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医学子董汉卿入选“2022北京榜样”

今日,“2022北京榜样”发布:我校基础医学院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董汉卿荣获六月榜样人物。《中国青年报》、北京新闻广播“北京主播在线”、首都文明网、搜狐网、海外网等多家媒体对董汉卿事迹予以报道。

 “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主办,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办。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公民道德实践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北京榜样”是首都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董汉卿的志愿故事。

董汉卿参与2022年社区志愿服务

“志愿者”——打在青春里的深深烙印

学医3年,董汉卿也坚定地做了3年战“疫”志愿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次来袭时,他报名加入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热线组,就疫情相关问题为居民答疑解惑;2021年2月,他在北京首批疫苗接种点为接种者提供咨询和指引;今年4月,北京遭遇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袭击,董汉卿刚结束冬奥志愿服务就又出现在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流调通知组的工作。

2021年1月,董汉卿在朝阳区规划艺术馆新冠疫苗接种点担任志愿者,为接种者提供咨询和指引。

从一开始的好奇驱动,到如今的使命驱动,“志愿者”一词在他的青春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流动通知组志愿者8时上班,18时“下班”,但加班加点是常态。董汉卿记得,4月初的一天,晚上10点多结束工作后,他正骑车回家,路上突然接到电话,原来当天下午核查的一名人员报告核酸阳性,需要大家回去紧急再拨一遍电话。十几名小伙伴都调头赶了回去。

由于这位核查人员“阳了”,与其相关人员的风险等级也变化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夜电话的铃声会响得更久一些,董汉卿听得出来,电话那头的声音里带着睡意。

“下午刚被通知没事,晚上睡着了,又告诉他需要隔离。我们当时已经做好挨骂的准备了。”董汉卿回忆说。

从深夜11点多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要拨的60多个电话,有50多个都接通了,剩下的第二天早上也都通了。那个夜晚让董汉卿印象深刻。他遇到了一些情绪激动的“假生气”,对方“愤怒”一两分钟后,开始哭了起来。他分辨得出,这“愤怒”背后其实是无助。

董汉卿了解到,这些人大部分家里有老人或孩子,一怕传染老人,二怕影响孩子上学。这个年轻人会用亲切的声音安抚对方,密接不是阳性,并帮对方回忆当时接触快递员的时候有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口罩有没有4个小时更换,告诉被通知人现在该怎么做。老人透析、孩子要高考怎么学习、买菜卖肉这些问题,明早社区会帮他一起解决。

“我们没法立刻消除他的顾虑,所以主要是安慰。”董汉卿说。那晚,他遇到三四个这样的情况,挂断电话前,电话那头都是连连的感谢。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话被医学生奉为箴言,也是董汉卿在志愿服务中的信条。董汉卿坦言,实际上,临床医学的专业背景对于核查信息这样的工作并没有明显的帮助,但却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让他并不恐惧疫情,只要做好防护就没问题。

董汉卿参与志愿工作的动力也来自医学。“国家培养一个医学生并不容易,成本不低,我想着在闲暇时间,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董汉卿说。

800多个小时的青春记忆

医学给予的自信和动力,让董汉卿在2020年疫情暴发之初,就主动报名到朝阳区疾控中心热线组担任志愿者。那时,各界对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政策更新也非常快,很多人都来打这条热线。

2020年,董汉卿担任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热线组志愿者。

董汉卿不仅要及时“吃透”防疫政策,还要处理各种诉求。有的投诉不戴口罩、有的疫情内心焦虑,甚至举报违建等“另类”诉求也打到这里。

疫情相关线索,董汉卿都会转达给社区督促解决。一般情况下,社区会在24小时反馈,如果涉及病例,社区会在两个小时之内给到反馈。在董汉卿看来,北京的网格化管理帮助形成了一套比较通畅高效的疫情处理机制。

两年多来,董汉卿见证了北京市疫情管理措施的不断迭代。2021年1月,董汉卿在朝阳区规划艺术馆新冠疫苗接种点担任志愿者,怎样贴告示、规划路线、合理计时等举措都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一步步探索出来的。

在这个岗位上,董汉卿度过了自己的20岁生日。那时,距离春节仅剩下10天,春运在即,一天有三四千人来接种,“感觉真是累麻了,但是想到他们10天后的回家有了安全保障,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儿。”

董汉卿成为2022年火炬传递志愿者

今年2月,董汉卿21岁的生日也是在志愿服务中度过的,他正在为北京冬奥会首场火炬传递忙着协调宣传转播。

2017年,彼时16岁的董汉卿怀揣着好奇,开始参与到各种志愿岗位中。如今,他的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800个小时。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获得了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用他的话说,志愿者在“用爱发电”。他尽量不耽误自己的学业,志愿服务太忙就补上网课。

这是一份青春的独特回忆。董汉卿说,志愿者的经历让他有了更强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尤其是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要以更多的耐心帮助他们。


在首都医科大学的校园里,还有很多“董汉卿”……他们心怀医学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他们努力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是“天使白”与“志愿蓝”的化身,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董汉卿”们紧随医学前辈的脚步,用热情点亮青春色彩,用行动彰显新时代首医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姜俊吉


▲ 战“疫”你最美 | 首医学子:奉献是医者最美的底色

▲ 首都医科大学青年突击队在行动 | 筑起疫情防控“青春堡垒”

▲ 我眼中的抗疫 |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 这片土地以及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都必将熠熠生辉

▲ 我眼中的抗疫 | “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了……”

▲ 我眼中的抗疫 | “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