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国藩平生三立遗嘱,究竟留给儿孙多少钱?

成传承Trust 中华遗嘱库
2024-08-23

|原创不易,请多支持,欢迎转发

|作者:老谈


大家好,我是中华遗嘱库吉小宝。小宝今天跟大家聊一位历史名人。

哪怕到了今天,人们评价起曾国藩,依旧呈现两极分化。仰慕曾国藩之人,尊称其为圣贤;痛恨曾国藩之人,贬斥其为汉奸。


清朝都灭亡一百多年了,大家对一个臣子竟还有如此多的争议,可以想见,他当官之时,哪怕身居权利的最高位,也会时刻战战兢兢。

 

他谨慎的表现之一,就是爱写遗嘱。实际上,终曾国藩一生,至少立过三次遗嘱,且均是在九死一生的绝境。


01

第一次遗嘱:兵败靖港


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把手下湘军分作水陆两支,陆军增援湘潭,他亲率水军镇守长沙。


不久之后,曾国藩收到情报,得知靖港空虚,他也是虚荣心作祟,没怎么考虑,稀里糊涂就决定,亲率水师直取长沙靖港。

 

他的对手叫石祥祯,乃是石达开的胞兄,绰号“铁公鸡”,以作战骁勇著称。


当时的曾国藩呢,不过是文弱书生罢了,而且他之前从未带兵打仗。双方主将的战力差距,可想而知。



更关键的是,靖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也深知这一点,他们其实屯重兵在此,湘军的情报有假,水军到了靖港,无异于跳进火坑。


曾国藩犹然不知,只想一战成名,最后骨头没啃成,反倒崩坏了牙。


眼看无法扭转战局,曾国藩一怒之下,差点跳水自杀。



这次战斗失败,曾国藩退守长沙,他甚至没有脸面去见城中大小官吏,“有灭贼之志,无用兵之才”,是他对自己的总结。


羞、愧、愤、恨各种情感交织于一身,他最后一共留下两份遗书,一份是给皇帝的,一份留给家人。


在上奏皇帝的“遗折”中,他条分缕析地陈述自身罪过,在结尾之处,曾国藩如此写道:


“为臣力已竭,谨以身殉。”


换言之,他准备自裁谢罪,曾国藩还让人提前买好棺材,只是在自裁的具体日期上,他空下来没写。


至于写给弟弟的遗嘱中,他则如此写道:“吾死后,赶紧送灵柩回家,愈速愈妙。”


因为他的死带着谢罪的意味,关于身后的遗产,曾国藩也没有准备留给家人。除去办丧事之外,其余钱财全部交给粮台,后辈儿孙不留一文钱。


02

第二次遗嘱:围困祁门


七年之后,同样是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再次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

 

当时的曾国藩,刚刚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官位升迁不久,清政府即让他去解放苏州、常州等地。



曾国藩呢,先是找各种理由推脱,迟迟不动。眼见皇帝要急眼,他终于选择前往祁门驻扎。

 

祁门位于徽州西边,地处安徽、江西和浙江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相对重要,在此驻军,往北可以照应安庆,向南可以呼应江西。



然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地图上是一回事儿,实际情况是另外一回事儿,祁门四面环山,在此地驻军,无异于自杀。

 

一切恰如李鸿章所言:

 

“祁门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绝地,不如极早移军, 庶几进退裕如。”


面对李鸿章的中肯意见,曾国藩的回应也很决绝:休要扰乱军心。



曾国藩难道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他当然明白,可惜咸丰不明白,李鸿章的意见可以不听,皇帝的命令则不可不从。最起码不能马上就走。

 

然而,太平军不给他等待的机会,如李鸿章所料,不久之后,曾国藩的末日也如期而至。


面对如潮水般的太平军,曾国藩再次感到无奈,于是乎他再次写了遗嘱。



曾国藩的遗书,提笔先是凄凉,其中有如下之句:“自来祁门后,实无生人之乐趣。”简言之,他甚至不想活了。

 

关乎于后世儿孙,他没有说别的,在遗嘱中留下如此交代:

 

“将来曾家人万不可带兵,至于做官,也大可不必。”


后人可以说曾国藩淡泊名利,但是只要明白他当时的处境,众人就会明白,当官,尤其是当大官,究竟有多难多累。


03

第三次遗嘱:天津教案


公元1870年,太平天国已然覆灭,但当时的中国并不太平,就在天津本地,洋人教会与中国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史称“天津教案”事件。



纵观当时的朝廷,能处理好此事之人,也唯有曾国藩了。然而,哪怕是他,处理此事的难度,不亚于打一场战争。


得罪了国人,老百姓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淹死,曾国藩的一世英明可能要付诸东流;得罪了洋人,则意味着将清政府引入战争的旋涡。


夹在中间的曾国藩,并不好受。

 

赴天津之前,曾国藩立了第三份遗嘱。

 

除了谆谆教导后人,他还特意提到经济问题

 

“(我)在两江交卸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

 

如遗嘱所示,曾国藩留给儿孙的钱财,约莫一两万两之间。诚然,这些钱对老百姓来说,可以安安稳稳过几辈子;但对曾国藩来说,这些钱真的不多,也就是一两年的开销。

 

曾国藩曾经说过:“尤不愿得清官之名。”他的确不算清官,坦率地说,在官场沉浮,曾国藩毫无办法,后世学者将他称作“内清外浊的非典型清官”。

 

除了交代经济问题,他也谈到自己的归宿: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

 

如今,人们再谈起曾国藩等名人的遗嘱,都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相信其遗嘱还涉及经济问题,这显然也是不妥的。


千古罪人也好,圣人也罢,他们首先是个人,但凡是个人,就会被俗事缠身



诸君且看,强大如曾国藩者,尚且有世俗烦事,尚需三番五次地留遗嘱,更何况我等芸芸众生。

 

当您有这个想法,却苦于无门路时,也许中华遗嘱库是个好的选择。


中华遗嘱库是中国遗嘱专业服务开创者。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华遗嘱库已在全国设立了60余个服务中心,为28.4万多人提供了遗嘱服务,登记保管了20万余份遗嘱


参考资料

1.张宏杰著:《曾国藩传》

2. 张宏杰著:《曾国藩的经济课》

3.曾国藩著:《曾文正公全集》


文章为网友投稿,讲述遗嘱故事,为大家传递法律知识。


感谢网友对中华遗嘱库征文活动的支持。


最后,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故事。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长按关注我们

中华遗嘱库的使命是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宗旨是解后顾之忧,传和谐家风。中华遗嘱库建立了一整套遗嘱服务流程,是中国遗嘱专业服务开创者。

编辑及排版:庞华幸
审核:庞华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华遗嘱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