时背诵孔夫子的语录,不完全是坏事。

其实早在两年前就不好意思的把张老师“屏蔽了”,那时笔者还在美国,美国已然是一团糟的时候;您倒信心十足,认定美国完全不会有问题!隔着千山万水在大夸美国地广人稀,医疗条件优异,那里顾阿拉当时的忧抑。🤨😤🤧🤯

两年多的疫情过来,看看各国的曲线,唯一可以预测的是以后疫情的发展难以预测。虽然两年中,一直有人在预测,总有人很乐观,有这个办法,那个妙计。一直有人在转发,包括自称有这方面管控责任的某领导同学,二月份转发了说三月份形式会一片大好,开始放开的“令人振奋”的消息。完全不顾周围的情况,单位春节过后都没“开张”,现在更是“关张”。

看一个人预测未来靠不靠谱,很容易判断,就看他以前的预测是不是对了。张贤弟在某些方面肯定靠谱,在预测上面好像有时离谱。去年已经说是最后一个寒冬,现在国内严峻形势走向难以判断,甚至有开始恶化的倾向,还说倒春寒,眼看着都要入夏了。一边说着“病毒的毒力真的是明显降低了”“新冠病毒现在可能甚至没有流感那么致命“”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一边说“这些都不是我们躺平的理由”。这箱您说“病毒的毒力”明显弱了,那乡好像说delta克朗极具杀伤力。如果谁都信的话,脑袋瓜子都晕乎了。您好歹该算专业人员,不能让大家镇定,至少不要推我们坐过山车🎢吧,年纪大,受不了耶。🍉🤯🙈

现在是不是像您说的最困难的时候,真不好说。当然这一关早晚都会过,只是已经这么晚了,还不停说会早,大家自然愿意听,心理麻醉比忧郁总要好的,只要气不泻。

任何一个新的病毒流行,如果没有重复以前某个病毒流行的规律,那么全世界都没有人能够预测。

成千上万的人“预测”,其中必然有人瞎碰到巧合,那不是预测成功,而是统计规律。

我爸也是医生,我非常尊重医生,早晚也会落入医生的手术刀下🤧😭。

但是,如果科学基础功底不够,就没有必要在自己的弱项显示高明。

希望您再接再厉,在自己有优势的方面,帮助和服务需要心理安慰的人群。在科学方面,该藏拙就藏拙🍑🥩🧋🍻🍾


来源:张文宏微博、网络、饶议科学


往期推荐1.香港新冠死亡率全球最高,究竟为何?2.英国新冠死亡率已低于流感,降至 0.03%!率先与病毒共存3.青年教师沦为“科研民工”,“非升即走”终于引发两会关注!4.代理商敲定!辉瑞新冠口服药在国内上市销售加速,定价如何?市场会有多大?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199024878

微信学科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