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军老师的读书体会

吴军 森体力行 2022-06-11


在讲这个题目之前,先讲讲我在走出学校后,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体会。谈这个话题是因为很多人让我列一个书单,问我都在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其实读书虽然是学习的一方面,但是仅仅是一方面,人的学习是全面的。


除读书之外,学习新知识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上课,今天有慕课(MOOC)课程,大家学习起来非常方便,我也时不时地在Coursera(美国一个公开课的平台)上听一些课程。


除此之外,如果靠近大学,可以到它的课堂上去听课,今天国内一些大学是允许的。当然,我也花了很多钱找专业人士给我一对一地上课,比如我最初的金融学知识,就是花了大钱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财务专家那里学习的。


上课之外,主要就是靠阅读了。阅读材料的来源包括三方面,杂志、报纸和书籍。在过去,一些报纸上会有一些观点独到,思考深刻的评论和综述文章,但是在金融危机后,美国报纸的这些文章已经不见了,取代它们的是内容肤浅的新闻。因此从五六年前开始,我读报减少了很多。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美国的报纸完全按照主观意愿站队,已经失去了中立性,在未来它们的影响力会进一步萎缩。


关于杂志,我一般读的有两种。一种是高质量知识性的,比如《巴伦杂志》(Barron'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等,加上斯坦福、MIT或者约翰·霍普金斯的科技报道。


另一类是纯学术的。除了我自己的专业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一些会刊外(很多会刊是每期都看),我会读一些其他领域纯学术性的期刊,比如《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这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刊物。


当然由于里面大部分论文是关于生物、材料、考古等学科,大部分内容我不感兴趣,一般都是挑着读。比如前一阵写《文明之光》第四册时,要确认很多和生物遗传学有关的发明、发现,我把很多当初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明、发现的论文读了一遍。


那些论文通常非常短,只有两到四页纸,但是写得很明白,并不难读。这里顺带说一句,真正的大师是可以用很简短而且浅显的文字将最深刻的道理写清楚的,啰里啰嗦讲了一大堆,别人还看不懂的,不是忽悠人,就是自己水平差。
另外我会读一些经济学的纯学术期刊,比如,《美国经济》(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s)、《世界经济》(The World Economy)、《国家学院经济评论》(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等等。


我并没有时间通读这些杂志,常常是为了搞清楚一些问题而到那些杂志中找答案,顺带把全文读下来。比如我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些阅读。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并非我的专业,为什么要读这些杂志,其实我兼任着上海交大商学院的教授,不断更新这方面的知识是必须的。


读杂志比读书有三个明显的好处。第一就是内容比较新,而且各种观点比较全面。第二是相对客观,即便作者有较强的个人观点,但是也需要非常详实的数据说明。而书籍则不同,观点相对主观,因为一本书必须要表达出一个非常完整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才有意义。


第三,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加上杂志中的其它文章,以及它们的参考文献,能够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它们是网状的。50人写过想法在杂志上,即便是一种很独特的观点,放在大的学术环境下,你会发现它想要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点差异而已。但是书籍则相对独立,有些书中有非常独特的观点,让人感到非常颠覆,如果缺乏了这个领域大的背景知识,读者容易“走偏”。比如《人类简史》和《自私的基因》就属于这种书。



昨天和你聊了我学习和读书的一点点体会,顺便聊了我最近读《哈佛中国史》的一点点收获。从这点收获可以看到读书以及学习对长智慧的帮助。


其实,如果读书和学习只是为了长智慧,这仅仅享受了读书乐趣的三分之一,至少对于我来讲是这样的。那么另外三分之二是什么呢?是怡情和养性,加上大部分人都认可的长智慧,合起来就是我读书目的的六字诀——“怡情、养性、长智”。养性下次再讲,今天和你聊聊怡情。


但凡是个人,在稍微闲暇一点的时候都要放松一下,享受一下生活。我在第76封来信(《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中讲过清末名臣曾国藩的一则趣事。如果你上次的来信读过了,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段,如果还没有,可以读一读这则趣闻。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这位被誉为道德楷模的理学名家的一桩趣闻。曾国藩在湘军收复南京之后,带着他的幕僚和下属视察被战火毁坏的曾经烟柳繁华的十里秦淮。


让赵烈文等人吃惊的是,在整个南京城还百废待兴之际,被称为卫道士,在人们的想象中应该是远离烟花之地的曾文正公,居然下令恢复秦淮河灯船,在秦淮河两岸兴建酒肆茶馆等各类商铺,并且把这件事交给了最得力的幕僚赵烈文来办。


赵烈文等人问起原因,曾国藩讲,世上真正能像他们那样成就一番事业,谋得不世功名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大部分百姓都是贩夫走卒、忙忙碌碌终其一生,能修缮一个地方,给这些人带来一些欢乐,不啻为一件善事。


当然每一个人享受的方式不同,这里面没有哪一种就是高雅,哪一种就是低俗的分别,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没有瞧不起享受感官娱乐的人。我认识斯坦福大学的几个教授,闲暇时最大的享受就是看NBA,至今他们描述20年前公牛队某一场比赛最后被翻盘的细节时,依然让你感觉身临其境。


你要说看篮球有多么高雅,肯定谈不上,虽然球员们把篮球玩得炉火纯青,但是一年真要是几十场看下来,和剧情重复的肥皂剧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天天动脑的那些人就乐在其中。


在我读中学时,没有什么可以享受的活动,电视节目少得可怜,电影全然无趣。除了和同学玩,一个人的时候,只能享受读书了。在三十年前,中国家庭的经济都不宽裕,买书是一种奢望,因此书能借就借,而借不了就到图书馆和书店蹭书看。


那时我下午放学,常常顺道拐个弯到大学的图书馆,假装成大学生混进开架的借书室,坐在地上看书,一看一下午。当然,一本书是很难一个下午就看完的,等下次再去,那本书可能已经被借走了,因此我就养成了断断续续看书的习惯,直到今天我拿来一本书,通常还是先翻一翻,然后找感兴趣的章节阅读。至于你问我读书真的学了很多学问么,也不见得,只是读书的习惯养成了,喜欢读而已。或是说,这是我的娱乐。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享受阅读,因为他们功课压力太大。其实在任何时候中学生的压力都不小,30年前的大学升学率比今天低多了,而且教师的平均水平也不如今天。今天只是很多孩子花了太多时间“炒剩饭”而已。为了了解中国的高考,我专门把2015年和2016年的高考题拿来看了看。


坦率地讲,对于一个稍微有一点心思愿意读书的高中生来讲,我并不觉得数学和语文考试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准备。具体地说,数学并不算难,上课听懂了,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练习。而语文题早已不是靠死记硬背了,很多题都是考察人的阅读能力,有这个能力的人不用准备也能去高考。没有这个能力的,每天熬夜准备也没有用。因此,如果说没有时间阅读,只是托词而已。


阅读的好处是可以怡情,不是为了取悦于谁,而是自我享受。我在高中和大学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暑假的上午一个人在窗前,听着窗外的风雨,读两个小时的书,那真是一种享受。


离我家不远处有两家书店和一堆书摊。有时早上九、十点钟,我就去书店和书摊上转转,东翻翻,西看看,由于没有钱,很多喜欢的书总是拿起来又放下。来回转几次,可能某一次终于咬牙买回去一本书,再坐在窗前享受闲暇的时光。那时候,我把几乎所有的零花钱全部用在了买书上。


我买回书,父母有时会跟着读,那么谈话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而我的思想也就逐渐影响到他们的思想。父母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受的教育,对于西方近代的思想其实了解甚少。他们知道卢梭、伏尔泰等人的思想,还是通过我。


我在高中读完了尼克松的《领袖们》,颇为震撼,因为你知道了外界是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知道了外国杰出政治家们所关心的事情和我们报纸上讲的不一样。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父亲,他看了以后也很震撼。这一类的事情非常多,我的父母了解庄子,了解曾国藩,重新认识李鸿章,都是通过我。我在第29封信中讲,子女们要让父母成熟起来,怎么做到这一点,如果自己头脑空空,是不可能影响其他人的。


怡情这件事也勉强不得。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喜爱,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逐渐养成的。先天的喜爱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基因,比如喜欢吃甜食,便是如此。好美色也是如此,我记得过去我的一个同学的孩子,才三四岁就喜欢漂亮的阿姨,后来我对遗传学了解多了,知道这是天生的。


但是,一些习惯则是后天养成的,比如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四川人爱吃辣,他们的孩子从小吃辣,即便不生活在四川,也保持了这个习惯。其实,辣椒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从美洲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中国的,四川人吃辣的习惯完全是后来才有的。第一次吃辣未必舒服,但是吃多了就习惯了,甚至上瘾了。通过读书来怡情这种事情,不可能是天生的,是慢慢养成的习惯。


等我的孩子上了学之后,我也和她们的老师聊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他们给我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是否长知识了,是否记住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喜欢阅读。因此,读书本身不能太功利。
最后讲讲最近读的一本闲书,是由《百家讲坛》内容改编的《金戈铁马辛弃疾》。我从中学起,就非常喜欢辛弃疾的词。北宋文人写词还是以消遣为主,那时词的地位并没有诗高,写诗才是正道。


但是到了南宋,诗开始走下坡路,文人们更多地开始用词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辛弃疾则是把词推向巅峰的人。可以讲,辛弃疾是用生命写词的人,那些词如同辛弃疾的日记,记录了那个历史时代。除了辛弃疾,历史上像他这样的词人还有“两李”(李后主和李清照)。


《金戈铁马辛弃疾》通过讲述辛弃疾一生的故事,还原南宋那个时代。在大时代背景里,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那些词了。有时我自己没事会再读读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读到这里,我会想起李后主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至于你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可能也没有什么用途,只是可以怡情而已,人毕竟在有闲暇的时候,需要放松放松,享受一下。


怡情有什么用,或许也没有什么用,但是可以让人变得有趣。有趣对人一生的幸福很重要,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指望着将来能够就此改变命运,但是他们发现虽然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差,似乎并不招人喜欢,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趣。


很多人让我聊聊教育的话题,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成长。我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非常重要。


说明:挑选优质文章,与大家共同学习。尊重原创,重在分享,立在践行。

1.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品版权及观点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出处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森体力行(ilovecrane)

欢迎扫描关注(手指长按下图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