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例!为儿吸血,父患狂犬病!狂犬病毒可能已具备突破黏膜屏障的能力?

病毒学 生命科学前沿 2023-05-13

作者 | 华中农大WN

注 | 转载留言即可

据统计,在中国95%的狂犬病毒是由狗传播的、其次是通过其他食肉哺乳动物传播,如蝙蝠、猫、狼等。那么,人们长担心的和猫猫“么么哒”是否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呢?通常认为,在不破坏黏膜组织或者无伤口、无出血的破溃情况下是不会具有感染狂犬病风险的,主要是目前对于狂犬病主动突破黏膜屏障的直接证据极少。因此,和猫猫常规的亲密接触通常被认为是不会传播狂犬病的。

然而,2019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与东南大学南京第二医院的研究者们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旗下重量级期刊EID(Emerging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狂犬病突破黏膜屏障的首个直接证据重要案例分析,为狂犬病可直接通过粘膜屏障进行传播提供了充分且有力的证明。

案例回顾:

2013年8月19日,中国江苏省北部一名17岁的男孩被流浪狗咬伤左腿,小腿肌肉(腓肠肌下部)受伤流血。由于担心感染狂犬病,家人及邻居一边将流浪狗打死并进行了深埋,一边又立即用清水帮小男孩清洗伤口,41岁的父亲江某爱子心切,在挤出血液后又蹲下身子继续吮吸伤口里的“有毒液体”,一连吸出七八口并吐出,随后自己也用清水漱了漱口。之后,父亲将儿子紧急送到当地医院并接种了暴露后狂犬病毒疫苗(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和疫苗)。由于考虑疫苗费用较高,且自己没有直接被流浪狗咬伤,吸出来的血也及时吐出来了,江父就没有注射狂犬病疫苗。并心想:“自己应该不会有这么坏的运气而感染病毒吧”。

好景不长,2013年9月23日,这名男子因病情严重被送往南京第二医院,此时已有2天的一般病史:睡眠障碍,醒来有冷汗,对空气和声音情绪反应不稳定,咽肌的非自主性收缩,喝酒和吃饭时出现窒息的现象。就医检查时,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失常、精神错乱和幻觉。收集唾液通过逆转录PCR检测狂犬病病毒RNA呈阳性。患者接受全身支持和症状治疗,但不幸于9月24日死亡。

狂犬病毒: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死亡率几乎为100%。病毒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狂犬疫苗做出了深入的研究

病毒防治:

标准的狂犬病免疫流程(暴露后):(在狗咬后1小时内)立即使用标准程序清洗伤口,并进行暴露后预防(狂犬病高免疫球蛋白人用狂犬病疫苗);在咬伤后的第3、7、14和28天注射4剂狂犬病疫苗

不难发现,该患者狂犬病临床进展迅速,虽然该患者的潜伏期为33天(与大多数患者的潜伏期为20-60天一致),但患者在出现经典的愤怒性症状3天后即死亡。而截止到目前(5年后),经过科学防治的该病人的儿子依然保持良好的健康

狂犬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被感染的狗和其他动物咬伤。目前已经被证明的罕见的传播方式或途径还包括粘膜暴露(有出血或伤口、破溃等)、气雾剂吸入、器官移植和被感染的狗咬伤的人的伤口造成的血液污染

控制人类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所有狗和其他家庭宠物进行强制性接种,但对资源有限的国家而言,广泛接种疫苗就目前的现状来讲是不可行的。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重新建议所有的家庭宠物都要接种狂犬病疫苗,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实施疫苗接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在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预防人类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免疫)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

本报告的狂犬病病例是由一只可能感染狂犬病(未对流浪狗进行狂犬病毒核酸检测)的流浪狗咬伤造成的伤口“经口腔吸毒血”后获得的。很明显,病毒通过受害者的口腔粘膜进一步感染了病人

狂犬病可通过粘膜暴露传播。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引起人们重视:与未经疫苗免疫的猫猫狗狗“么么哒”同样具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

同样也提醒临床医生,更加需要向意识薄弱的人强调暴露后狂犬病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之大对于有暴露风险的人接受狂犬病疫苗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文献请参考: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78212/

往期推荐1. 重磅!中国首次发布官方数据:自开放以来,一个月内,近6万人死于新冠2. 利用人体内的古老病毒治疗癌症,这项Cell论文成果获美国防部资助3. 最新丨新冠阳性人数呈上升趋势;近1周在院感染者波动增加,在院重症患者有所增加,4月27日为19例重症——中疾控发布全国疫情情况4. 中国女留学生成美国知名大学校长,看了她的奋斗史我瞬间不emo了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