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美华语朗诵大赛 | 张长春谈朗诵

北美华语朗诵大赛 北美华语朗诵 2020-09-09


我们上周举办的关于朗诵的第一次沙龙式讲座已圆满成功。讲座的主讲人张长春与我们的朗诵爱好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了彼此对于朗诵的经验和心得,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现在,我们将张长春先生在讲座上谈到的对于朗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整理成文字,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踊跃留言,与我们共谈朗诵。

张长春讲座现场谈朗诵



张长春简介张长春
张长春——博懋大学(Bryn Mawr College)和翰府大学(Haverford College)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曾担任过华夏中文学校总校长,现担任华夏中文学校总校顾问、理事和大纽约中文教师学会理事。


他早年曾在国内担任电台主持人,来美后曾主持多场大型晚会,包括“爱的回归”大型赈灾义演、费城迎中秋大型文艺晚会、“我和我的祖国”大型文艺晚会、在Kimmel Center举行的中国作品音乐会等等。他还曾在“Celebration of Globalization”音乐会上担任“黄河大合唱”的领诵。


张长春谈朗诵
朗诵这一语言艺术形式,与人类语言文明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既源自人类听说读写交流的需要,也升华于人类对情感宣泄的追求。汉代《诗经》注疏专论《毛诗序》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核心是“情”,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情绪、感情或者情理。

图片选自网络


“情”形于言,有说给自己听的,有说给别人听的,总之,“形”因情而异。朗诵,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更主要是说给别人听的,其所表达的“情”,要按照作者抑或是自己理解的情“动”起来,要随着文字的流淌“动”起来,要让听众的情绪“动”起来。按照《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描述,我们可以将朗诵理解为“情动于中而形于‘声’”的诵读表达。朗诵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对自己或者别人著述的重复表达,所以形式上或者是朗读或者是背诵。从而使得自己的“情”有所依归,得以宣泄,或者影响听众,使内容蕴含的“情”得以传播。

图片选自网络


在中国,人们有意识地运用朗诵这种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每每我们诵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时候,每个人不仅会因智识阅历不同,瞬间获得不同的“情景再现”式的遐想,而且因为对同一知识背景产生共生共有的共鸣,形成集体意识带来的沟通和交流便捷,拉近彼此距离,得到薪火相传的温暖。我们要通过朗诵体验作者当时的心境情绪,或者我们期望通过朗诵文字感染他人,这个过程既有体会作品的过程,也有再创作的过程。由此可见,成功的朗诵是在追寻一种情绪上的共鸣,朗诵者努力成为原作者心意相通的“知音”。

图片选自网络


朗诵的低级阶段是朗读,朗诵是朗读的高级阶段,是朗诵者可以以作者的心态理解复述原著。对原著的深入理解,不仅要求我们熟读、默诵原著,而且要对语言词汇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带着作者的感情,结合我们的知识阅历将自己的“情”带入原著特有的语境,相互激发,形成和声。好比欣赏一场盛大的交响乐,不同的听众会有不同的理解,或陶然于朗诵者穿云裂帛的金石之声;或沉醉于原作者睹始知终、见微知著的笔触。或伤春、或悲秋、或感时、或怀人。汇聚万端,是为交响。肺腑之言,声气琅琅。

图片选自网络



一起朗诵



以声交流,秀出自我;

以诵为伴,愉悦身心!

首届“北美华语朗诵大赛”

期待您的参与!

快来朗诵吧!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

首席赞助

北美华语朗诵大赛首席赞助:纽约人寿 NEW YORK LIFE

一起朗诵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此查看比赛详情:第一届“北美华语朗诵大赛”邀您参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