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卢龙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 抚宁区科技赋能让农业效益实现倍增
编辑:陈春芳
【强信心 增动能——高质量发展一线报道】
“号脉开方”定制“营养套餐”
卢龙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记者:李正男 通讯员:刘悦
测土、配料、装袋、封口……连日来,卢龙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智能配肥中心正在满负荷生产,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为农田备足“营养餐”。
为了提升农技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卢龙县供销社将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资服务保障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了农技服务中心、智能配肥中心,购置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设备以及智能配肥机等设备,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专家提供精准施肥、种植密度、轮作制度等农业技术指导,实现了测、配、产、供、施全过程服务。“土地、庄稼和人一样,也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过去好多农民给农作物施肥不合理,盲目、过量、偏施现象严重,搭配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质差等。从去年开始,我们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各乡镇、村农资网点免费提供周边地块数据,农民用肥时,只需要到就近的农资点问问就能知道自己家的土壤缺什么补什么,施哪种肥、每次施多少,真正让老百姓用着放心、舒心、安心。”卢龙生产资料公司经理王有忠说。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将采集的土地样本进行全面“体检”,检测土壤土质及养分含量等,精确计算每个地块的肥料需求,生成测土配方和配肥方案。木井镇大道上村村民魏占勇是种田“老把式”,他就近来到木井农资服务站,工作人员为他提供了承包地块的土壤样本分析数据和配肥用肥建议方案。“传统的施肥方式往往依赖于经验,导致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农作物产量也不高。以前每亩地施肥100多斤,现在根据土壤数据科学配肥,每亩可减少用肥20斤。”魏占勇说。据了解,目前,卢龙县智能配肥中心年产测土配方肥1万吨左右,预计可满足约26万亩农田的肥料用量。“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优化,大力推广‘配方肥’等绿色农资,同时将全县所有地块土样录入‘卢供为农服务云平台’,农民通过手机就能知道自家土壤缺什么、用什么肥,有效助力春耕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卢龙县供销社有关负责人说。抚宁区科技赋能让农业效益实现倍增
记者:胡月达 通讯员:杜万青
“这1500亩小麦的灌溉,一部手机就能搞定,既省时又节水,降低了种植成本。”日前,在抚宁区茶棚乡大所庄村的“千亩方”小麦基地内,种植户方圆正在操作手机与水井口的智能滴灌设备进行调试。据她介绍,这款手机APP与基地内的所有水井联网,能精准控制每口井的出水时间和出水量,满足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浇灌需求。
不仅如此,在播种前,软件提供的气象服务能让种植户准确把握最适宜的播种时机;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机械设备能科学地进行深耕、深松和播种作业;智能滴管、水肥一体化系统、质保无人机等设备也免除了管理的后顾之忧。科技的赋能,让种粮大户心里更有底气。
近年来,抚宁区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借力国家各项惠农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农业部门指导、种植户主导的模式,不断加大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加持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以前都是在收到气象局推送的大风或者降温预警短信后,安排工人赶到基地,做好关闭通风口、加盖保温被等防御工作,费时费力。现在用手机就能及时控制相关工序,真的是方便了许多,突发的天气变化几乎没有给生产带来什么影响。”在抚宁镇食正源蔬菜种植园区内,负责人张洪军一边指挥工人检修相关设备,一边介绍。只见他的手机屏幕上不停闪烁着一连串的数字:温度24℃、湿度88%、二氧化碳浓度650ppm……棚室内墙壁上的一个传感器,也显示着相关数据。从传统机械到卫星定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抚宁区深挖创新潜力,向科技要产能、要质量、要效益,科技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种猪繁育基地,秦皇岛水米田农牧有限公司确确实实尝到了科技加持的“甜头”:高标准打造的生猪种源实验室、隔离区和防疫、检验检疫系统为生猪健康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内领先的全自动喂饲系统确保喂养的科学化;覆盖整个厂区的智能化温控系统实现饲养环境的恒温控制;记录种猪身份信息的电子耳标能及时了解各个阶段的详细数据;全自动刮粪虹吸系统直接进入黑膜沼气发电池,通过燃烧发电供厂区生产生活所用……一系列科技化标准化建设,为推进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更好应对市场风险,有效提升生猪养殖效益夯实了基础。截至2023年底,抚宁区像水米田农牧有限公司这样科技含量十足的标准化养殖场已达30余家,全区年出栏生猪65万头,存栏26万头,不但满足了本地市民所需供应,也确保了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市场供应。编审:李庆伟监审:周岩 赵明终审:朱志勇 费依冰
秦皇岛日报社全媒体矩阵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