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人喜食附子
附子有毒,切莫随意尝试。
想起了过世的爷爷,在儿童时代,经常在冬天时候,有人挑着单子卖煮熟的乌药,爷爷时常会买一碗............
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 。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秦岭北麓,盛产附子。当地人称附子为“乌药”。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 (约 200 —400 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
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据一些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为何要吃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日“甜乌药”,生意甚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人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
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中毒? 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般于 10 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 21 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人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 20 cm ,然后加人甘草 (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 1:10 ) 。煮约 2 h 后,向灶中加人几根大柴(未劈的直径约 10 cm 粗的树枝 ) ,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 2 h) ,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人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先尝。 1 h 后无事,晚辈们始可大胆食之。也有过在尝附子后中毒死亡的老人,笔者周围多年来仅发生过 1 例。每次煮附子的量大约在 t0 kg以上,以后吃时随量加热就行。煮好的附子小 t2,储存,当地人不分老幼,多把其当作早餐,连日食用。成人每食约 250 g。
以上便是陕西省周至县人食用附子的情况。今由周至县人如此大量食用附子而不中毒的事实,来分析一下对附子毒性的监制。
1 煎煮时间长
周至县人所吃的附子,一般都是要经过 4 h 以上长时间煎煮。当地人认为生附子有毒,又不易煮熟,故煎煮时间特别长。
附子人药要先煎、久煎,这是古今医家均遵从之法。现代药理试验也证实附子中所含生物碱(主要为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 )毒性较大,但毒性成分遇热能分解,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能将其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 (Benzoyla —COnine)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的乌头原碱(A conine) 类生物碱 2 ,从而降低其毒性。
2 与甘草配伍
周至人煮食附子时加甘草的原因,一是附子食之味大苦,加味甘之甘草以调和其味;再是认为甘草可以解附子之毒 ;也有人认为加入甘草还可 以增加食附子的功效 。
甘草味甘 ,生用偏凉 ,炙用偏温 ,可调 和药性 ,素有“国老”之称。 《本草正》记载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历代医家也多用甘草以监制附子之毒:
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之时也常配伍甘草,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等。 张景岳在《本草正》中又言 :“附子之性急 ,得甘草 而后缓 ;附子之性毒 ,得甘草而后解 ;附子之性走 ,得甘草而后益心脾 ;附子之性散 ,得甘草而后调营卫。”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
甘草对于附子毒性相制作用之机理也已被现代实验研究所证实。 小 鼠毒性实验表明 ,单用一定量的附子能引起动物死亡,但附子与甘草配伍煎煮,则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对附子配伍甘草前后所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发现 ,甘草可 以减少附子 中所含 2种有毒乌头生物碱含量 ;并且随甘草用量增加,乌头生物碱含量相应减少_4J。 又有实验发现:其解毒机理是由于甘草中主要解毒成分甘草酸可以与附子 中所含的生物碱结合成难溶的盐类,从而使之含量减少[5J。 还有人经研究认为 ,甘草缓解 乌附毒性的机理在于 :一是甘草水解后 释放 出葡萄糖醛 酸与乌附毒素结合而生成无毒的新物质;二是甘草甜素有类似药用炭作用,可以吸取存于胃内的乌附毒素_6J。
3 忌食生冷
在服中药的饮食禁忌上 ,寒性病多应忌食生冷 ,一 些含有附子的方剂在 服用时也应 忌食生 冷。 如《伤寒论》中的桂枝加附子汤,服法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即应“禁生冷、粘滑……”。 但是这些禁忌都是从病情性质的需要考虑 的,并未 曾闻食生冷会增加药物的毒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 ,从周至县如此众多 的人长时间大量食用附子的历史经验和对生冷重视程度看 ,周至人认为食附子中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附子后再食生冷,或是在附子煎煮时或熟后保存时与生水接触。所以他们在煮附子时先要把水烧开再向锅里下附子,期间又不能继续向锅中加人生水;吃附子前都必须把盛附子的碗先用开水冲烫一下;小孩吃后,大人定要再三叮嘱其一日之内勿食生冷。生冷是否会增加附子的毒性,当地人们的说法是否科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从当地吃附子的其它几个流传下来的习俗(久煎,伍甘草,禁生食)和其重视的程度来看,这一说法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4 未大剂量用过之人应从小剂量用起
附子味太苦,第一次吃任何人都难以忍受其苦,故食不到一小枚就随口吐出。如强忍其苦,坚持少量吃(一次一两枚小附子) ,五六次后就不觉苦,能一次吃十余枚。在当地也有很多人不吃附子,原因就是过不了苦这一关。但是已吃惯附子之人,次年秋冬再食,首次也不觉苦,唯感其“味美”而能多食之。这个过程也提示我们在用附子、特别是大剂量应用附子之时,应从小剂量用起。
以上 4 点便是周至县人食附子而不中毒的原因,亦是附子毒性监制和安全应用之法。笔者认为,附子虽为有毒之品,但实为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要药”。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配伍精当,遵循久煎、伍之以甘草、从小剂量开始的原则,附子的毒性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监制的,其运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大剂量安全应用。
声明: 本文来源:《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安全应用之法》;作者:薛盟举 李永勤 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切莫随意尝试,如有需要,请咨询医师。更多精彩,请关注 虫二笔记。
长按识别关注,虫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