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C:施一公院士团队剪接体领域再添重磅成果!首次发现 RNA 解旋酶新作用

2015 年,历经数代科研人员艰苦卓绝的努力,剪接体以原子分辨率的完整结构问世,从此揭开了剪接体的神秘面纱。即剪接体是一个巨大且高度动态的分子机器,其核心组成元件为 5 种核内小核糖核蛋白复合物(snRNP),分别为 U1,U2,U4,U5 和 U6 snRNP。
2019 年 12 月 9 日,施一公院士团队(万蕊雪一作,目前在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杂志发表重磅综述:How Is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Spliced by the Spliceosome? ,该综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剪切体如何剪切前体 RNA 的过程,前瞻性地提出有关剪切体研究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4 年 1 月 9 日,施一公院士团队在 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Branch Site Proofreading by Human Spliceosome,首次报道了人源 17S U2 snRNP 复合物和剪接体 pre-A 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结合生化和功能实验,揭示了剪接体进行分支位点选择、校正的分子机理。
时隔半年,2024 年 7 月 27 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及其团队副研究员占谢超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ctivation of human spliceosome,该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捕获了催化前剪接体 (B 复合体) 和催化活化剪接体 (B* 复合体) 之间的六种中间状态:pre-Bact, Bact-I, Bact-II, Bact-III, Bact-IV 及 post-Bact,它们在 B 和 B* 配合物之间架起了关键的桥梁,分辨率分辨高达 3.4 Å, 3.0 Å, 4.2 Å, 3.0 Å, 3.3 Å, 3.0 Å,并重新确定了人类 C 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3.4 Å),首次揭示了 PRP2 在剪接体激活中的关键作用,概括了人类剪接体在其催化活化过程中的分子编排,为深入探索剪接体的细节和功能信息开辟了新思路。
图1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1. 人类 Bact 复合物六种不同构象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
人类的 Bact 复合体被认为是高度动态的,那么如何深入理解剪接体的活化机理呢?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团队需要获取对剪接体活化及其相关中间状态的详细结构信息。该团队克服巨大的技术障碍,从 17,070 张显微照片中,选择了约 460 万个冷冻电镜颗粒应用于复合物三维结构重建,捕获了催化前剪接体 (B 复合体) 和催化活化剪接体 (B* 复合体) 之间的六种中间状态:pre-Bact, Bact-I, Bact-II, Bact-III, Bact-IV 及 post-Bact,再次优化了人类 C 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它们的分辨率高达 3.4 Å, 3.0 Å, 4.2 Å, 3.0 Å, 3.3 Å, 3.0 Å, 和 3.4 Å,其核心区域的局部分辨率大多能达到 2.8-3.2Å,能够清晰识别蛋白质组分和 RNA 元件。
图2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结构分析显示,在 Bact-I 中,PRP2 与若干剪接因子共同被加载。因此,Bact 复合物的六种不同构象代表了 B 复合物和 B* 复合物之间的中间状态。以 pre-Bact 为例,U6ISL 和 U2/U6 双链的螺旋结构 Ib 和 II 已初步形成,但 Ia 尚未形成。其中,分支位点(BS)距 5′SS 约 60 Å。5′ 外显子仍然固定在 U5 snRNA 的拓扑环 I 上。
与 Bact-I 相比,Bact-II 中的 U2 snRNA 发生了明显的转位,螺旋 II 略有位移。与 Bact-II 相比,Bact-III 中的 U2 snRNA 部分继续位移。在 Bact-III 向 Bact-IV 的过渡中,螺旋 II 移动到 C 复合物中。U2 snRNA 的这些变化都伴随着特定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图3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2. PRP2 在剪接体激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以往研究显示,剪接体激活是由 BRR211-13 解旋酶触发的,目前已出现令人信服的新证据表明,另一个 RNA 解旋酶 PRP2 也扮演着关键角色。PRP2 在剪接体激活过程中承担怎样的作用呢?
研究结果显示,PRP2 在 pre-Bact 中不存在,并在 Bact-I 的外围区域被招募,与 SF3B1 的 N 端区域松散接触。且从 PRP2 的 N 端延伸部分的螺旋结构与 PRP8、PPIL4、SKIP 的 C 端和 pre-mRNA 相互作用。
此外,PRP2 中的三个残基(Arg503、Leu709 和 Arg998)与 Bact-II 中 多嘧啶序列(PPT)的碱基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阻止 pre-mRNA 向其 5′ 端反向滑动。值得注意的是,从酵母到人类的四种 PRP2 错义变体(R503A、T674M、L709A 和 R998A)均显示出剪接水平的降低。
图4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3. 剪接体激活过程中的成分变化及 U2 snRNP 的重排
那么,剪接体激活过程中成分是否会发生变化?U2 snRNP 如何经历显著的运动以促进激活呢?为回答上述问题,研究团队通过 Bact 复合物的六种不同构象,揭示了在人类剪接体激活过程中发生的逐步组成变化。在 Bact-I 到 Bact-II 的转变过程中,SRRM1、SF3B6 和 RES 复合物被释放。在 Bact-III 到 Bact-IV 的转变过程中,PPIL2 和 SF3a 组分 SF3A1/SF3A2 被释放,RNF113A 和 SF3a 复合体在 post-Bact 中完全不存在。
与此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剪接体的激活涉及 U2 snRNP 位置和构象的重大变化,U2 snRNP 由 U2snRNA、SF3a 复合体、SF3b 复合体 和 U2snRNP 核心(U2-A′、U2-B″ 和 U2Sm 环)组成。其中,在 B*/C 复合物中,SF3b 复合体完全解离,U2 snRNP 核心区域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总之,这些结果揭示了剪接体组分和构象重排的有序通量,这些重排有助于组织催化中心。
图5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总结与展望
众所周知,由于剪接体高度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获得不同状态的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一直被公认为世界难题。该研究首次发现了 PRP2 在人类剪接体活化过程中发挥的一种以前未曾认识到的关键作用,再现了人类剪接体在催化活化过程中的分子编排,为深入理解剪接体相关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通讯作者简介:(上下滑动查阅)

施一公,1985 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 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95 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8 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 讲席教授。2008 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2018 年至今,担任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校长。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 RNA 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曾获舍尔学者基金会颁发的舍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及雷拓爱伦基金会颁发的雷拓爱伦学者奖(Rita Allen Scholar),2003 年「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0 年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 年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2010 年谈家祯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2014 年度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2014 年「吴阶平-保罗 • 杨森医学药学奖」、2015-2016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6 年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2017 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17 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7 年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成就奖,2020 年陈嘉庚科学奖。200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 年 5 月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2013 年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占谢超,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施一公团队),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施一公教授,代表性工作为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如人源剪接体、核孔复合物等,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 Cell Res、Mol Cell、Science、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文章链接:

Wan R, Bai R, Zhan X, Shi Y. How Is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Spliced by the Spliceosome?. Annu Rev Biochem. 2020;89:333-358. doi:10.1146/annurev-biochem-013118-111024

Zhang X, Zhan X, Bian T,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branch site proofreading by human spliceosome. Nat Struct Mol Biol. 2024;31(5):835-845. doi:10.1038/s41594-023-01188-0

Zhan X, Lu Y, Shi Y.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ctivation of human spliceosome. Nat Commun. 2024;15(1):6348. Published 2024 Jul 27. doi:10.1038/s41467-024-50785-0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来源:丁香学术

     


主编微信

(商务合作,重要事宜)


赵编微信(加群小助手)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昵称+单位+研究


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神经科学群、临床医学、肿瘤学科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赵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生命科学前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