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问西什库艺术季,“艺术进社区”是不是伪命题?

大书智美学俱乐部 Mstudio 2020-09-02

Art Event

▲西什库艺术季主视觉


▲西什库艺术季开幕式,社区领导、策展人、艺术家发言及合影


摘要:7月14日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九思文创园,由大书智美学俱乐部和Mstudio发起的“西什库艺术季”正式开幕。近百家媒体对这种“艺术进社区”的大型艺术活动进行了报道,社区各领导也积极参与了艺术活动并发言,表示极大的支持。“艺术进社区”,可想而知有一定的难度,两位策展人为什么要做?十问西什库艺术季,听两位策展人怎么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1344w09o1g&width=500&height=375&auto=0▲首届西什库艺术季开幕视频


1、第一届西什库艺术季的主题是“敲门”,可以说说吗?


西什库这个地方,是明代皇家的十个库房,它是向市民封闭的。这次西什库艺术季的“敲门”,寓意是敲开艺术宝库的大门,接着让艺术去敲响更多人的心门。英文是采用一种南方的发音COMAN。

 

西什库艺术季主要分三个阶段:进门——当代/观念(30天);串门——社区/故乡(40天);出门——儿童/未来(31天) 。第一阶段就是邀请社区居民“走进艺术大门”,与大量极富实验意义的当代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同时推动社区艺术与社区、科学、媒介、教育、经济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互动,启发共有的“艺术+社区”创造力。

 

开幕当天,我们邀请了四十位艺术家,带来约50件作品,包装绘画、摄影、装置、雕塑、影像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策展人对每件艺术作品都进行了详解,使社区居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当代艺术。可以把这种形式理解为“敲门砖”,先把艺术引进门,然后看看是否能引发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在开幕当天我们还邀请了摄影师、舞蹈艺术家、音乐人与艺术家,以及本地居民一起互动,在大家一起参与的艺术项目中,把开幕活动推向高潮。




▲西什库艺术季部分展览作品


2、艺术家对于把当代艺术引入社区,是什么看法?


开幕仪式中,有三位艺术家代表发言,从中或许能可见一部分艺术家对这类活动的看法。其中,王轶琼是一位极为习惯根据日常生活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在他看来艺术就像筷子有它的两面性,做为“筷子”本体是它的功能性,而它从竹子而来的,就在说艺术的原生态。艺术进社区,是艺术原生态的更多体现。艺术家傲飞主要从事新媒体影像和摄影创作,她说她的很多艺术灵感反而是很多日常生活里的人带来的。孙策从自身经验出发,他觉得日常生活本身并不能指导艺术,但很多艺术形式,包括艺术,电影,文学,音乐,戏剧,通过我们这些不同的艺术形态,可能使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会更多领悟。


开幕式中另有三位艺术家进行了现场艺术活动。摄影师轱辘是一个明显带有亚文化气质的摄影师,他主要的拍摄对象也大多是这一类群体。这次拍立得小项目,他带了一顶写着“最高”字样的帽子,在洗手间门口进行拍摄,这是他诙谐戏谑的一种表达。刘耀华曾在“M的房间”实施过他的个人项目《无效动作》,这次他把项目中的一部分环节,如踩气球的动作带入到艺术季的活动现场,用一个看似游戏的方式,带领居民去领悟他的严肃话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吉木的装置作品,和摄影师王小树、舞蹈表演艺术家Tina及音乐人DIZZYDI、鼓手洋子的合作。吉木在创作中有一个苦恼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艺术家都面对过的,即怎么跟父母解释“什么是当代艺术”。这次艺术项目把社区居委会曾经用公共空间帮助居民晾衣服的事情,结合吉木等艺术家一同创作的作品《趁月光好大家都来晒衣服吧》,邀请到居民的大叔大妈们一起完成。


▲西什库艺术季部分展览作品


3、同样,社区居民对于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感受?


在新华视频采访一位当地居民,她说到看着这些艺术作品,挺舒服的,也挺美的,觉得能接触到艺术也很幸运。另外在开幕现场,有位居民跟策展人聊天,才得知她是因为父母很兴奋地告诉她这个活动,也好奇就跟着来了,一直到表演活动结束才离开。她是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人,她觉得整个活动都非常有趣,至少可以丰富居民生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


在开幕活动,姚运带来的装置作品《你施舍与我的房间,我却无处安放》。有很多居民围着她要求讲解,姚运从自己的绘画主题“生死”与“裂痕”讲起,直到这件作品的关联性。以及艺术对于情绪的疗愈等问题,使居民再次感到艺术并不遥远,它其实就是缘于生活本身。


钟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围绕他近两年的创作主线,一些社会事件与日常生活的组合,把问题抛给观众,使观众在观看艺术作品时不是被动接收艺术家的主观信息,更多加入自己的感受,并不给予判断对错,如他所说“所有答案都是正确的”。


包昕蕴做为新人艺术家,她最近的一组数字绘画《公园》也引起居民好奇。在作品阐述中,这组作品缘自她写的一个古言小说《公园》(怪志桃花源),并将参与2018年“M的房间”艺术项目。



活动现场和居民拍摄的艺术作品及活动、合影等照片


4、普通大众与艺术家的审美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个问题艺术季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本身很可疑。因为艺术家和艺术家之间的审美,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或者更准确的说,不在一个轨道上。策展人并不追求审美“达到一个水平线”这个值得怀疑的标准,而是追求审美观之间的反馈、碰撞、重新思考和相互激发。


在西什库艺术季活动的策划初期也有过争论。大多数人认为,要深入理解当代艺术,除了对艺术感兴趣的前提之外,还需要了解一定的艺术史,中国的艺术生态,还要了解艺术家等等多种层面。但如果将艺术形式从视觉艺术扩展到文学,诗歌,戏剧,电影,乃至当前流行的视频等多种艺术形态,很难用“水平线”去约束审美变迁的可能。


在西什库艺术季中,针对大众,当然不是简单的挑选他们容易理解的当代艺术,而是让艺术家结合日常生活的创作,以及和居民一同完成艺术创作,以这一种互动的方式将艺术带入社区。在这个过程中,审美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动,或是“位移”,或是“升级”——审美变化的意义,等同于艺术探索的意义,前者代表一个时代的内心。

 

5、为什么是101天?101位艺术家?

 

第一届西什库艺术季将邀请101位艺术家,并带动101个社区家庭一同参与艺术创作。为什么要选择101这个数字?策展人解析:让艺术进社区,通过艺术互动活动让逐渐相互疏远的社区居民重新产生更多交集,重现社区的温情与美好,这并非一件易事,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无论遇到什么挫折,艺术季都要将这种理念和行动坚持下去。这正如“101”的含义:即便遇到100次挫折,还是要再尝试1次。

 

6、艺术季持续将近三个月之久,接下来有哪些计划?打算怎么做?


在启发艺术思维的第一阶段“当代/观念”之后,第二阶段,叫“社区/故乡”,我们将邀请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101件特殊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主题将体现居民跟社区这片土地或地理范围的联结和感情。第三阶段,叫“儿童/未来”,我们将邀请101位社区儿童创作者和艺术家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艺术。


▲西什库艺术季开幕式活动,刘耀华和轱辘个人项目


7、介绍一下主办方“大书智美学俱乐部”和Mstudio两个机构?以及这次艺术季活动的缘起?


大书智美学俱乐部由张斌、赵晓东发起创办,定位于城市级的社区艺术中心,致力于通过各种跨界的传播和教育手段,推广社区艺术、营造美学社区。它在西什库社区开始运营后,已举办超过150场的各类公益讲座、互动沙龙、线上分享以及参与式艺术创作活动,类型涵盖绘画、戏剧、中外音乐、诗歌、小说和手工艺,并让线上线下上万名来自各领域的、从未接触过艺术的市民受益。

 

Mstudio 是2017年米诺创立的个人工作室,一年多以来,主要进行“M的房间”艺术项目。这是一个由米诺发起的公共艺术项目,不定期邀请艺术家来Mstudio做作品。该项目带有民间性和开放性。作品呈现方式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摄影、行为、声音、表演、剧场等多种丰富内容。2017年,全年共有76位国内外艺术家积极参与了”M的房间”艺术项目,总计约200件作品。


米诺从事了一年多“M的房间”艺术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体制、偏实验的艺术探讨事件。而张斌的大书智美学俱乐部正设在社区内部,并从民间视角以美学创造去优化社区营建。在米诺看来,艺术不应该只在画廊或美术馆里,它有足够的理由走入民间走入社群。在张斌发起“西什库艺术季”计划时,两个机构的不同内容就找到了链接点。




▲艺术家吉木与舞蹈艺术家Tina,音乐DIZZYDI、洋子与社区居民一起合的作艺术项目

《趁月光好大家一起晒衣服吧!》


▲艺术家吉木和王轶琼


8、两个机构都在扮演“桥梁”的作用?各自有什么不同?


大书智美学俱乐部相对公共化,它定义自身职责为:持续鼓励可吸引更多人参与艺术的行动;促进公众的艺术学习以拓展其艺术视野;创造并维系容纳这些行动和交流的空间;设计活动去激发周边更广阔的艺术行为。在发挥这些具体“桥梁”作用的时候,大书智的“大”意味着它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包容性,“书”代表它将持续研究和记录艺术给社区、市民带来的改变,“智”代表它采用的都是富有创新意义的活动和方法。

 

Mstudio相对偏个人化,主要由米诺主导。“M的房间”艺术项目,位于原黑桥艺术区,那里曾有上千位艺术家工作室,去年起逐渐被拆除,Mstudio常被喻为一座“艺术孤岛”。它更像一个平台,一个艺术孵化器。既是非盈利项目,因此对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限制相对少一些。除了“M的房间”艺术项目,Mstudio也进行一些艺术项目策划、艺术沙龙、音乐、戏剧等跨界演出等活动,但主要还是围绕当代艺术范畴进行。


9、“艺术进社区”,看起来是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


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大的是资金问题,两个机构各自的活动内容基本都是非盈利性质,目前为止都是完全靠个人在解决所有的项目开支。另外就是如何推动艺术家和社区居民进行与众不同的、不那么教条的艺术活动,使艺术传播更有效。“敲门”是个开始,西什库艺术季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它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我们总是无法预知未来。但相信在实践中,会带来更多可能。


10、会坚持做下去吗?可能会有哪些改变?


会。就像戏剧,在主线之上,每一天的演出都在改变。一些改变都还在实践之中。


策展人张斌


社区美学研究者,与资深艺术普及专家、艺术家赵晓东一同创办了大书智美学俱乐部,并试图搭建推广社区艺术、营造美学社区的完整运营体系。他曾求学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并拥有高级公共行政与管理硕士学位。他一直从事养老和社区研究,同时也是一位戏剧创作者、剧场合伙人和策展人。 


策展人米诺


资深媒体人、策展人、作家。2017年创立个人工作室Mstudio,主要进行“M的房间”艺术项目,以及组织策划艺术项目、艺术沙龙、艺术写作、艺术视频、跨艺术演出等。截止目前为止,有近百位活跃的国内外艺术家参与了“M的房间”艺术项目。


西什库艺术季

About XISHIKU ARTS N’ DOCS


西什库艺术季英文为XISHIKU ARTS N’ DOCS,简称XAND,或X。


第一届西什库艺术季的主题为“敲门”,英文为COMAN;自2018年7月14日开幕,到10月23日结束,持续101天。


第一届西什库艺术季分为三个阶段:


进门——当代/观念(30天)

串门——社区/故乡(40天)

出门——儿童/未来(31天)

 

第一阶段“进门”看点:与大量极富实验意义的当代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向社区、艺术、科学、媒介、教育、经济等跨领域专业人士学习,启发共有的“艺术+社区”创造力。


第二阶段“串门”看点:邀请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101件特殊的艺术品。


第三阶段“出门”看点:邀请101位社区儿童创作者和艺术家一起探索面向未来的艺术。





西什库艺术季|101位艺术家“敲门”进社区

76位艺术家和一次拆迁,“M的房间”年终小结

M的房间|一室旖旎,是我们制造的幻象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