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在西元前,人类最早记录的接吻,竟然在4500年前!对病毒传播影响巨大!

病毒学 生命科学前沿 2023-06-07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还是咱家周杰伦说的对呀!下文发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类不仅擅长谈情说爱,还对接吻传染病毒有着自己的理解。

正文

接吻是我们生活中表达爱意的方式之一。接吻通常区分两种类型,即友好的父母接吻和浪漫的性爱接吻。尽管友好的父母亲吻在不同时间和地域的人类中似乎无处不在,但浪漫的性亲吻在文化上并不普遍,它在分层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近日,哥本哈根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古代中东人民在 4500 年前就开始了接吻。他们的研究发现,人类唇吻的最早证据起源于南亚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能从那里传播到其他地区,同时加速了单纯疱疹病毒 1 的传播。该研究题为“The ancient history of kissing”。

该研究作者表明:“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这是存在于今伊拉克和叙利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早期人类文化的名称,人们在粘土板上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数以千计的粘土板保存至今,它们包含了明确的例子,表明接吻在古代被认为是浪漫亲密的一部分,就像接吻可以成为友谊和家庭成员关系的一部分一样。因此,接吻不应被视为仅起源于任何一个地区并从那里传播开来的习俗,而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在多种古代文化中都有实践。

研究人员进一步说明,以往对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与人类关系最近的亲戚)的研究表明,这两个物种都参与接吻,这可能表明接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可以在不同文化中找到。

接吻促进了生物体传播

除了对社会和性行为的重要性之外,接吻行为在整个历史上可能在促进口腔传播微生物的转移方面发挥了次要和无意义的作用,它可能导致疾病。自历史伊始,传染病就已经存在,病原体和宿主之间不断展开进化军备竞赛。提取古 DNA 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得人们能够在古代人类遗骸中检测多种病原体基因组,例如单纯疱疹病毒 1 (HSV-1)、Epstein- Barr病毒和人类细小病毒 B19。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的传播途径感染人类,包括唾液,使任何接吻行为成为传播感染的潜在手段。从人类遗骸中提取的微生物基因组的确认可追溯到数千年前,这表明在历史时期甚至史前时期就存在可能通过接吻传播的生物体。

通过性接吻传播文化习俗

最近,一项有趣的研究展示了古代欧洲人类 HSV-1 基因组,这些基因组源自公元 253 年至 1700 年的人类骨骼牙科材料。作者发现青铜时代 HSV-1 的主要谱系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这种转变的发生是由于 HSV-1 的额外横向传播途径,可能与新文化习俗的引入有关通过迁移,例如浪漫的性接吻。鉴于此示例,表明 HSV-1 的症状可能包含在描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疾病症状的大量医学手稿中。尽管在使用回顾性诊断(通过将症状与现代疾病的症状相关联来解释特定疾病的古代描述)时应谨慎对待这些材料,但不可忽视的是,古代医学文本受到各种文化和宗教观念的影响。

古代对于疾病感染的做法

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类如何感染疾病的想法与现代理解不同,美索不达米亚人并不将bušānu或一般传染病的传播归因于接吻。无论如何,某些文化和宗教因素对这种做法进行了部分社会控制。这种对亲密关系的监管可能具有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未被认识到的好处。尽管如此,传染病的经验可能带来了其他实用的方法来避免通过体液感染。在大约公元前 1775 年的一封信中,宫廷后宫的一名妇女患上了一种引起病变的传染病,为了避免感染,每个人都被告知不要用她的杯子喝水,不要睡在她的床上,也不要坐在她的椅子上。

总之,解释浪漫性吻的古老文化传播具有挑战性,而且它似乎有许多独立的起源。虽然有些社会可能没有实行浪漫的性吻,但它在大多数古代文化中一定是众所周知的,这可能表明它几乎具有普遍性。支持这一观察的书面文件起源于分层和复杂的社会,问题仍然是这些发现是否只是复杂国家级社会中的典型行为。有证据表明,接吻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可能代表着对 HSV-1 等经口传播微生物传播的持续影响。因此,接吻似乎不太可能在其他当代社会中作为一种直接的行为适应而出现,这无意中加速了疾病传播。最后,关于接吻作为疾病传播媒介的争论说明了跨学科方法的好处,即通过社会互动全面呈现历史疾病传播。

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f0512
往期推荐1. 万毒之王蝙蝠-冠状病毒全球感染流行估计值数据库建立2. 二阳来袭! 最新Nature综述《新冠药物设计》3. SARS-CoV-2溯源起源再添关键证据:我国学者首次在蝙蝠样本中发现具有furin蛋白酶切割位点的β冠状病毒4. 中科院院士高福呼吁关注mRNA疫苗新技术!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小编微信

注: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喜欢本篇?让我们知道你“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