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海:数字驱动的零售银行转型

江海 中信出版墨菲 2022-05-12


当前,信息技术的浪潮席卷了各行各业。银行是最容易标准化的行业,也是最具有数字基因的行业,在大数据或者AI技术的浪潮下,首先需要被重塑的就是银行业。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和科技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金融对科技具有天生的和旺盛的需求。



01


新网银行的创业历程:“生不逢时”下的三个基本追寻


新网银行的起步是较为艰难的。作为一家开业仅两余年、资本30亿的民营银行,若要论资排辈,新网银行在银行业里只是一家小资本的新机构,在我们开业之前中国大概有4548家银行,与保险行业相比,银行确实显得产能太过剩了。新网银行还有些“生不逢时”,2016年12月底开业,正好碰上了中国银行业黄金二十年的落幕,我们赶上了这样一场落幕典礼、闭幕式,也碰上了新一轮去杠杆和强监管的起点和风波。新网银行是一家“三无银行”——无网点,不办理现金业务;无客户经理,没有原生客群;没有自有场景,也没有特殊数据源。我们基本上是从一穷二白起步的,一切流量都是买的,一切数据都是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到市场里面获得的。我们常感慨自己不过是一家开在城里的村镇银行,但我们也是有梦想的团队,想要打造一家不一样的互联网银行。现实很骨干,可理想仍应丰满;正因为起步艰难,所以更需要专著执着。我们坚持三个基本追寻:


第一个基本追寻,技术立行。


银行是存款类金融机构,但是新网银行没有网点,也拉不到业务。于是我们提出技术立行,在其他指标都有所变动的情况下只有专利指标数第一不变,由此确立了技术驱动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我们的员工,有将近70%的人都是做IT出身,在金融领域,学校的教育确实应该向金融科技和交叉学科转变,我们也很欢迎有数学或IT背景的伙伴加入。从开业至今,新网银行围绕零售金融大概已经累计申报了113项专利。由于我们做的是纯线上的信贷服务,所有客户都由移动端而来,因此我们针对每一台移动设备都设置了设备指纹、ID号,通过相应的生物探测技术,去防范模拟器或者机器的批量攻击、探索生物体以及识别客户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等。这些技术逐渐构建起了新网银行在行业里的护城河。


第二个基本追寻,坚持单品战略。


对公业务、票据业务、供应链金融、同业投资……可以做的事非常多,但新网银行从最初就拒绝了各种诱惑。中国不缺主流银行,但可能缺一家另类银行,于是我们把主流银行的业务放弃掉,只做零售性业务。在最初的第一年里,我们没有吸收存款,最小的贷款额度是200块钱,最短的期限是一天,所以我们是一家“拿着银行牌照但是做着小贷甚至是微贷”的银行。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是中国所有银行当中贷款额度单笔最小的一家金融机构。


第三个基本追寻,坚持平台金融战略。


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叫开放银行,但其实我们当时还并没有开放银行这个概念,只有非常朴素的想法:我们什么都没有,谁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拥抱他。因此,我们把自己的账户、支付、风控等各种能力开放出来,拥抱一些愿意和我们合作的互联网渠道。大家所熟知的很多产品底层都是由新网银行提供服务。


刘勇 李达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不仅在B端是如此,在C端也同样做成随时可以调用的服务,过一段时间大家在喜马拉雅里面也会看到我们的服务。未来的银行可能不需要大量的网点,而是一种随时可以调用的服务,对于C端是一种需求触发、即用即走的服务。我觉得,任何时候金融无非是做两端,一端做资产,另外一端做资金,其实我们是在2B2C拓客,通过和各种互联网的渠道合作,通过B端触达C端,我们做的是零售业务批发的商业模式。在资金端我们则做得更有意思一些,把每一笔零售贷款(比如说一周的贷款)都做成一笔银团贷款,在资金端没有大量的存款,而是和其他机构一起放联合贷,我们在资金端的解决方案做的是零售业的银行化。我们以开放的形式开放地拥抱一切与我们合作的互联网场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一切与我们合作的金融同业机构。


02


新网银行的技术特点:全在线、全实时、全客群


通过两年多的奔跑,我们作为一家数字银行,也给自己打上了数字化的标签。两年多以来,基于一笔一笔的零售贷款堆积,我们已累计发放了2800亿贷款。仅新网银行一家机构就在一个月内上报2000万份报告,占浙江省所有机构报送的90%,现在的用户存量已达到2600万。这对新网银行来说是一张不错的成绩单。


我们把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到零售信贷,是国内第二家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银行,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亿多的利润增长。如今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新探索,我们在研究盾的同时也在磨利矛。例如拍一张照片,只需用非常简单的技术处理,就可以立即呈现一个活体。当前我们有2000多万客户的样本,我们正在利用深度学习的算法,基于客户拍摄照片的面部特征值、环境特征、衣着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建模,从而仅凭一张照片便能初步判断他收入大概所处的层级。这项技术当前已经可以达到较好的区分度,并且即将投入生产。所以新网银行不仅是一家银行,更是一家持有银行牌照的科技公司。



刘兴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新网银行有如下三个鲜明的技术特点:


特点一:全在线。无论是客户的申请还是银行的审批,都采用全在线技术,对银行的作业端是全自动审批,已无人工干预。


特点二:全实时。从时间围度看我们是全实时的审批,在客户提交20秒之内便会给予批复。


特点三:全客群。现在银行主流的信贷产品都是基于身份属性,有特定客群的。主流银行总体上还是服务于“有身份”的人,针对身份属性对客户进行授信,例如公务员、医生、教师这些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人;而我们服务的是“有身份证”的人,我们是基于行为属性和行为数据对客户进行判断,从而提供授信服务的。


《消失的银行》

[英]杰姆斯·汉考克 肖恩·里奇蒙德 /著

王浩宇  杨丽萍 /译

张春子 /作序推荐



03


关于未来零售金融的五个推测


一、关于趋势:我们会在未来五年进入一个全民授信的时代,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将从头部客群的奢侈品变为长尾客群的快消品。这是普惠金融的一个终极愿景,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透明的、可触摸的未来。


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我们不再基于金融的数据,而是应用大量的行为数据对客户进行授信处理。基于在移动互联网各种应用里面大量且频繁的操作轨迹,我们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积累了一份详尽的数字系统档案,基于这份档案,即便没有稳定的工作、征信报告和相关的稳定收入证明,银行也依然能够为你提供一笔信用贷款。就像几年前人们提到云支付还会觉得很困难,而在如今已经成功实现了。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人人都有云授信的时代,所有的借贷行为不会在网点场所里面发生,只会在场景里或者互联网的应用里去实时地调用。在数字金融的驱动下,普惠金融很有可能从一个天堑、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状况,可能就在几年之后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云授信与对公业务不同。对公业务的风险控制和处理是一个0或者1的逻辑判断,一个企业是好是坏,这是一个逻辑判断;零售却是一个0-1的分布,每一个人都有0的概念,但是坏的客群也有好的可能性,我们评估这个客户违约的概率多大,从而设计一个合适的额度,如果监管力度放开的话,人人都有云授信确实会成为一个现实可触摸的状态。


未来整个数字金融时代不仅是每个人都有金融信用的标签,甚至每一个地点、每一个GDP的定位、每一台移动的设备都会被打上信用的标签。以新网银行的处理为例,每一个客户登录申请的时候我们都会采集他的GDP定位,采集他从哪个基站访问、通过什么设备申请的,以及这个设备的地理位置,包括他所处的移动基站等数据积累下来之后,也会被打上金融属性的标签。


二、关于格局:未来银行的零售业务会出现急剧分化的马太效应。无论对公业务怎么发展,它其实还是一个非标业务,所有的银行都会有自己的自留地,零售业务是一个极度标准化的业务,包括新网银行今天在天津有大量的客户在进行申请,它是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业务,因此越是标准化的业务越容易出现通吃的格局。有两类银行具备通吃的能力,一个是国有大行,一个是互联网银行。如果今天我们大部分的银行不再做零售,五年之后再起步的话,可能都已经没有零售业务存在的意义了。


三、关于流量:线上客户的价值在迅速地打折。今天我们谈到零售业讲到流量,现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平台都用流量变现,因此流量的价值在迅速地打折。提及互联网用户总价值,中国的互联网总人口7亿多,这既是你的客户也是别人的客户,每一个渠道的单用户价值在迅速地打折。这个感觉今年以来尤其明显,我们进入任何一个互联网渠道,里面有6%~8%的客户是我们的客户,因此我觉得线上客户的价值在迅速地打折。


四、关于技术:技术垄断铁幕即将被打破,尖端金融科技将从少数大行和巨头拥有的专利变成区域性中小银行普遍拥有的技术红利。在线零售信贷的技术扩散效应加剧凸显,我大胆地推测,三至五年,在线的风控处理技术会成为中国大部分银行业的标准化的配置,因为如果要做零售就必须自动化审批。


五、关于场景:未来五年金融科技的进步很可能使场景从护城河变成马奇诺防线,去场景化大势所趋。场景好比“卖拐”,卖的不是场景,卖的是流量,卖的是客户。你的场景的获客功能和风控功能,在极其边界的金融服务体验和强大的金融科技面前已经意义不大了。


何大勇 谭彦 陈本强 刘月 著

中信出版集团


本文根据新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海在2019首届南开金融科技高峰论坛上的主题演讲整理而成,内容略有修改




↓↓↓点击阅读原文,收获银行必读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