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家 | 在宝莱坞看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晨读书局 2023-10-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家 Author 吴晨

点击上面👆“晨读书局”,欢迎关注!

本文刊发于“腾讯・大家”



从《摔跤吧爸爸》火了之后,对宝莱坞电影有了全新的观感。那在印度看电影是不是也会很特别?这次出差去德里当地同事怂恿我去看,还大力推荐一部最新最火的宝莱坞电影:The Gully Boy(沟里的男孩)。电影讲的的是孟买贫民窟里生长的大学生如何爱上说唱乐并最终一举成为当地说唱明星的故事。励志故事,但是整体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设计都很真实,对贫民窟里的逼仄生活、贫富差距的嗔目结舌,都没有一点粉饰,甚至穆斯林向往世俗爱情(男女主人公都是穆斯林)是成功故事之外的另一条主线。



我问同事有没有英文字幕。宝莱坞的电影当然是印地语的,但既然英语在印度很通用,加上英文字幕也并不稀奇——很多国产大片不也有英文字幕,方便去国外评奖么——我寻思。同事顿了顿,说,“大概没有吧。”的确,英文字幕给谁看呢?


我还是满是好奇心地去了。去的是德里市郊的一个硕大的Mall,电影院美轮美奂,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顶级电影院媲美。周六的下午,影院门口排满了买爆米花和饮料的人。1点30电影开演,我卡着点入场,却发现电影厅里上座寥寥。不是说大片么?


银幕上的广告倒是放个不停,结婚广告(冬天是德里的结婚季,因为天气温和,不像夏天炎热,也不像季风季节多雨)、航空广告、西服广告……所不同的是,每一则广告之前都要插播一张合规卡,上面大致是某某广告经审核可以发布云云(因为合规卡是英文,能看懂)自从1993年开始的去监管改革,看来还是留了不少尾巴。


到了1点40,广告仍然播个不停,正片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不过陆陆续续有携家带口捧着爆米花饮料的客人入场了。服务员也忙个不停,给一些客人端来吃喝。接连几个长广告,是中国的几个手机,最后是苹果。然后大厅的灯暗下来。最后一则合规卡,是The Gully Boy的。我看了一下表,距离我入场已经18分钟。哎,我心想,看个电影还有这么大的文化差距,同事也该知会我一下。


还不容我开小差,“全体起立,唱国歌!”场内响起画外音。我随着观众起立,宽频幕上投出一段颇有年头的老镜头,是飘扬的印度国旗,国歌响起,大多数人都没有跟着唱,但是侧后方却传来清澈的童音。


资料图:印度影院演唱国歌仪式


坐下,再一则戒烟的公益广告之后,正片才正式开始。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屏幕上的这一段英文很港片。然后是感谢孟买警察局(大概有警匪情节,我寻思),感谢孟买贫民窟——毕竟取景在贫民窟。然后是一长列合作伙伴的品牌,从汽车到消费品到饮料,甚至连上映的电影院线也一一鸣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印度消费对GDP的贡献能够超过六成,远高于中国,广告植入非常直接。


开场是一段偷车情节,孟买的街头,看起来没有德里那么拥堵,高架路也修得更光鲜,有一段很像上海的延安高架,穿插在高楼间。终于有了一段对白,没有字幕。剩下两个小时的电影,基本靠上下文猜了。能坚持到最后么?


虽然听不懂,镜头语言却很明快,全然没有印象中宝莱坞片子的拖沓。很快,就有了一连串上我赞叹的镜头:一辆破旧的巴士——很写实——的最后一排坐着听歌的男孩,画外音是嘻哈。一个包头巾的女孩和妈妈一起上车。女孩让带小孩的阿姨把孩子抱在腿上,给妈妈挤出个座位,自己站着,时不时侧过脸来朝车尾一瞥,男孩似乎注意到了这个女孩,也抬起头来看看她,女孩却并不接茬,车晃动着前行。到站了,妈妈下车。车再启动,女孩并没有坐下,而是示意阿姨孩子可以坐下来,自己扭过身慢慢朝车尾走去,挨着男孩坐下,顺手摘下男孩一个耳朵里的耳机塞进自己的耳朵里,整个过程都没有侧身看男孩一眼。镜头拉远,两个人都绽开了笑容,双手五指相扣。



没有一句台词,镜头一气呵成,同事的推荐是有道理的,我有了看下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真实和大胆。取景并没有美化孟买,破旧的汽车,摇晃的镜头,都是写实的。大胆,则是因为导演选择了一对穆斯林作为主人公,用一长串镜头表现了穆斯林想要自由恋爱却仍然面临着羁绊,以及孟买的年轻人并不在意这些羁绊的鲜活。


贫民窟在电影开头不久就来了一段特写。印度导游带着一群美国游客参观贫民窟,钻进了男孩的家,付给他奶奶几十卢比之后就猎奇地到处拍照:“这么小的屋子里能挤进去这么多人”,仅有的几段英文对白。的确,三代人,七八口,十平方米不到的三重空间。镜头拉远是层层叠叠搭起的贫民窟,甚至约会的小桥,拉远了镜头也能看到桥底河流里堆满了垃圾。


另一段听懂的剧情也是对现实的披露。男孩是大学生,晚上打工去有钱人家当司机。大奔里,有钱人家的父亲教训女儿:还得学习,要准备好上哈佛。打扮入时的女儿却打不起精神。“上个大学不就好了么。”她想把爸爸的话怼回去。“大学哪行?现在谁不都能上大学。”她父亲转过脸用印地语问正在开车的男孩:“你也在上大学吧?”“嗯”(这两句是我猜的)“看,我说的不错吧,看他只混成个司机。”(这段话是混杂着印地语的洋泾浜英语)虎爸虎妈哪里都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嗔目结舌,到底有没有起跑线?



不及我细想。“Intermission”突然打出字幕,电影厅里的灯亮了起来。“中场休息”,我疑惑了,电影才开演了一个小时,身边的印度人纷纷起身退场。这是看电影,不是看戏,好吧!我也只好随着人流去买杯咖啡。屏幕可没有休息,婚礼广告卷土重来。看电影,在中产阶层出入的印度大商场里,也有如此不同的体验,着实让我惊讶。看来印度人准备一场电影一个下午,不像我们那么赶分夺秒。

听不懂对白,其实可以让人更聚焦场景和表情。女二号很像莫文蔚。女一号在拿酒瓶拍砖的时候很有点“我的野蛮女友”的味道,在恳求爸爸不要让妈妈给自己制定婆家的时候,凄苦的表情让我想起一位好莱坞明星,可是名字总叫不出来。印地语唱出的说唱也是同样地韵律十足,可见美国黑人的街头音乐如何可以跨半个地球在孟买的贫民窟找到共鸣。


逃婚、比赛突围、最终演出大获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情并不新颖但歌曲却很前卫。孟买夜场的光怪陆离与贫民窟的一地鸡毛放在一起也并不违和。男孩在最后一唱之前在自己家里舀着水洗头的那一幕也骨感地真实:那个在台上狂飙的歌手,仍然只是贫民窟里一无所有的大学生。


听不懂对白,只有一件事很苦恼:印度人能get到的笑点,我却很无辜地不知所云。还有,票价470卢比,算算也得四十多块钱,和国内电影的价钱相去不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系晨读书局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

欢迎关注、留言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