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你最美 | 首医学子:奉献是医者最美的底色
编者按
当前,北京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在前方,无数医护人员为我们冲锋陷阵、保驾护航;在首医,也有一些“最可爱的人”,用平凡的力量筑造“平安校园”。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将持续推出“战‘疫’你最美”系列首医人的抗疫故事,记录这些忙碌而温暖的身影,致敬这种平凡而伟大的付出,进一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齐心战“疫”的合力。本期,我们将走近那些无惧无畏,披上“战袍”,向“疫”而行的首医学子,共同聆听他们在战“疫”一线用奉献、汗水和奋斗谱写的新时代青春之歌。
懵懂学子变披坚执锐的“战士”
董汉卿是我校基础医学院2019级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今年大三。这个生于2001年的小伙子,已经是一位资深的疾控热线志愿者了。
“3月中下旬,我成了朝阳区疾控的流调通知组志愿者。”董汉卿说,通过大数据筛选出风险人群后,他会照着名单打过去电话,核实人员的具体住址,再派发给相应社区。“这个工作很重要,如果做得好,能为流调抢出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核实不准,居委会也就没法迅速、精确管控。”
流调电话往往一天就要打五六十个,忙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儿。董汉卿说,自己和同学们都很高兴能成为流调志愿者,“学医给了我一份自信和责任感,相信我们能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
志愿服务“母女档”
在酒仙桥街道南路社区核酸检测现场,有一对母女志愿者。妈妈王惠是教育公司员工,女儿韩欣彤是我校药学院2021级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一名“00后”大学生。在核酸检测中,母女成为社区工作人员的好帮手。
“您好,请来这里登记”“请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核酸检测现场,韩欣彤站在一旁,高声提醒着居民,引导居民有序登记、检测。一旁,母亲王惠帮助老年人扫码、登记,母女两人在各自的服务岗位上认真地工作着。
一大早,她们俩就来到核酸检测现场,相互帮助穿上防护服后,就来到各自的岗位上。前来检测的居民中,不少是老年人,母亲王惠看到他们,总会及时上前搀扶。在引导居民排队时,见到健康宝使用不熟练的居民,韩欣彤耐心教居民使用,忙碌的工作让她们顾不上休息片刻。
“作为大一新生,能够参与防疫一线志愿服务,既是一堂生动难忘的社会实践课,也是我励志成为一名医者的动力。”志愿服务工作给韩欣彤留下深刻的印象。
变身“大白” 练成服务保障“多面手”
在昌平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9级五年制预防医学(定向)班的吴屿迪成为了城北街道灰厂路社区核酸检测现场的志愿者。每个检测日的早上6点,吴屿迪和伙伴们就已经穿好防护服,守在维护秩序和发放核酸凭证的岗位上。通常只需要一个上午,志愿者们就能发放出2400余张检测凭证。
吴屿迪的志愿服务从4月26日持续到4月30日。对他来说,五天的服务经历非常珍贵。“作为一名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的不易,以及大家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的奉献,也对未来的职业增添了一份向往和使命感——公行天下,卫戍健康。”
从“社恐”到“社牛”的蜕变
从“社恐”到“社牛”,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梦迪在抗疫志愿服务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2022年4月,他看到所在街道抗疫召集信息,便第一时间报名,一做就是19天,顺利完成15次核酸采集任务。从开始的不熟练,到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半天内完成3000人次的采集任务;在威海市动态清零后的防疫阶段,李梦迪又参与关于来威返威车辆的疫情排查工作,他说自己突然从一个“社恐”,变成了一个“社牛”。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他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并将继续把奉献精神持续下去,和身边同学共同书写新时代医学青年的奋斗华章。
以实际行动筑成一道坚固的“青春防线”
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活跃着许多青年志愿者,他们化身“大白”“小蓝”,加入社区防疫志愿服务中。来自附属复兴医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孙巾淇便是其中一员。
作为一名一心向党的大学生团员,孙巾淇曾多次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这一次更是主动报名,承担维持秩序、帮助居民完成问卷填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遇到了不少难题,最大的问题是微信操作难。孙巾淇建议:“这种多问题的手机问卷对老年人来说难度有点大,以后可以考虑设置纸质问卷方便填写。”
志愿活动结束后,孙巾淇感言:“在和居民对话的同时,我对国家的疫情常态化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她也呼吁各地各社区应当充分发挥未返校大学生群体的力量,鼓励他们参与到全国防疫攻坚战当中,担起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
来源:人民网、《朝阳报》、《新京报》等媒体
统稿:姜俊吉
图文编辑:党委宣传部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