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欢迎菲利普•津巴多教授首次访问中国大陆
4月12日下午,美国心理学会(APA)前任主席、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Zimbardo)将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发表他的首次访问中国大陆的演讲。
津巴多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已经出版了上千万册;由他主持拍摄的《心理学与生活》的配套视频教程——《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是美国大学心理学系的必备教学视频。因此,大家美誉他是“心理学的面孔和声音”;或者说是“当今世间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津巴多教授夫妇都是我的好朋友之一。他的夫人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Christina Maslach)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曾是1997年招聘委员会的主席——正是她选择了刚刚从密西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我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因此,他们夫妇俩对我可谓有“知遇之恩”。
当然,津巴多教授最成名的工作,是他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在心理学教科书上已经被讨论过无数次,也曾经被3次搬上好莱坞银幕。我曾经特地为此写过一篇博文,谈的是《怎样才能让好人别变坏?》。目前,津巴多教授的工作已经转向积极心理学。他新近的研究工作之一是关于“普通人如何成为英雄”,这也正是此次北大演讲的主题(而4月16日在清华的演讲,他将探讨“时间感与幸福的关系”)。
“英雄”是人类社会普遍崇敬的对象,也是所有文化都器重的品质。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彼得森教授在对30多个国家开展研究调查后发现,由勇敢、奉献、牺牲、坚韧等特质所形成的英雄主义是所有民族和文化都看重的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然而,我们对“英雄”往往有一些不完全准确的认识;特别是常常把“英雄主义”看作是“英雄”才有的一种品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无意中放弃了自己能够成为英雄或者是做出英雄行为的机会,而选择了平庸和懦弱。这也就是津巴多教授以及积极心理学要提倡“英雄主义”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对“英雄”和“英雄主义”有哪些错误的认识呢?换句话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正确认识“英雄”和“英雄主义”?
1
首先,我们不要把英雄当作是天生的品质,或者是一种天生的人才。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成圣贤”,说的就是人人都能做英雄的事情。因为我们人除了动物的自私自利、保护自己、逃避风险的本能之外,我们人还有很多积极的天性,包括我们的同理心、道德意识和牺牲精神。正是这些人类的天性,让我们成为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动物永远只会保护自己、侵害他人;而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人性中包有一种天生对其他人的命运感同身受的本能。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危难或痛苦的时候,我们人是可以做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事情的。这种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也是普通人也能够成为英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原因。
如果我们谁都期望别人是英雄,自己是凡人。那么,就会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旁观者效应”。如最近,在某酒店女孩儿被袭的事件,其实就是再次证明: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人都应该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够做出英雄般的行为。因此,英雄不是天生的,英雄是我们自己选择做应该做正确的事情。
2第二,英雄也不只是军人的职能。
军事英雄绝对是我们应该崇尚、爱护、宣传的对象。当面临民族危难、国家被侵、人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有人能挺身而出,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牺牲自己伟大的生命。因此,像岳飞、杨靖宇、邱少云、黄继光这样的战斗英雄,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在当代中国军人中也不乏这样的英雄,如我亲身接触过的英雄军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飞着舰成功的飞行员,在某次执行任务时飞机失事,他选择驾机避开民居,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自己!
但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他/她们都是在社会生活中为真理、为理想、为大多数人而默默做出自己的牺牲。正如在非典肆虐的时候,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那些受感染的病人,这些医生和护士就是英雄(这其中就有我的妹妹);还有那些路见不平时,挺身而出,匡护正义的过往行人;还有那些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用尽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保证乘客安全“最美司机”;还有那些即使在遭受到身份、地位、名誉甚至生命的风险情况下,仍然坚持真理,揭露社会弊端,这样的人同样也都是英雄。我们经常误以为:关心国家、议论时事、揭露弊端只是发牢骚的表现;实际上,真理确实需要有人来维护,事实也必须有人来发现,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一些有良知的人来推动。因此,我经常讲:“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因此,科学英雄、社会英雄、知识英雄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3第三,不要把英雄简单地认为是一种利他行为
有的时候,坚守真理和原则的英雄行为不一定会让其他人觉得舒服或受益,反而可能得罪很多人。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一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而,即使英雄有的时候是会得罪人也仍然是英雄。问题是我们经常说的“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其实就有可能无意中否定了英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英雄本色。所以,在某些时候,英雄永远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伟大行动,而不是大家都在做的集体行动。
那么,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英雄”呢?津巴多教授以及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四个特别重要的标准。
第一,英雄一定要心怀一种坚强的信念,知道自己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且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坚守精神。
第二,英雄可能会涉及到风险或者生命危险,或者是社会性的伤害和牺牲。例如钟南山院士能够在地方政府封闭各种有关非典风险的时候,挺身而出揭露事实的真相,他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地位会降低、财富会消失、名誉受影响、职务会丢掉……这些多多少少都是需要英雄人物去承受的。
第三,有的时候,英雄可能不只是要去做一些事情;其实不做一些事情,也可以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如在纳粹肆虐的时候,不去做残害犹太人的事情;又如在文革期间,不去举手同意判决刘少奇和其他领导人死刑等等,这些人的行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种英雄主义的体现。所以,英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正如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帝国主义俘虏的中国战士,坦然面对死亡;或者是在错误的强权面前,不怕暴力,不怕牺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一种坦荡也是一种英雄行为。
第四,英雄行为,既可以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地为大众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可以是在短暂的、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偶然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凡人、普通人,甚至在平时生活中并不是那么令人敬佩的人,也可以做出英雄般的行动。一个小偷在其他人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他人,这就是英雄的行动;一个被判刑的犯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援落水的孩子,这也是一种英雄的行动。
中国复兴的时代需要“英雄”和“英雄主义”。那有什么好的办法可用来发扬“英雄主义”的精神呢?积极心理学刚刚开始展开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科学研究。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据和有效的培养方案,来弘扬和提升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不过,津巴多教授认为,想象、模仿、敬仰、憧憬“英雄”和“英雄主义”本身就可能是培养“英雄主义”的一种方法。为此,他提出普通人成为“英雄”的四种可能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人类生活中的道德底线。这样,当其他人做出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反应。这些道德底线肯定就包括:不能打人、伤人、害人,不能破坏其他人的生活和幸福,一定要惩恶扬善,一定要保护妇女和儿童,一定要爱护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当任何人的行为触及到这些道德底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应该有所行动,这种行动可能就会产生英雄。
第二,要培养坚持原则,不怕伤人情面、伤人面子,不畏惧人际冲突的一种行为和心理习惯。妥协、逃避、懦弱、从众经常是让我们不敢承担责任、避免做出英雄行动很重要的心理障碍。
第三,一定要抵制为坏人坏事找理由、找借口、合理化的心理习惯和倾向。良心上觉得不对的事情,就一定不要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人的一个最大的优点、也是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经常为自己的行动找出合理的理由。触犯良知的事情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找的,无论是民族的特殊性、政治的特殊性、历史的特殊性都是不能成其为理由的。
第四,一定要有一种大历史的视野。不要看一时一地的得失,一定要看长久的历史检验。这种大的历史视野会让我们认清我们行动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因此,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的伟人,当然是英雄;寻求真理、牺牲自我的人,也是英雄;即使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能够为良知、为良心、为其他人的福祉做出坚持原则的事情,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行为。
最后,令我开心的是,津巴多教授从“研究人类如何变坏”转变成了“研究人类如何变好”,这种积极心理学的实践,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树立了追随的榜样。因此,在我的心目中,津巴多教授也是我们心理学界的英雄。因为他不断地探索人性的秘密,挑战自我认识的局限;而且还能在83岁高龄的时候,来到中国大陆传播积极心理的影响。这样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正是他所提倡的英雄主义的亲身实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809wejn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菲利普·津巴多: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